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 共同創辦人
ACDC亞洲職業生涯發展中心 諮詢總監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論壇 特邀講者
蔡康永情商課 專業嘉賓
曾獲選最有影響力的50位心理諮詢師
Line:@LifeDesign
2023年12月31日 星期日
2023年12月30日 星期六
【為什麼總是感到很受傷?】
【為什麼總是感到很受傷?】#新書上市
.
「常常跑去做別的事情嗎?」
.
聽到我的問題,文廷點了點頭。三十八歲的文廷有著一張娃娃臉,看起來才三十歲出頭而已,她是一位自由工作者,跟從事藝術相關產業的同齡人相比,她看起來比較年輕。雖然是第一次接受精神分析,但文廷確實是個擅長寫作、思緒清晰的人,冷靜且一派輕鬆地描述自己的狀況。
.
.
「人也跟機器一樣需要暖機,就像電腦需要載入時間一樣,妳的狀況跟這不一樣嗎?」
.
「對,就像你說的,正式開始工作前總是會有一些摸魚的時間。但我的問題是就算工作進行得很順利,也會下意識中斷這樣的狀態。獲得好靈感,或是原本模糊的想法逐漸有清晰的輪廓時,我卻會突然停筆。」
.
「妳的意思是說,在妳很有『感覺』、工作很順利的時候,會自己停下來的意思嗎?」
.
▎在「工作順利」的時候,就會緊急踩煞車 ▎
.
聽完我的話,文廷毫不猶豫地大力點了點頭。
.
「通常創作者都會順著感覺連續寫好幾個小時,在這樣的狀態下,不僅不會感到肚子餓,甚至也不會想去廁所,就像大家說的,是『靈感之神』降臨的時刻。遇到這樣的日子,劇情發展會非常順利,台詞也能一句接著一句,有些人在這樣的時候會非常專注,一次完成好幾天的工作量,但我卻會刻意中斷這樣的狀態。
.
「我會突然跑去回覆好幾天沒回的信、去洗碗或是洗衣服。做完別的事情以後再回到位子上,但『靈感之神』已經消失了,我想這應該是我的專注力出了問題吧?」
.
她的口條很好,清楚地明白自己面臨的問題,感覺起來是個很開朗的人,所以我沒有立即回答她的問題。
.
「這是有可能的,但只憑妳現在的狀況來看,還沒辦法明確判斷出是什麼問題,妳以前也曾遇過這種很難專注在一件事情上的狀況嗎?」
.
「正確來說,我的問題並不是無法長時間專注做一件事情,是只有在寫作的時候、感覺自己很專注的時候,我就會下意識踩煞車。現在我還是可以專注讀書、看電影,做別的事情時也不會覺得無法專注。」
.
「學生時期有聽別人說過妳特別散漫或是吵鬧嗎?」
.
文廷露出有點無奈的笑容回答:
.
「完全沒有。雖然沒聽人說過我安靜內向,但我也不是散漫到會引起別人注意的人。」
.
為了掌握個案的狀態,我還是禮貌性地問了她幾個問題。最後,我判斷文廷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或憂鬱症的可能性並不高。
.
「寫作順利時卻突然跑去做別的事」「感覺自己很專注,卻突然踩煞車休息」,除此之外,她看起來並沒有太大的問題。食慾沒有受影響、也沒有睡眠問題,更沒有討厭跟人來往或害怕自己突然死掉的恐懼。但這其實也是一種問題。即使生活上沒有遇到嚴重的問題,但既然有必要來醫院,那就會讓人特別在意。
.
「寫作的時候,妳的心情通常怎麼樣?」
.
剛剛還一來一往像打桌球似地明快回答我的問題,現在文廷卻停了下來,接著深深嘆了口氣。
.
「很開心。雖然創作不順利時會覺得很煩,但大致上來說是愉快的。我寫的故事和現實狀況不一樣,可以完全按照我的理想進行。我能夠依照自己的想法,掌控另一個人的人生,這真的非常有趣,尤其是電影劇本的創作,看見自己的作品被搬上大銀幕,真的讓人覺得很刺激。」
.
「既然這麼開心,那為什麼會沒辦法集中,自己中斷創作呢?」
.
文廷又想了想,有些猶豫地說:
.
「嗯……我想要避免把作品寫完。順著靈感一直寫下去,工作就會比預期的還早結束,我會不會是想避免這樣的情況呢?」
.
