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只會做心理治療,夠嗎?】
最近剛放榜,400 多位新科心理師出爐。
而觀察行業中發展不錯的心理師,
不難發現其發展路徑繞不開講課、寫作,以及人際關係。
#講課 講得好,演講邀約多,
不但能糊口還能積攢行業聲望。
#寫作寫得好,能把專業知識和經驗分享出來,
增加曝光與知名度。
#人際關係 則是各種邀約轉介的來源,
專業能力再好,沒有人認同和推薦,可能也很難為人所知。
-
職場中最重要的任務,是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
心理師工作也是在解決個案和邀約方的問題、回應外界需求。





當「專業能力」過門檻,
「#可轉移能力」才是職涯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
在追求專業能力成長的同時,
或許也該花點時間盤點自己的可轉移能力:



不是說專業能力不重要。
專業能力是完成任務的基礎,
可轉移能力則是與外界互動的方式。
一位心理師專業能力再怎麼好,
但不會說、不會寫,不跟人溝通互動,
合作的配合度又低...
除非成為大咖教授,不然恐怕很難在行業內生存。
-
揚長避短是比較理想的策略。
以我自己為例,我擅長演講、授課,
就努力把這個能力精進到成為我個人標籤。
我非常之不擅長寫作,那就看開點,
一樣要努力要練習,但別把標準設的太高、太不合理。
最重要的是別跟人比較,
有自知之明,別被拖累了就好。
想想我身邊這麼多暢銷書大神作家好友,
我心態還是蠻佛系的。
-
心理學是門有趣的專業,
可以當成興趣愛好,也可以自我療癒。
但若要將心理師當成一份工作,
就要從職業的角度去思考:
我們如何在符合倫理的情況下,
盡可能提供最妥善的、最能回應客戶需求的服務?
職業的本質是一種交換,主體是客戶而非心理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