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3日 星期日

【又是在人間美好的一天】

 

【又是在人間美好的一天】#新書上市
▋不要就是要
應該大多數的人都聽過「白熊效應」,
你不要想「白熊」,腦海中浮現的自然是白熊。
你不要想「黑人演員飾演的美人魚在水中游泳的模樣」,
好啦!我知道有些人無法接受這樣的美人魚形象,
但當我這麼說時,
你腦中便會浮現黑人演員扮演的美人魚在海中優游的樣貌。
「你不要」就是有這種魔力,
把我們的思考限縮在,那些不要做的事物上。
有一位阿嬤帶著孫子來談,
阿嬤說這孫子總是坐不住,每天衝來衝去,
怎麼說他都不聽,越講就越故意。
我請阿嬤描述一下具體的情況,
阿嬤說:「吃飯的時候,我叫他:『你不要走來走去!』他就真的一直走來走去!
「寫功課的時候我會跟他說會:『你不要玩橡皮擦!』他就一定會拿橡皮擦出來玩!」
「看電視的時候我會警告他:『不要在沙發上跳!』他就在在沙發上跳來跳去,這張跳過那張!」
我發現阿嬤正在使用『你不要』魔法。
我對阿嬤說:「你不要總是告訴孫子不要作什麼!應該要告訴孫子應該要怎麼做!」
阿嬤似懂非懂點點頭,我們決定來練習一下!
我說:「假設我們在吃飯,妳應該要怎麼說呢?」
阿嬤想了一下說:「你不要走來走去!坐好!」
這不就又回到原本的狀態!
我說:「阿嬤!你不要⋯⋯」
我這才發現,我也對阿嬤用了「你不要」!
阿嬤的思考就被我限縮在「你不要」的範圍內。
我不再侷限不要的行為,幫助阿嬤看到「你不要」的語言力量,
「當妳說不要走來走去,他就注意到走來走去。」、
「當妳說不要玩橡皮擦,他就注意到橡皮擦!」、
「當妳說不要跳來跳去,他就注意到跳來跳去!」
再幫助阿嬤看見自己語言的效能,
「其實妳孫子很聽妳的話!」阿嬤滿意地點點頭。
我與阿嬤一起想想,不要再使用「你不要」語言,
而是把我們的期望帶進話語中:
「妳要孫子不要走來走去是希望孫子好好品嚐晚餐,妳覺得應該怎麼說呢?」
阿嬤說:「我們來試試這些食物的味道吧!」
「妳要孫子不要玩橡皮擦是希望他好好學習,妳覺得應該怎麼說呢?」
阿嬤說:「你今天在你的作業裡學了什麼?」
「妳要他不要跳來跳去,希望他好好看電視妳會怎麼說呢?」
阿嬤說:「可以跟我說一下這個卡通在演些什麼嗎?」
-
我們在我們的人際關係也經常會有類似的表達,一直用著「你不要」!
老婆對著應酬晚歸的先生說:「你不要每次都去應酬到這麼晚才回家!」
男朋友對著經常與學長聊天的女朋友說:「妳不要一直跟那個學長傳訊息。」
上司對著近期常遲到的下屬說:「你不要每天上班都遲到!」
這些對話會把人導向去注意那些我們都不期望的事物上,
變得難以控制。
先生會因此注意晚歸,但也共容易晚歸;
女朋友因此共注意學長,那這可不得了;
下屬變得注意遲到,也就放棄掙扎了。
心理學曾對這種狀況作出解釋,
因為,人的大腦不太容易分辨否定詞,
所以「你不要」會被忽略,反而集中注意在後面的事物上。
老婆對先生說的話變成「要每次都去應酬到這麼晚才回家!」
男朋友對女朋友說的話變成「要一直跟那個學長傳訊息。」
上司對下屬說的話變成「要每天上班都遲到!」
因此,當他人的行為不恰當時,
我們應該試著引導他人往另一個方向去,
用我們期待的行為來與人對話。
老婆對著先生說:「你是個愛家的人,總是想著要儘快回家!」
男朋友對著女朋友說:「妳最懂我的感受,知道怎麼與人建立清楚的界線。」
上司對著下屬說:「你是一個認真負責的員工,會排除萬難準時工作的!」
先生會注意到的是,我要盡快回家才能維持一個愛家的形象;
女朋友會注意到要遵守界線,因為她在意男朋友的感受;
下屬也會注意到上司的期待,而努力克服困難。
阿嬤都學會了,我們也都可以學會的!
-
「引導我們行為的是對於未來的想像,而不是對於現在的限制。」
–張榮斌 臨床心理師
「你不要緊張啊!」
「這真的沒什麼好緊張的!」
大學時,我們系上獲邀在國慶日時於凱達格蘭大道進行舞蹈與啦啦隊表演,
我有一個同學對於這種盛大場面太過於緊張,
表演前頻頻上廁所,我們都覺得相當逗趣,
就一直反覆對他說「你不要緊張啊!」、
「這真的沒什麼好緊張的!」更激發他的緊張感,
還氣著罵:「幹!本來已經不緊張了!又被你們提醒了!不要再說了!」
然後繼續跑廁所。
這下,你知道如果我們參加競賽時,可以怎麼干擾你的對手了吧!
「你不要緊張啊!」
「這真的沒什麼好緊張的!」
現在,你不要想『張心理師的帥氣模樣』(誤)
-
▋美妏讀書:在不容易的人生裡,更容易幸福
近期最警醒我的文章,是張榮斌心理師的《不要就是要》。
當我對身邊的人說出「不要」,反而讓對方更聚焦在這件事情上。
「你衣服不要亂丟!」、
「你不要無時無刻一直玩手機!」...
看到這篇文章,日常對話浮現在眼前。
我身為心理師,同時是家人、是同事、是姐姐,
儘管知道許多心理學理論,
還是會忍不住說出「你不要」如何如何,
我忘了我該表達的是「我要」呀!
如果我不表達,對方根本不知道我想要什麼,
還會繼續侷限在這個行為中。
這對我是很重要的提醒。
張心理師的文章有種魔力,
用平易近人的故事植入大腦,
默默的就認同,進而改變行為。
閱讀張心理師的文字,
除了適合自我探索,我個人認為很適合送人,
尤其是那些你期待他調整一下自己的親朋好友或伴侶。
讀者會在故事的引導下反思,
不自覺地用上書中的說話方式、思考策略。
沒什麼侵略性,也沒有高高在上的指導性,
潤物細無聲,學會讓自己舒服,也讓別人舒服的相處之道。
在不容易的人生裡,更容易幸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