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8日 星期三

【時事】一年之間,太陽花的真實需要

原文刊載於蘋果日報論壇(2015/03/18)

太陽花學運屆滿一年,這段時間陸續出現許多文章回顧,有抒發情緒、有檢討、有倡議的...身為助人工作者,我想從「需要」的角度來談談這場轟動一時的大型社會運動。

美國心理學家Murray將人類的需求分為兩個層次,包含生理上的需要,以及屬於人類獨有的、滿足於精神生活和社會活動的心理需要,這兩種需要構成了人的基礎,進而與社會環境產生作用,我想談的「需要」,指的便是心理層次的需求。

世間的所有,皆因回應需要而生,只是在回應之前是否對這個「需要」有足夠真實的理解?

就我所見,心理治療工作者多半以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或大型災難事件來定義太陽花學運所產生的影響,並提出相關處遇方式或建議,這些是真實被需要的嗎?

這一年來我實際接觸了多位這場運動的核心決策者,以及為數不少的積極參與者,感謝各種緣分。和他們談話的過程我不認為有誰需要PTSD的處遇建議,或是諸如大型災難事件後的創傷治療,看不出什麼地方符合PTSD的定義-「人在遭遇或對抗重大壓力後,其心理狀態產生失調之後遺症」,這些人好的很,腦袋清楚、邏輯縝密、渾身充滿能量(是種隨時可以再次衝進立法院的氣場),明顯有別於PTSD可能產生之麻木、失憶、缺乏現實感...等解離症狀,誰說他們受創了?

既然他們多半沒有PTSD的困擾,助人工作者在其中究竟要扮演什麼角色?

回應,是相對於需要而存在的。一次又一次的訪談過程中,我注意到一些需要討論的較多是生涯規劃、人際互動,或是個人與環境系統間的議題,雖說採集的樣本不一定能準確代表整個母群體、雖說每個人的經驗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我相信這些經驗一定程度地反映了某些人的需求,也代表了社會狀態的某個部分 。私以為無論助人工作者或政府官員,在溝通歷程中必須真正的接觸、了解,並回應這些真實的需要,才有機會產生有意義的互動與協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