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該投資理財?昨天才跟朋友聊到這個話題。
年輕人或任何薪水投資餘裕不高的人,也許最該投資的是自己的能力。
這才是最能長久獲益的投資。
引用自 綠角財經筆記
近年理財成為熱門話題,彷彿不懂理財,就與致富無緣。於是大家為了避免窮困一生,紛紛開始著手研究如何理財。從手上已有些積蓄的中產階級,到初入社會,或甚至仍是在學階段的學生,都成為”理財”一族。
很多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收入不高,在東扣西減,去掉各種花費後,他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我每月可以省下幾千塊,請問要如何投資?”
對很多人來說,這就是理財的重點。如何將這每月省下的錢,做最好的運用,讓它長大,讓它在長久之後,從幾千塊的數量級成長為幾萬,或甚至更大的級數。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很多人致富美夢的寄託。
但其實,對年輕人來講,最重要,最大一塊的資產,不是那每月存下的幾千塊,是他每月的賺錢能力。
有點難懂?我們用些運算,把這個賺錢的能力具體化。
假如某人的每月收入是三萬,一年賺36萬。假設他目前25歲,可以做到60歲,共有35年的時間。為了計算方便,假設這35年間,他的年收入都維持在每年36萬。
在未來的35年間,每年可以有36萬收入,這份未來的金流,等於多少的現金價值呢?
這很簡單,其實就是年金現值的計算。我們需要一個折現率。目前台灣銀行固定利率一年期、二年期與三年期的定存利率分別是0.915%、1.02%、1.07%。我們就取年利率1%做為折現率好了。
Excel的計算如表:
看來平凡的每月三萬,持續賺35年的能力,在1%的折現率下,相當於1058萬的資產。
一個擁有千萬資產的人,重點不放在如何維護這千萬資產,卻往往在問”我每月的三千塊錢要如何投資?”
年輕朋友,請不要小看自己,請目光遠大。你自己,就是你的投資組合中最重要,最值錢,也最值得開發的資產類別。
年輕人的理財重點,應在於維護並增進自己的賺錢能力。維護,你必需保持健康的身心狀態,才能在工作上一展所長。增進,在於開發精進自身的技能。社會對於愈少人擁有的高度技能與技巧愈好的人,給予愈大的報酬。
每月薪資的增加,也不是表面看起來的渺小。就延續剛才的例子。假如每月收入提升2000,從三萬變成32000。那這35年的年金現值會增加為1129萬。比原先的1058萬多了近70萬。每月2000的收入差別,是幾十萬的資產總值的差異。
現在的低利率狀況,會讓這些未來金流在折現時,產生較大的總值。但就算用較高的折現率,譬如5%好了,這些未來資產仍有幾百萬的價值,往往遠超過年輕人手上已有的積蓄。這才是真正要注意的理財重點。
理財不應只看到金融資產,更應看到人力資本。人力資本所能帶來的報酬,對年輕人來說,才是他最大的資產。
理財相關討論中,常有一種”死薪水,活投資”的論調。認為光靠薪水難以致富,要努力投資才有可能晉身有錢階級。這種論點,與一般人厭惡上班煩重壓力的心態不謀而合,加上所謂”投資”時,錢丟在那裡就會自動”增長”的輕鬆愉快,成為一種深入人心的觀點。
我不知道為什麼社會要形成這樣的觀點。一個努力貢獻所學所長的人,要被貶低為”領死薪水的人”。一個有地有房,擁有租金收入的人,被稱為包租公包租婆,坐擁被動收入,值得稱許。
請問,社會運作是那些人撐起來的?是工作的人,還是不工作也有收入的人?為什麼當今社會觀感,反而要貶抑這些辛勤工作的人?
當許多人悲嘆,年輕人不願好好做事,整天只想著快速致富時,我們是否看過我們自身形成了怎樣的社會共識和觀點?那些為了賣書,常用的”輕鬆賺”、”快速賺”、”狠賺”的理財書籍標題,那些讚揚被動收入的懶人言論,就彷彿隨著血液流竄全身的蛇毒,慢慢癱瘓社會的工作動能。
在研究了投資一段時間後,我得到一個重要結論就是,假如你覺得投資比工作好賺,那麼你的投資方法與概念,一定有什麼地方有問題。假如你現在不自己找出來,那之後,通常金融市場會幫你找出來。
假如金融市場也沒幫你找出來呢?那恭喜,你將成為生存者誤差的明證。被雜誌、電視採訪,或甚至出書,告訴大家,”投資有多麼好賺!”
整天想著三千塊、五千塊要如何投資致富,卻不願多留心自己的工作與專業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