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 共同創辦人
ACDC亞洲職業生涯發展中心 諮詢總監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論壇 特邀講者
蔡康永情商課 專業嘉賓
曾獲選最有影響力的50位心理諮詢師
Line:@LifeDesign
2023年1月31日 星期二
涉及專業,沒有隨便。
「我已經很難過了,你隨便回我幾句也好。」
涉及專業,沒有隨便。
正是因為你很重要,更不能隨便回應,
引用自 胡展皓諮商心理師
不知道你會不會在經過鹹酥雞攤時,跟老闆說:「既然你都出攤了,那就順手給我免費炸一袋吧。」
或者在路過水果攤時,跟老闆說:「你這裡水果這麼多,我就拿走幾顆鳳梨囉。」
你會這樣嗎?
因為這樣做,要不是被老闆抓去油鍋炸,不然就是送進警局。
□
無論是攤子上的食材或是水果,都是老闆賴以維生的產品。
對於以鐘點費維生的講師,時間就是他們的產品,同時也是他們生命的一部分。
或許有些人會覺得「我已經很難過了,你隨便回我幾句也好。」
正因為你的議題是重要的,攸關情緒、婚姻或生涯決策,所以更不能隨便回應。
每一個問題都有其演變而來的脈絡,每一個人的脈絡都不同,於是表面上看似相同的議題,其實內在有許多差異的因素。
□
我也收過大罵三字經的私訊:「XXX,別人有困難,你卻不願意幫助,枉費你是心理師。」
因為知道對方的狀態不好受,所以我沒有回覆些什麼。
可是我們素昧平生,你的困難不是我造成的,我也不是你的心理師。
假使你真的遇到困難,應該是找到適當的對象、用適當的方式來幫助自己,而不是隨意找一個人,要他來為你解決問題。
□
賣東西的人,有責任維護好產品的品質;
需要商品的人,也必須付出對應的價格。
不僅僅是心理師,每一個人的職業,都是值得被尊敬的專業。
「我可以心甘情願,但你不能理所當然。」
2023年1月30日 星期一
【請問康健 Ep.01】一上班就好累… 我需要心理諮商嗎?
【請問康健 Ep.01】一上班就好累… 我需要心理諮商嗎?
流程、費用、選擇方式一次說給你聽
一早起來想到要上班,就感到心力交瘁嗎?




