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 共同創辦人
ACDC亞洲職業生涯發展中心 諮詢總監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論壇 特邀講者
蔡康永情商課 專業嘉賓
曾獲選最有影響力的50位心理諮詢師
Line:@LifeDesign
2021年3月31日 星期三
2021年3月30日 星期二
【向上管理:如何跟主管提議不踩雷?】
2021年3月29日 星期一
「人們都會犯錯,所以鉛筆的後面才會有橡皮。」
【愛情設計卡:商品攝影日】
2021年3月28日 星期日
我們需要的,都是那個剛剛好的人。
你上課前洗澡了嗎?
你上課前洗澡了嗎?
轉載自林立青
2021年3月27日 星期六
找一個解釋,不然你憑藉什麼活著?
找一個解釋,不然你憑藉什麼活著?
轉載自歐陽立中
你找到自己的夢幻職業了嗎
【高敏感人群的生存策略工作坊】
2021年3月26日 星期五
「不要去找尋愛。找尋你的生活,生活會為你找到想要的愛。」
2021年3月25日 星期四
【「迷茫是好事,代表著你還有選擇權」拿回生活主導權:你想要的答案,不見得是你需要的。】
為什麼我們會去算命,或是去求神問卜呢?
我們「想要」答案,不見得是我們「需要」答案,而是我們不想待在這個狀態。
前段時間看《怪獸與葛林戴華德的罪行》,其中一幕鄧不利多揮手施法,整個倫敦被大霧籠罩,他和學生紐特得以漫步不被發覺。
我當時心想:路上的車和人好衰啊,莫名其妙就一陣大霧。
回想我返台一年,也如同在大霧中行走。(疫情吹來的霧吧。)
不知道會遇見誰,也不知道撞到什麼。好的壞的都得在一個手臂內的距離才見分曉。
圖片|Photo by Ross Sneddon on Unsplash
身為職業生涯諮詢師,我講課時,常要大家別害怕迷茫。
迷茫是好事,代表著你還有選擇權,你的人生還沒變成一灘死水。
可是,想要答案是人的天性。
有一年過年,我去龍山寺。遠遠看到人龍排得長長的,是在排炒米粉嗎?
走近一看發現是解籤處。兩位師姐在幫前來參拜求籤的民眾解籤,問事業、問感情、問身體健康,師姐讀籤詩,給出的建議不外乎是要有耐心、避免口舌之爭、要努力、有機會⋯⋯等等。
「排隊的人都是心理諮商的潛在客戶呀!!!」我激動的想。
果然當年的我還在實習,太嫩了。
他們才不是潛在客戶。
因為心理諮商給不了答案,甚至連建議都給的模模糊糊。
心理師喜歡說:「只有你才是自己的專家,所有答案都在自己身上。」
你是一切的答案。
很後現代的觀點。
我在無數演講課程置入性科普:不要相信給你答案的任何人,因為沒有人能為你承擔未來人生的責任。
只是當自己身處迷茫中,媽呀真的好想知道答案啊啊啊!!!
例如我自己,因疫情滯留台灣,工作生活到底該如何安排,下一步越來越模糊不清,不知不覺待了一年終於買了新衣櫃;接了新節目,摸不清未來趨勢,猶豫不決、左右為難,合約都簽了還沒想好主題;與人建立關係,不確定會走到何方,不敢往前也不敢後退。
想跟選擇題一樣等詳解給一個正確答案;想穿越到 10 年後看看到底哪個選擇比較好;想像玩遊戲一樣可以存檔重新再來一次。
曖昧讓人受盡委屈,迷茫也是,所有不確定都讓人坐立難安。
我們「想要」答案,不見得是我們「需要」答案,而是我們不想待在這個狀態。
我所敬佩的金樹人老師在《生涯輔導與諮商》書中,引用了「積極不確定理論」來談這些變化與不確定性。
積極不確定理論有兩大核心重點:接受現實、對不確定性保持正向態度。
簡單來說,就是有方向,但不要太肯定。
我時常默念著積極不確定理論。
對於無法改變、無法控制的外界,我接受現實;對於茫茫不可知的未來,盡量抱著正向期盼,保持積極心態。
-
保持正向和積極,並不意味著你要一直快樂。
而是說即使在最艱難的日子,你也相信會有變好的那一天。
疫情趨緩、疫苗上市,一切都會開始變好,會好的。
2021年3月24日 星期三
【心理師也會情緒不穩定嗎?4 個步驟,量身訂製你的情緒急救箱】
常常我們都好羨慕那些神經大條、情緒穩定的人,好像發生什麼事都不受影響,隔天就像沒事了,反而是我們好在意好在意。
情緒不會變不見,而是要用更好的方式「應對」這些不請自來的情緒。
你很容易「有情緒」嗎?
