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性進食:為什麼明明不餓卻吃個不停?】明明不餓卻一直吃...
深夜總想來點宵夜…
焦慮憂鬱或情緒不穩定時,更是不由自主的開始吃吃吃…
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
2019 年的一場演講,我和張立人醫師一起談「暴食」這個主題。
「情緒性進食」指的是在情緒影響下,對食物難以抑制的衝動。
如果你發現自己吃東西常常不是因為餓,或是暴飲暴食之後才懊悔不已,食物可能已經被你當成填補情緒黑洞的工具了。
當你習慣用進食當成應對情緒的策略,你的生活與身材都會逐步失控。
-
應對情緒性進食,張醫師和我提供幾個可行的策略:
▋三力自癒法:正念力、好眠力、好食力
張醫師談到情緒性進食源於「腦疲勞」,在身心俱疲的情況下,根本沒有認知功能控制飲食。
#正念力 鍛鍊內在肌力。
用正念飲食的方式,慢慢品味食物,將注意力放在每個當下、覺察每個瞬間。
#好眠力讓我最印象深刻。
一天要睡7到9小時,不然會變胖變老又變醜!一定要睡覺啊啊啊啊啊啊啊!!!
#好食力 則是採用華人地中海飲食法。
拒絕高糖壞油誘惑,避免不健康飲食。選擇全穀類食物、大量蔬菜,肉類以白肉為主。
▋中斷情緒與食物的連結
偶爾的美味盛宴能療癒我們的心情,但若每次情緒不佳就開始暴飲暴食,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制約-只要心情不好,就不由自主的想吃。
如何中斷情緒與食物的連結?
第一步,從 #覺察情緒 開始:
在你想大吃大喝之前,通常是什麼情緒狀態?發生了什麼事?
第二步,想吃東西前,先 #辨識評估:
食慾到底是生理上的需要,還是被情緒驅動的?
若不是生理上的飢餓,嘗試做其他可能可以安撫自己的事。
第三步,進行 #正向活動。
在情緒穩定時為自己建立「#正向活動」清單,瑜珈、閱讀、看可愛貓貓圖片…等,列出任何能產生正向情緒的事。
當你情緒不佳時,挑選一到兩項正向活動進行。
長此以往,便能中斷情緒與食物的連結。
「吃」不是問題的唯一應對方式。
▋奈米級的小改變
暴飲暴食,實際上是一種 #對生活全面失控的指標。
你對食物的無能為力,是對自己生活、對情緒的無能為力。
暴食者經常伴隨完美主義傾向。
對自己有不合理的高標準,又成日關注無法達到的落差;只看到自己不夠好的那一面,也不願意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好像生活中大多數事情都不如預期,每天被各種失控推著走。
要重建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感,才能擺脫被食物控制又罪惡懊悔的惡性循環。
身為高標準的一員,坦白說「降低標準」是件很困難的事。比較可行的是「拆分目標」,為自己設定可以達成的小目標。
高標準做為未來的期待,現在則關注在達成面前的小目標。
將注意力放在「已經達成」的事情上。關注小改變,就算只是 #奈米級 的微小改變,都是自己真實的改變。
給自己一點力量,讓你知道,你做得到。
-
你有能力妥善處理自己的情緒,你也能成為你想要的樣子。
斷開食物與壞心情的連結,重新奪回自己人生的主導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