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執行規則,現在最主流的說法是「溫柔而堅定」。不過,所謂溫柔,不僅是字面上的語氣、表情溫和,而是從孩子的感受出發,用愛、理解來贏得孩子的合作;所謂堅定,不是寸土不讓,而是守住底線,底線之外不能越界,底線之內可以靈活。
執行規則,完全可以避免火藥味
執行規則,首先是要在良好的親子關系基礎上。良好的親子關系,並不意味著對孩子百依百順;而是尊重孩子,尊重他們的想法和感受,鼓勵他們表達;同時用同理心,也就是能夠感同身受去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不要以成人的角度,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去「糾正」他們。
案例1:去別人家,隨便碰別人的東西-- 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我們帶孩子參加別人家的聚會,有些人家裡沒有孩子,所以有很多易碎的裝飾品。我怕孩子把東西打碎,也怕東西碎了傷到孩子。但孩子都有好奇心,想一探究竟。
這個時候我既要尊重孩子的好奇心,但是又要對他的行為有所限制並保護他的安全。那麼我會說:「這個東西我們家沒有,你很想看,我們去看一下。不過,看過了我們就去玩小朋友的玩具,好不好?」和孩子一起去看一看,摸一摸裝飾品,注意力度和角度,不能損壞東西,然後讓孩子說說他對這個東西的感覺,比如,滑滑的或者涼冰冰的。最後,按照約定,看過了就去玩孩子該玩的東西。在良好的親子關系保證下,孩子已經滿足了好奇心,往往這個時候他會開心地去玩別的了。
如果一開始家長只是簡單地告訴孩子不能摸,而孩子又很好奇想摸,然後父母在制止的過程中孩子哭鬧,父母自然覺得孩子不聽話。按照這樣的思路發展下去,父母便和孩子對立起來,也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
通過這個例子,大家要看到,在執行規則的時候,並不是永遠都充滿了火藥味,而是貫穿著愛和理解,貫穿著對孩子的適當引導和滿足。
堅持底線,方式靈活
很多父母常常希望制定一條規則,然後立竿見影,孩子能夠立刻遵守規則。可實際上,孩子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自控能力都欠成熟,需要一定的時間。
案例2:每天刷牙後不願用牙線--用游戲的方式
牙醫建議,孩子刷了牙以後父母要給他們用牙線。我們可以比較兩種做法。
第一種做法,父母一開始就要求孩子:刷了牙以後必須用牙線,這是規則。不管孩子喜歡不喜歡,堅決執行,因為「這是為了你好!」
第二種做法,從孩子的感受和特點出發,通過游戲的辦法建立習慣。
我們家用過第二種做法,我理解孩子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養成習慣。他們一開始不喜歡用牙線,於是我們每天晚上玩「去看牙醫」的游戲,我扮牙醫,他們扮看牙醫的病人,讓我給他們用牙線。玩了好幾個月,孩子的習慣養成了,後來慢慢就不需要玩游戲了,他們自己在刷牙之後會要求:「媽媽,該用牙線了。」
案例3:不想坐安全座椅?——給孩子一定的選擇
在美國,小孩子坐車必須坐在兒童汽車座椅裡。這是基本的安全原則,不管孩子樂意不樂意,一定要做。孩子不樂意坐,父母可以強行把他綁好,那孩子可能會哭一陣,搞的大家都心情不好。
我們不妨換一種做法,給孩子一些選擇。「現在我們要開車了,請到汽車座椅坐好。你想媽媽給你綁安全帶?還是爸爸給你綁?」 或者「你可以選擇,讓媽媽先綁上面的安全帶?還是先綁下面的安全帶?」。等稍微大一些,還可以讓他們自己綁。能夠自己綁安全帶是孩子們引以為豪的事。有時候給孩子一些選擇,讓他們覺得自己的意願能夠被父母傾聽並滿足,他就願意遵守規則。
底線要堅持,這個底線是用牙線,是坐車必須坐汽車座椅;但是,堅持的方式是可以多樣的,是死板地、粗暴地堅持,還是靈活地、用游戲的方式堅持?其中體現了我們做父母的「藝術」。
不是讓孩子盲目地順從,而是讓孩子認同規則
我們希望孩子有良好的行為規範,但我們的目的不是培養順從的孩子。如果孩子一味順從,而內心並不認可規則,一旦不順從時,就會變得很叛逆。我們的重點是如何用具體、直觀的辦法以及讓孩子理解、接受的語言去解釋規則,並激發他們自己去思考,「為什麼我要這麼做」,讓孩子在思考中認同和執行規則。
案例4:搶玩具——在具體的事情當中,通過具體的行為來解釋規則
遇到孩子搶玩具時,如果我們說:「要友愛地和別人一起玩!不能搶玩具!」孩子可能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
換一種具體的說法:「如果你想玩別人的玩具,你可以有禮貌地問別人,我可不可以玩你的玩具。然後要等別人給你;或者用你的玩具和別人交換,看別人願不願意。」這樣的建議就很具體地教孩子應該怎麼說話,怎麼做,孩子也容易理解和執行。
案例5:愛吃零食——用直觀的方式讓孩子理解規則
很多父母不想孩子吃過多的零食,是不是只要從一開始就規定一天只能吃兩塊餅干、兩顆糖,這樣就解決問題了?
