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上下,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道該往哪去。」
「對現在的生活不滿意,但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最近開了幾場職業生涯探索沙龍,課前調查問卷中,學員紛紛提到自己的生涯迷茫、職業發展困境。
30上下,可能是人生最難的時候了。
成家立業的壓力已經來到,我們卻還既沒能滿足他人的期待,又尚未能找到自己。青年的議題還沒有得到處理,中年的議題已經提前到來。不知道讀這篇文章的你是否也正在迷茫中呢?
-
▋95%的職業生涯問題,原因都不在工作本身。
很多人來向我諮詢時,都很想要一個答案:我很困惑,到底應該怎麼選擇?我該不該放棄這份工作?
但實際上,我無法給出具體的建議,只能幫助你們整理、呈現不同的畫面;只有你才是自己的專家,是自己的導演、編劇、演員。你需要自己從困惑的表面深入下去,找到底層的、根本的問題是什麼。
根據美國職業生涯學會的統計,80%的職業生涯問題都不是職業生涯問題。從我的經驗來看,華人世界的這一比例超過95%。
他們的困惑不來自於工作本身,而是因為找不到自我。這可能與文化有關,華人與自己的家庭捆綁很深,從小到大,在學校、科系、工作、地點的選擇上都容易受到家人的影響,他們可能等到20多歲才突然發現沒有自己決策過,但那時面對的問題已經不再是考試就可以解決的;沒有一份工作是完美的,你需要去判斷、去了解、去決定。
如果你找不到自己是誰,你就無法回答成年以後遇到的問題。
-
要解決職業迷茫問題,我們通常會從兩個大的方面出發:“想做”什麼和“能做” 什麼。
▋一、“想做”什麼,分為價值和興趣兩個方面:
1. 價值,就是意義感,指的是我做什麼事情覺得有意義。我們要做能夠符合自己的、重要的事情才能堅持下去,如果我們做的事情是內心認為沒有意義、浪費生命的,往往就會難以持久,無論是常常換工作或是換男女朋友的人,都可能源於此。
2. 興趣,也就是我喜歡什麼、熱愛什麼。如果做的是有興趣的事情,能量就會源源不絕,工作效率也會更高,就好像我們在上無聊的課時會昏昏欲睡,出去玩的時候則興致昂揚。
我遇到的很多「人生贏家覺得生無可戀」的案例,問題都是出在沒有找到自己的價值和興趣。
在此前人生的每一步都是隨波逐流,沒有想過自己喜歡什麼、要做什麼,直到走上了看似成功的位置,才發現這一切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她的表面問題是不適合現在的工作,但是核心問題是她一直活在別人的期待裡,不知道自己的價值和興趣是什麼。
我通常會請那些沒有思考過自己想做什麼的人做個排序:
列出所有的條件和價值,如果一定要排出順序,那麼它們在你心裡的排序是什麼?
排序的時候,每一個條件都要列得很具體:比如“錢多”,那麼多少錢才算多,一個月收入多高是可以滿足的?比如“同事關係融洽”,那麼可以舉一個例子嗎?
不過,大部分人未必有從事自己興趣所在工作的幸運,也無法輕易承受改變。這時,我們一般會從興趣入手,改變不了工作性質,就去改變生活方式。
我有一個學員,35歲的日商員工,覺得活得很無聊,他覺得自己的興趣是海。
但是他已經有家、有孩子、有房貸,顯然不可能放棄一切去開船,或去做個神秘的引水人,於是我建議他去搜尋相關的興趣社團、活動。後來,他找到一個遊艇討論群和一個釣魚社團,結果第一次參加小型遊艇出海活動就發現自己暈船。
反而是在釣魚社團裡,他雖然對釣魚不算非常有熱情,卻因此結交了一群朋友,都是和他一樣的中年男子,至少可以在一起聊聊天、抱怨一下生活。他的生活質量瞬間提升,一起出去旅遊、釣魚讓原本無聊的人生有了出口,還和釣友一起做起了普洱的小生意。
我們鼓勵人們多嘗試,這不一定會讓你找到真正熱愛的事物,但至少你會知道這不是自己要的。
回想你自己小時候做哪些事會開心,那通常會真的是你的興趣所在。劃掉一件事,繼續尋找,就會越來越趨近目標。
▋二、“能做”,指的是你的性格和能力:
1. 性格,就是人格,比如你是內向還是外向,是開放還是封閉。如果讓一個內向的人做銷售的工作,他就會感到很吃力。
2. 能力,就是我會什麼、我擅長什麼。如果不具備這方面的能力,就會覺得工作辛苦、無法勝任。
能力分為兩種,專業能力和可轉移能力。
醫療、法律、會計、寫程式等需要傳授、學習的能力屬於專業能力;而可轉移能力是在不同工作中都可以用上的能力,而且是不斷累積的,比如文案、策劃、溝通、合作能力等等,我們通常都忽略這一塊,這恰恰是企業十分重視的。
-
▋穿上 Burberry 的哲學系男孩
幾年前,有個24歲的男孩來找我。哲學系學生,畢業兩年先做了教授助理,教授們建議他選擇讀博士、走學術,但他並不確定自己對學術到底有沒有熱情,感到很迷茫。
他第一次來找我時,我注意到他穿著一件Burberry 經典款,說很好看,他便慢慢講出自己的嚮往:其實他很期待可以過上優渥的生活,比如擁有一些精緻、大牌的生活用品,出入時尚的派對場合。但由於專業原因,他認為學哲學的人不應該跟這種俗世的東西沾邊。畢業後,他聽從老師的建議,像大家對自己期望的那樣鑽研學術,去探索世界的真理,但其實內心非常矛盾。
在交談中,我發現他是學生會的風雲人物,很擅長與人互動溝通,籌辦了許多活動,於是建議他拋開對哲學專業出身的自我限制,重新做評估。
測試分析、前輩訪談等等都顯示,他其實很適合做銷售工作;加上他的離職成本還並不高,於是他果斷去了一家電商做銷售,不久就有了業績。到他29歲時,已經是一家大企業海外分公司的負責人,年薪數百萬,成功地把外套手錶鞋子帽子皮帶褲子全部都換成 Burberry。
在 Parsons 的經典職業生涯規劃理論中,找到適合職業的順序就是先找自己,然後認識外在世界,再做合理的推斷配對。
但我們往往都忽視找自己的重要性,而是太習慣先向外看,去分析哪個行業趨勢有前景、哪個公司有名、哪家的工資比較高。但是當你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時候,所有選擇都會覺得不對勁,這跟找伴侶是一樣的。
-
▋迷茫,是一件好事。
迷茫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而且,當你在一個問題上持續困擾時,它就是值得思考的,也說明這個問題已經給你帶來了足夠大的痛苦。
它也總是會反映一些深層次的問題,比如,有的人總是和主管有衝突,我可能首先就會問,你以前和老師的關係怎麼樣?因為這可能來自於你和生活中權威角色的關係一直不是那麼理想。
迷茫,代表你還有機會,代表你還有選擇權,你的人生還沒變成一灘死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