絕對是你尋找心理諮商的最佳指南!
-
「請問康健」podcast正式上線囉~
自己能夠拯救自己,自己就是自己的英雄。
自己能夠拯救自己,自己就是自己的英雄。
疾疾,護法現身!
引用自 粗劣的厭世香菜
【#菜菜日記365 / Day 024】
據說 #哈利波特 中的 #催狂魔 是對精神疾病(尤其是憂鬱症)的具象化。當催狂魔現身,就讓人再也快樂不起來,只能感到無盡絕望。唯有當事人努力想著快樂的事,唸出護法咒「疾疾,護法現身」,召喚出屬於自己的 #護法,才能驅趕催狂魔。
在《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中,哈利與妙麗為了救出天狼星,使用沙漏時光器回到過去,試圖改變未來發生的事。
在過去式中,催狂魔集體圍住哈利,要對他使出奪去靈魂的催狂魔之吻。哈利整個人癱在地上,無法移動無法說話。此時,有個人召喚出了護法趕走了催狂魔,還拍了拍他以示安撫。哈利因此活了下來。
哈利深信那個變出護法保護他的人,是他的父親。於是在回到過去時,躲在遠處想看父親一眼。直到看到過去的自己被催狂魔折磨得快不行,那個救他的人卻始終未現身時,他才了解到真相。
召喚出護法救了自己的人,就是未來的自己。
● ● ●
沒想到20年後,我再重讀到這段時,竟淚流不止。
此刻,遇到催狂魔的我們,正在和心理疾病奮鬥的我們,這輩子最難的課題,大概就是召喚出自己護法吧。
我們可能都擁有魔法。因為未來的自己,有能力接住現在正在受苦的自己。
在每一次絕望的時候,每一次懷疑自己的時候,努力回想那些曾經發生過的美好片段。是吃到一塊草莓蛋糕也好,某個曬著太陽的冬日也好,某個短暫的微笑或擁抱也好,努力想起那些曾經在生命裡發出一點點光的小事。
然後,大聲唸咒語吧。
疾疾,護法現身!
疾疾,護法現身!
疾疾,護法現身!
2023年1月29日 星期日
以自己為靠山,重拾安全感。
【元宇宙心理學:個體自我發展與心理危機】
Facebook 創始人祖克柏正式將公司改名為「Meta」,宣布下一步發展重心將放在「#元宇宙」(Metaverse)。
雖然大家都在談 VR、代幣,漲的也都是科技股,但元宇宙是關於「#人」的。
▋自我 / 身份認同:從現實到虛擬的高速變動
自我 / 身份認同(self-identity)是心理治療的關注重點,這是人們自我建構與理解自己的方式,幾乎可以說是一個人的全部。
自我 / 身份認同既回答了「我是誰?」,也讓人們找到自己的標籤與分類。
過去這個歷程發生在人與人、人與環境的實體互動中,人類幾千年來發展出一套互動規則。儘管在不同文化下略有不同,但形成後穩定性很高,例如約會交往、學校學習、公司組織與同事關係...等。
你知道在學校要考試交作業、隨著年級升上去,也知道要修滿幾個學分可以拿到畢業證書。你也知道親密關係開展的步驟,先從吃飯開始,一壘二壘...如果要進入婚姻,那又是更大的一套規則等著你。
元宇宙打破了這些規則,快速的破壞、重組,再破壞、再重組,並且是「去中心化」的。
你可能不再因為「學歷」而得到青眼或差別待遇,你不用跟一個人真實見面就能談戀愛,你可以同時接 A 公司的工作或 B 發包的任務。
你甚至不用是你自己,你不用被定義成任何人。
人們將擁有許多不同身份,自由地穿行參與不同團體不同事件。突破地理與時間疆域,不再被困於單一社會角色中。
原先社會作為一個共同體的假設被打破,那些在真實世界熟悉的行為模式、慣用的標籤可能都不再有效,連階級都忽然流動起來。
這是個更豐富的世界,你所習慣的舊條框將無所依存。
-
▋現實與虛擬震盪:安全感的喪失
多元,意味著變化更大、選擇更多。
在元宇宙的世界,結構不斷變動(也不會停止變動),個人的自我 / 身份認同自然也隨之變動。
從心理治療的角度來看,當個體的自我 / 身份認同不穩定,容易帶動身心狀態的不穩定。
人們可能會開始懷疑自己,不確定自己是誰、屬於哪一個群體,也不確定自己的能力、社會位置,甚至因為茫然、找不到方向而產生憂鬱焦慮情緒。
畢竟從社會比較理論看來,人們習慣透過比較來確立自己的位置,那是我們代代相傳獲得安全感的好方法。
曖昧讓人受盡委屈,人本來就不喜歡任何不確定性的事物,選擇更多意味著更加不確定。
這是個高速變動、現實與虛擬交錯,同時失去原有秩序的新世界。元宇宙讓人們在自尊、情緒和自我定位方面出現危機,底層核心是安全感的喪失。
-
▋虛實間的交互與認知:心理治療中的「在」
現實中我們談「在」,不只肉身在場、同在,還包含了身心靈、三魂七魄都「在」現場。
元宇宙時代,這個「在」還需納入虛擬世界中的「我」。
正確來說,虛擬世界既不「虛」也不「擬」,對當事人來說他在元宇宙中的體驗與感受都是真實的,虛擬世界中的自我 / 身份認同也是組成人的重要部分。
也許對許多人而言,虛擬身份的重要性早已超過現實世界。
在跟學生晤談時感受最直接,我們會不停討論他在 IG 上的形象、得到的回應,或是他怎麼裝飾自己的首頁,他在遊戲中的島嶼該如何建設規劃。
元宇宙時代早就開始了。
現在大學生與更年輕的學生們,早已是數位時代的原住民。對他們來說,虛擬與現實都是真實存在的世界,也都有存在的意義追尋和相對應的心理議題需要處理。
治療師能否與虛實間的個案同「在」,我想會是心理治療很大的變革與挑戰。
-
▋自我 / 身份認同的重構:以個人一致性為中心
在現實與虛擬世界中的自我,是割裂還是一致的?亦或是協調的兩個面向?
我想無論是個人或治療師,在元宇宙世代都需進行自我的重新建構(尤其是我們這些努力追趕時代的老人)。
我是誰?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想做什麼?我想和誰在一起?
我在不同維度的世界有哪些不同面向?
我想在哪裡?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越是豐富多元、越是選擇多,則越要將焦點放回自己身上。
在虛擬、在現實世界,我們可以擁有許多不同面向與角色,但核心認同是一致的。
治療師要能協助個體確立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建立一套穩定看待自身的方式。以自己為靠山,重拾安全感。
並能夠探索不同面向的自我,處理虛擬世界內部的角色拉扯、虛擬與現實世界的角色割裂。而這些不同面向的角色,也能回應到個體內在核心一致的價值與意義。
2023年1月28日 星期六
【廚房裡的心理師:日式馬鈴薯燉肉】
【廚房裡的心理師:日式馬鈴薯燉肉】
好多年前看到一位日本媽媽的食譜,
吃起來有種「在家吃飯」的感覺,
在這個什麼都快速的外賣時代,很稀缺。
懶人如我,一次做一大鍋可以吃好幾天 ^.<
測試後發現,用鑄鐵鍋煮效果最好,
牛肉燉的軟嫩入味又不乾柴。
煮完別著急,最好放一晚再吃,
湯汁稍微稠一些更美味~
〈材料〉
牛肉x一斤(我常用牛肩肉或牛小排)、洋蔥x半顆、馬鈴薯x3~5顆、紅蘿蔔x1條、味霖x4匙、昆布醬油x4匙、糖x1匙、酒x半杯(米酒或清酒皆可)、水x3~4杯
2023年1月27日 星期五
【廚房裡的心理師:馬鈴薯哈希(Hash)】
【廚房裡的心理師:馬鈴薯哈希(Hash)】
哈希(Hash)是美國傳統食物,
我知道「美國」跟「傳統」放在一起很奇怪,
這道菜可能就跟台南牛肉湯歷史差不多悠久吧。
我感覺每個文化都有自己的「清冰箱食物」,
例如韓國的泡菜鍋、台灣的什錦麵(鴛鴦超愛做),
美國的哈希感覺也是清冰箱專用,
馬鈴薯切丁,跟其他的材料一起弄熟,就是哈希。
我參考一個看起來有顏值又號稱蠻簡單的食譜,
做起來技術都不難,但步驟稍嫌複雜,
我感覺如果不追求顏值,直接全都丟進去也可以啦~
果然是清冰箱食物,
一份馬鈴薯哈希有澱粉、有蔬菜也有蛋白質,
還算美味又填肚子囉!
2023年1月26日 星期四
我不願去取悅不喜歡我的人、去愛不愛我的人, 或對那些不想對我微笑的人微笑。
對某些事情我不再有耐性。
我不願去取悅不喜歡我的人、去愛不愛我的人,
或對那些不想對我微笑的人微笑。
-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
-
幾年前,看到梅莉·史翠普這段話,
我感覺很受鼓舞。
梅莉·史翠普是我非常喜歡的女演員,
她溫柔而堅定地,說出我的心底話。
這個世界上有太多想干預你生活的人,
我們需要妥協配合嗎?
「他也是為你好!」但我不舒服。
還有很多好為人師、熱愛批評指教的人,
例如我 PO 自己做的菜和甜點,
總有人說這裡不好、那裡不好,
我有必要一一回應嗎?
我尊重你有發表評論的權力,
但我也有置之不理的權力。
-
酒喝越少越好,滴酒不沾最好。
結論:酒喝越少越好,滴酒不沾最好。
下次你被勸酒時,先問自己:
「你願意為了眼前這個人,增加罹患癌症的機率嗎?」
引用自 Dr.Le 李伯賢
加拿大
酒與健康指引:最終報告 