我的個案經常跟我說:「老師,我真不想有情緒!」
身為心理師,同時我也是深受情緒起伏影響的普通人(可能還敏感一點),我知道人們總希望吃藥或諮商後,難過就不見了、悲傷蒸發了、憤怒消散了。
我也希望有神仙教母來拯救深夜憂鬱的我(然後心理師就都失業了)。
常常我們都好羨慕那些神經大條、情緒穩定的人,好像發生什麼事他都不受影響,隔天就像沒事了,反而是我們好在意好在意。
學了這麼多年的心理治療,我也沒辦法把情緒變不見,而是用更好的方式「應對」這些不請自來的情緒。
想像你在廚房切水果,一不小心刀子被劃傷手了,你會怎麼做?
通常是清洗傷口、擦點藥、貼上 OK 繃,五歲小孩都知道該怎麼做。
那要是情緒受傷了呢?
你的腦袋可能會立即出現反對的聲音:太脆弱了、想太多了吧、讓自己開心點就好了啊!
從小身邊的人們都是這麼對你說的。
長大後,你複製了這些聲音,當你難受、陷入情緒低谷時,換你開始批評起自己了。
但在生活中,情緒受傷的機率,遠比身體受傷高多了。
不被伴侶或家人理解、期望落空、關係破裂,或是辛苦付出被視為理所當然⋯⋯如果身體受了點傷,我們都知道要擦藥、貼 OK 繃,那情緒受傷呢?
你需要為自己進行情緒急救。
圖片|Photo by Lacie Slezak on Unsplash所謂情緒調適,不是壓抑或驅散情緒,而是減少為情緒所受的「苦」。
情緒來了,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來到在我面前的個案,多半已經看了很多心理學文章書籍,聽了很多自我成長和情緒管理課程,簡直快變半個心理學專家了。
學了一大堆方法,還是沒能讓自己好一點,一定讓你非常沮喪吧。都已經花費這麼大力氣,怎麼還是好不起來?難道自己真的擺脫不了負面情緒的捆綁?試了好多方法都徒勞無功,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無可救藥的情緒化、再也好不起來了?
情緒急救的關鍵就在於,每個人是不一樣的。
你喜歡吃的菜,可能不對別人的胃口,同樣的,別人覺得有效的方法,對你可能起不了作用。
訂製,就是根據你的胃口、你的需求,量身打造的情緒急救處方。
你受傷了,會拿出急救箱擦藥、貼 OK 繃;情緒受傷了,也要拿出自己的「情緒急救箱」。
圖片|Photo by Sebastian on Unsplash
《建立我的情緒急救箱》
1. 記錄自己生活中的「正向活動」
留意生活中會讓自己開心的事,例如:吃甜點、看小孩的照片、慢跑⋯⋯等。回想自己的生命經驗,有哪些讓自己產生正向感受的畫面或活動?曾有過哪些美好的體驗?試著將這些事件寫下來。
延伸閱讀:為什麼要寫日記?反省已經過去的今天,為明天做好準備
2. 建立「情緒急救箱」
根據時間長短,將上一步的正向活動放入情緒急救箱,分為「30 秒」、「15 分鐘」和「1 小時」三種時間長度。
例如:想「最有成就感的事」是 30 秒、吃餅乾 30 秒、看一段影片 15 分鐘、慢跑是 1 小時⋯⋯等。
3. 使用「情緒急救箱」
讓你陷入負向情緒的活動,或是情緒忽然襲來、進入低落狀態時,就可以拿出急救箱,根據你現在擁有的時間,使用急救箱中不同時長的正向活動,為自己的情緒傷口貼上 OK 繃。
例如:在辦公室被主管指責,選擇 30 秒急救,立刻想想自己「最有成就感的事」,或是拿起餅乾來吃。
4. 正向活動日記
若希望建立長期穩定的情緒,練習每天從正向活動清單中選一件事情來做,記錄自己的「正向活動日記」。
你的情緒急救箱裡頭有什麼藥方呢?
我都不好意思說,其實我每個包包裡都放著一片餅乾,隨時覺得不開心、壓力大了,就可以吃餅乾讓情緒緩和一下!
餅乾就是我的 30 秒急救藥方哦!
我有個學員更有趣,他做了三個籤筒,把三種時長的正向活動做成籤,放在辦公桌上,一發現情緒不對勁就抽一支籤。
看看旅遊照片、看女兒影片、深呼吸⋯⋯等,抽到什麼就做什麼,舒緩情緒又增添樂趣。
現在就開始建立屬於自己的「情緒急救箱」吧!
2021年3月23日 星期二
「你弱的時候,壞人最多。」
2021年3月22日 星期一
高敏感,就像透過濾鏡看這個世界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