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載於蘋果日報論壇(2014/05/23)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523/403060/
2012/12/14康乃狄克州校園槍擊案,美國總統歐巴馬於事件發生後的電視講話:「We are going to have to come together and take meaningful action to prevent more tragedies like this regardless of the politics.」(不管有什麼樣的政治分歧,我們將不得不團結在一起採取有意義的行動避免同樣的悲劇再次發生。)
當時我就讀臺師大心輔系大學部,正好當學期有選修鄔佩麗老師開的「危機處理」課程,事發後我們在課堂上針對這個大型災難事件做專題討論,並以情境劇的方式扮演事件中不同立場的角色,從被害者及其家屬的角度來探討政府單位與專家學者該如何給予最妥善的協助。
同學們本來只是做為旁觀者聽老師說、偶爾參與一下討論,真的開始扮演情境劇中的角色後,那張力和情緒一觸即發,儘管我們只是千萬公里外的陌生人,置換到事件相關角色上都有種喘不過氣、難以承受之感,後來甚至有扮演死者家屬的同學差點失控崩潰。老師帶領我們真正體驗什麼是「感同身受」,稍微一點的刺激,或是一些不當猜測或評論,都會讓當事人如同滅頂陷入深淵。
當時紐約時報與相關網路報導一直重複出現的幾張代表性照片多為「事件發生後列隊疏散孩童」、「民眾到校園附近獻花與白氣球哀悼」、「周邊教會成員手持白蠟燭舉行燭光晚會」、「家屬面容哀戚的擁抱」、「校園附近掛著為家屬打氣的布條」、「政治人物表情沈痛發表聲明」...
沒有血泊、沒有屍體、沒有無限重播的事發畫面、沒有追著家屬跑的攝影機(事實上每個受害者家庭都被分配了一位警察保護他們的隱私),對照這兩天新聞台的播報內容和今天報紙頭條腥紅一片...雖然說這樣的比較沒有太大的意義,但到底要到什麼時候,我們的社會和媒體才能將焦點放在「為逝者哀悼、為傷者祈禱、為生者祝福」?
只要多一點點的同理、多一點點的感同身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