這個指引在一週前(2023/01/17)發表
應該是國際上近期最新的關於飲酒指引
過年期間,
有些IBD病友好奇每天喝多少酒才算適量,有益健康?晚餐後看到這篇剛出爐的指引,覺得還蠻實用
把相關重點內容摘要如下,讓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 可以把一個標準飲酒量粗略當成一小瓶普通啤酒

包含對於健康、睡眠和懷孕安全性

「可能不會」造成酒精相關疾病

會增加乳癌、大腸癌和其他癌症風險

會增加心臟病和中風風險

若再增加飲酒量會「急遽增加」相關健康風險

會增加自身、受傷和暴力事件風險

➜ 沒任何安全飲酒量可言


對女性健康影響比男性更大、更快速增加




➜少喝一口酒都會讓你更健康!
PS. 低、中、高飲酒相關疾病風險
分別以每週2以下、3-6和7以上標準飲酒量定義
在加拿大
一個標準飲酒量是:17.05 毫升或13.45 克純酒精
相當於:




十幾二十年前的一些小型研究或專家意見
曾支持每天喝一點葡萄酒有益健康
因此網路上可看到喝紅酒的六、八或十個好處
立論多因葡萄皮有白藜蘆醇和花青素等抗氧化劑
這些物質理論上可以降膽固醇、發炎、助眠、預防老年癡呆症、預防心血管疾病、抗癌等等
但葡萄酒中這些抗氧化物質含量很低
極少量的這些抗氧化劑幾乎沒什麼幫助
反而少量酒精就可能有不少壞處
近年來海量的證據以及指引都指出
酒比之前認為的更有害 

而且常扮演臨床病患健康關鍵因素!
世界衛生組織所轄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
將
酒精飲料
列為
一級致癌物 




也就是說有充分證據證明會導致人類的癌症
包含:女性乳癌、頭頸癌(口腔癌、喉癌)以及消化系統癌症(食道癌、胃癌、大腸癌、肝癌、胰臟癌)
其他常見一級致癌物包含:石綿、檳榔以及黃麴毒素等

這已經是目前不爭的事實!
此外,
台灣民眾體重平均較西方人輕
缺乏乙醛去氫酶(喝酒臉紅)比例也較高
所以飲酒量的確應該更少!
之前因為有IBD病友詢問建議飲酒量
有把到當時相關研究整理過跟大家分享
然而,
這個治療指引的完整性以及影響力更高
值得大家在新的一年參考
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想法與計畫
我也是會三不五時小酌一下~
看來還是應該要盡量減少比較好啊!
那如何幫助自己一步步減少飲酒量
?


喝愈多後續相關風險愈高!





➜高油脂
或高蛋白食物可延緩酒精吸收,較不

容易一下就喝醉,也減少酒精直接刺激胃壁造成
胃炎,但最後喝的酒還是「全部會被吸收!」

料、多選擇非酒精或低酒精度飲料



這篇指引的結論就一句話:
酒喝愈少愈好 、滴酒不沾最好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