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日 星期六

如何正確使用 MBTI?

 

身為第一線心理工作者,如何正確使用 MBTI?
「把它看待成諮詢 / 講課的暖身活動。」
MBTI 可以做為人們自我認識和覺察的切入點,
也能讓人們願意去觀察別人,
找出彼此的共通與差異。
我認為一個活動能做到這樣是很成功的。
 
 
我一直以為自己發文講過 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後來又有衍生的16型人格測驗)了,結果經網友提醒,才發現那是我幫其他網站寫的付費文章XD
先說結論,MBTI 本質上就是個娛樂用的遊戲(對,我覺得它連「測驗」都算不上)。今天你要拿它的結果來當談資,那 MBTI 很浮誇的性格描述確實很適合,甚至我還看過拿 MBTI 當作依據給TTRPG(龍與地下城、克蘇魯的召喚等)創角的。
但若是真的對「了解自己」有興趣,又或者希望能得到一些未來生活的啟發。那我真的拜託你,遠離 MBTI 這沒營養的東西。
1.
點開 MBTI 的介紹,它們最喜歡廣告自己是「建立在榮格的人格理論上」,所以是基礎扎實、可信度極高的人格測驗。
嗯,這句話就已經廣告不實了。
首先,MBTI 跟榮格本人沒有半毛錢關係。這份「測驗」是由一對美國作家 Briggs 母女檔(原文裡的 Myers 是女兒的夫家姓),在讀了榮格的《人格類型》一書受啟發後自己編撰出來的。農業背景的母親與政治學出身的女兒,兩人都未經過專業的心理學訓練,也沒有完全依循參考資料闡述的理論,就這樣另起爐灶、掛榮格頭賣自己的東西。
當然,並不是說只有心理系出身才有資格成為心理學專業。歷史上許多舉足輕著的心理學家都是跨領域而來的學者,關鍵還是在專業知識積累與科學精神的實踐上。
Briggs 母女檔最大的問題是不求甚解。未能真正理解所謂「人格理論」是如何建立、又得滿足哪些條件,便急於去想像屬於自己的理論框架。這份草率,使得 MBTI 過於注重表面效度。看上去好像有一回事,然而一但要循線往深處探究,MBTI 欠缺脈絡的鬆散本質會立刻當機,使人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空洞結論。
對一套經得起檢驗的人格理論來說,人格成因與發展階段、人格改變契機、會導致異常行為的病理學等系統性知識,才是人格理論必須具備的內容。
即便是在學術界備受批評的佛洛伊德與榮格(前)師徒,其人格理論卻做到了全面。自稱承襲榮格理論的Briggs 母女檔,卻沒能發展出同樣的廣度與深度。
講難聽點,要透過 MBTI 認識人格特質,跟當年國民黨軍隊剛到台灣時,以為隨便把水龍頭插到牆上都會有水跑出來是同樣的邏輯。
你只看到了表面結果,卻錯過(或者說忽略)了藏在表面底下的層層脈絡,自然只能得到謬誤。
2.
說完 MBTI 在大方向上的問題,再來鞭撻比較細節的部分。
上面提到 MBTI 的整體理論流於表面,只專注在描述外顯的特質,卻無法對成因、改變與其他內在歷程提供有意義的解釋——這還是比較有禮貌的講法。
實際上,MBTI 的「描述人格特質」也做得不怎麼樣。近二十年來在心理學界乏人問津,人格心理學家在二十世紀末期罵完之後現在連碰都不太想碰。這不是學術界排擠人家,實在 MBTI 在編撰上犯了太多初學者的錯誤,要想勘誤跟砍掉重練沒什麼區別。
拿掉花俏的噱頭與美術設計,MBTI 的結構很簡單:四個二元對立的量尺,再根據量尺得出的 2*2*2*2=16 種結果貼標籤。乍看簡單明瞭的推導過程,實際上除卻統計瑕疵(這個講起來太複雜,先跳過)還有兩個嚴重的設計錯誤。
一是量尺過於果斷的二元對立,二是在詮釋結果時使用過度類推的標籤。
先說量尺本身。二元對立確實是常見的人格測驗量尺,包括目前台灣還有在施測的老字號賴氏與 Big 5 測驗都是以此為基礎。但若仔細分析,會發現正牌人格測驗會很謹慎地用「傾向」來描述人格特質,只有 MBTI 是非黑即白的「分類」。
因為人格特質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根本不是一條直線有辦法劃分乾淨。舉最直觀的「內向/外向」特質為例,今天在外向量尺上得分60%或90%都會被 MBTI 視為「外向人格」,但你覺得這兩種人的外向程度會一樣嗎?說考60分跟考95分都及格沒什麼問題,但要說兩個分數代表同樣的學業能力⋯⋯呵呵XD
又或者,若你今天被 MBTI 判定為「感覺型」人格,這代表你完全無法靠邏輯判斷事情嗎?若否,那這個思考vs感覺的比例又該如何界定?這些真正會影響到一個人生活個面向的細節,MBTI 就講不出來了。
人家紫微斗數跟星座盤至少還有星落角度跟方位的細微變化,MBTI 這樣蓋棺論定,反而把人分析得越發扁平了XD