要解決這個問題, 得繞道而行。我向孩子介紹健康飲食的概念,給他看健康飲食的金字塔圖,讓他直觀地看到,一天當中,人體需要多少米飯、面包、肉類、蔬菜和水果等。餅干、糖 果在金字塔最頂上,只需一點點。有了這樣的概念和圖表,跟孩子講道理就比較容易:「糖果在金字塔尖上,只能吃一點哦。」孩子想起這個圖,就比較能接受。
孩子習慣於具體思維,他們邏輯思維能力不強,這是他們的特點,對孩子說「好好玩」,「好好吃飯」,孩子沒辦法執行,對孩子說「照我說的做」,「聽媽媽的話」只會讓孩子糊裡糊塗地順從。
偶爾讓步也無防,讓孩子感受愛與界限
規則定好了,是不是從今往後,天天嚴格按照這個規則執行呢?這裡往往有兩個極端。
一個是父母架不住孩子的要求或者哭鬧,無限讓步,從而讓孩子掌握了控制權,孩子從中學到的是:我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只要我哭鬧。
另一個是父母非常嚴格,一年365天都必須這麼做,父母完全掌握了控制權,孩子從中學到的是:不管怎麼樣,我都對自己的生活沒有決定權,我對自己的生活不需要負責。
最理想的是,父母靈活執行規則,根據情況,尊重孩子的感受,給孩子一定的選擇。在給孩子選擇的時候,父母對當前的情況做出說明並對他提出可行的要求。
案例6:喝可樂——尊重孩子的感受
在一次婚宴上,有個叔叔逗小男孩跟他「干杯」,順手遞給孩子一罐可樂。媽媽趕快阻攔,說可樂沒營養,喝杏仁露吧!孩子堅持要喝,被媽媽一把奪走。孩子不干。 媽媽面無表情地說不能由小孩亂來,啪地把杏仁露打開,倒一杯放到孩子面前說:「聽話,喝這個」。這樣做,是不是嚴格執行規則?
我們姑且不論這個叔叔的做法是否合適,只討論媽媽應該如何應對。這個媽媽就是屬於365天,不分場合、時間嚴格執行規則的父母,孩子都沒有機會陳述自己的意見。這樣容易造成,在沒有媽媽監督時,孩子可能會盡情地喝個夠。
當然也有父母擔心:我今天破了這個例,孩子會不會上癮?以後他會不會不再遵守規則?我的體會是,如果尊重孩子的想法,給他一定的決定權,並且對他有適當的要求,這些顧慮都沒有必要。
首先是前期工作,這個媽媽有沒有一貫堅持給孩子介紹健康飲食的概念?如果這個孩子像我家的孩子,經常受到媽媽有關食物金字塔的「洗腦」,當媽媽問他「你想喝點嗎」時,也許孩子自己會說:可樂不是健康食品,我不喝。問題就解決了。
如果孩子答:我想喝,那麼,媽媽尊重他的想法,但要講清楚:「可樂不是健康的食品,裡面有很多糖分,糖分在金字塔最頂端,我們的身體只需要一點點糖分就可以了。我們本來不能喝,不過今天是很特別的日子,阿姨結婚,我們能喝一點點。媽 媽給你倒一點,你喝幾口,好嗎?」孩子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媽媽也尊重他的想法,並說明了理由和要求。孩子往往能夠接受這樣的要求。
傾聽孩子的想法,理解他的感受,並且偶爾滿足他的一些小要求,孩子能感受到媽媽的愛和界限,當他的一些要求不被滿足時也能通情達理。如果我們365天嚴格執行規則,從不例外,絲毫不理會孩子的想法,那麼孩子可能會覺得,媽媽總是不滿足我的要求,這樣他的情緒和父母是對立的,即使遵守了規則也不能內化規則,也容易叛逆。
執行規則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父母去整合一些方法和技巧,把一些技巧融會貫通起來,要做到,不容易。
但從一開始,我們就告訴孩子,我們不是你的對立面,我們和你在一起, 理解你,幫助你,引導你,逐步讓你能夠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能夠為自己的生活負責。只有這樣,規則才有意義。
資料來源:《為了孩子》0歲-3歲版, 2013年8月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