況且,MBTI 的四個量尺還有效度問題。真正的人格測驗,在編撰過程中都需要經過繁複的因素分析,確保每個量尺彼此獨立之餘還能準確捕捉到其宣稱要測量的特質。然而 MBTI 在20世紀就已經被心理學家抓出分類分不乾淨(量尺彼此相關)的問題,甚至還有研究在分析過程中發現未被納入測驗中的新變項(驚不驚喜,意不意外.jpg)。
你可以把人格測驗想像成一個硬幣分類機,將你投入的硬幣(回應)歸類到它所屬的幣匣(人格特質)中。只要分類清楚,你最後清點每個匣子便能分別得出各種硬幣的數量。好的機器會盡量讓分類與點算機制透明化(對外公布設計流程與常模),方便後續維修與驗算。
但 MBTI 不透明就算了,分類機制還有瑕疵。明明匣子裡混了其他硬幣,卻機器照單全收、產出有偏差的計算結果給你。
這樣的機器再便宜、再方便,你敢拿它來做帳嗎?
再來說標籤的問題。MBTI 備受人資、商業管理等領域喜愛的主因,便是它的結果比起正規人格測驗要好理解許多,不需要聘用專業施測者也能做出似模似樣的結果。畢竟比起看起來有點聳動的「高神經質」、「低開放性」,MBTI 很像在玩RPG創角的「辯論家」、「總經理」、「主人公」頭銜要有更強的吸引力,也容易望文生義、對此類型的人格特質建立初步想像。然而,人格特質與職涯的絕對適配組合早已被證實是無稽之談,更多是刻板印象作祟。再加上 MBTI 未將個人改變與環境影響納入考量,在結果詮釋上有先射箭再畫靶的嫌疑。
以「總經理」人格為例,這是一個外向、做事實際、重視思考與理性判斷的組合。或許把全世界的中高階主管抓來施測,真會發現有顯著部分是 ESTJ,但你卻無法據此判斷到底是「 ESTJ 人格適合做這管理職」還是「管理職會把人形塑成 ESTJ 」。這是人格心理學怎樣都繞不開的「雞與蛋」大哉問,也是為什麼人格理論必須包含人格發展與如何改變的相應推論——但很不巧,MBTI 一項都沒有。
我們不是僵化的石頭,是會不斷變化的動態個體。即便是信奉「六歲定終生」的古典精神分析論,仍保留人在成年後發生改變的可能性。其他像是阿德勒、羅傑斯等人的理論,更是把人生描述成沒有終點的旅程。向前邁進的每一步,都可能帶來全新的自己。
相較之下,MBTI 的標籤看起來很炫,但也就這樣了。
3.
我遇過不少 MBTI 的擁護者,爭論假如 MBTI 真的那麼不堪怎麼可能紅成這樣?
嗯,因為 MBTI 是泡麵啊。
缺乏營養,但方便實惠又重口味。假如你今天沒有在特別追求健康飲食,甚至只想有一頓粗飽,泡麵確實會是很直覺的選擇。問題在於,MBTI 作為垃圾食物,卻在長年的專業行銷包裝下有了「這好像很健康」的偏誤形象。
好比宣傳自己有加維他命C的含糖汽水、使用天然水果的冰淇淋,還有起司漢堡裡面的那兩片生菜,這些「健康元素」都是用來減輕罪惡感的附加品,是針對消費者的安慰劑效應。MBTI 的「職涯建議」利用商管領域講究效率的速食心態,省去繁複施測流程以及專業人事成本,短短15分鐘內就能得出煞有其事的結果與說明文字。
假如事情就停留在這裡,那還好說。但隨著 MBTI 在商管界名聲越來越響亮,這套測驗漸漸變成現代正規人格測驗的代名詞,這就不太OK了。
同樣是打著心理學旗號的商業取向產品,MBTI 跟之前理科太太開的諮商線上課程有類似的隱患。都是利用模稜兩可的話術,把業餘包裝成專業,卻又因為聲量落差使得它們反過來侵蝕社會大眾認知中對真正專業的認識。
因為看了理科太太,所以覺得「啊原來諮商就只是這樣」,開始輕視治療關係的重要性,甚至對專業諮商產生「怎麼這麼麻煩」的排斥。
因為做了 MBTI,所以覺得「啊原來人格測驗就只是這樣」,開始低估測驗需要的嚴謹性,甚至對專業人格測驗產生「怎麼這麼麻煩」的排斥。
唉,嘴 MBTI 我也沒錢拿,但能端正一點視聽是一點,就當行善了XD
--------------------------
補充:
看到有人提了 MBTI 跟16型人格測驗的差異,在這裡補充一下我這篇文章把兩個放在一起講的脈絡XD
簡單來說,MBTI 是榮格人格類型理論的二創,而NERIS 又再二創 MBTI (這樣算2的平方,四創?)產出16型人格測驗。MBTI 跟16型人格測驗的理論框架基本上是一樣的,只是16型人格測驗賦予了每個 MBTI 類型一個動聽的標籤。
若說 MBTI 是碗裝泡麵,那16型人格測驗就是換成瓷碗裝、還附了湯匙筷子在旁邊的泡麵。你基本上是在攝取一樣的內容,但16型人格測驗表面上比較好看,吃起來也方便些。你不會因為這些花樣而多得到什麼實質的好處,但就是一種尊爵不凡的主觀感受XD
之所以沒有在正文特別區分兩者,一來這不影響我對整個 MBTI 系統的批評,二來兩者同質性太高,除了16型人格測驗的標籤名字很好笑之外實在沒太多好分開講的東西XD
如果對真正的人格測驗感興趣,之後可以再來寫一篇介紹文,以上X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