「避免工作完成嗎……為什麼想這麼做呢?」
.
「我也一直在想為什麼,但實在想不通。」
.
「會不會是因為妳很喜歡這件事,所以才希望它一直不要結束?」
.
「應該不是。再怎麼說還是工作,要有個結束才是好的,畢竟我要做的事情還很多。」
.
「聽起來妳並不了解自己的心呢,妳是因為想要了解自己為什麼想避免完成創作,所以才來的對吧。」
.
▎想要避免「完成」這件事 ▎
.
突然,我想起幾個月前遇到一位考生。那位考生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專注超過二十分鐘,於是便到醫院求診。他的問題是因為擔心自己在不知不覺間注意力渙散,所以才會主動中斷讀書的狀態。認為自己不能去想一些沒用的事情,一定要一直維持專注,這種強迫性的想法其實就是問題的根源。有這類強迫性想法的人,有一部分會非常害怕自己危害到事情的「完美發展」,這樣的恐懼進而造就矛盾的狀態,文廷也是相同的問題嗎?但她看起來並沒有什麼強迫的症狀。
.
因為找不到線索,讓我有點擔心,所以只好一股腦兒地將想到的東西寫在病歷上。接著我突然提出一個和之前分享的對話有點不太相關的問題。
.
「除了寫作之外,妳還有在做其他事情的時候,經常感覺自己『踩煞車』嗎?我是說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事情。」
.
問完之後,我們便陷入會談開始後最長的沉默。接著,文廷把額前的頭髮往後撥,開始回答我:
.
「嗯,戀愛時好像也有類似的問題。有時候雖然遇到不錯的姻緣,但當對方一提議要以結婚為前提交往,我就會感受到莫名的壓力。因為很難拒絕,所以我都會先回答好,但之後只要提到跟父母見面或是跟未來有關的事,我就會找各種藉口來拖延,最後分手。」
.
「現在有交往的對象嗎?」
.
「有,有一個交往沒多久,感覺還不錯的人,我很認真在思考我們的未來,畢竟我也該考慮結婚的事了。」
.
這個回答非常制式化,感覺就像已經事先準備好答案了。
.
「嗯,原來如此。那除了戀愛之外的其他關係呢?妳很容易跟別人打成一片嗎?比起跟別人互動、來往,妳是不是覺得自己一個人比較自在?」
.
這次文廷搖了搖頭。
.
「不,我喜歡跟人交流,我常跟同事見面,也會一起喝酒。」
.
考慮到想要逃避有深入關係這一點,很有可能是迴避性人格障礙。但除了戀人之外,她跟其他人的關係卻沒有特別的問題。我在自己寫下的「迴避型個性」上畫了個叉,然後把「迴避」兩個字圈起來。總之,「迴避」就是文廷所經歷的問題核心。文廷雖然說想要快點完成自己的創作、應該要有一段穩定的關係,但所作所為卻和她說的話背道而馳。通常來說,無論是工作還是戀情,都會希望快點有個結果,但文廷看起來像是下意識地在逃避這些。
2023年12月29日 星期五
【廚房裡的心理師:蔥油雞】
【廚房裡的心理師:蔥油雞】#食譜
蔥油雞快變我的拿手菜了,到哪都做...
-
〈Directions〉
1.雞卷:帶皮雞腿肉去骨,捲成一卷,用棉線綁or鋁箔紙包起來成圓柱狀。
2.蒸雞:雞肉卷連同幾片薑放到電鍋蒸,我大概是蒸半杯水,然後用餘溫悶5-10分鐘。
3.蔥油:香油or麻油加熱,加入蔥、鹽拌一拌。
4.起鍋:雞肉起鍋,雞汁倒入蔥油,雞肉室溫放涼或丟冰箱。
5.上桌:已涼的雞肉卷切片、擺盤,淋上蔥油雞汁,上桌。
2023年12月28日 星期四
《情緒穩定力養成工作坊—不再壓抑X認識情緒X應對錦囊》推薦
這裡將給你「壓抑」以外的選擇!
《情緒穩定力養成工作坊—不再壓抑X認識情緒X應對錦囊》
時間:2024/01/07(日)
地點:台中引書店(近文心崇德捷運站)
洪微光 諮商心理師/ABNLP國際導師
李喬晴 藥師/美國NLP大學高級導師
引用自 心晴聊療Bar
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沒有行動力,
而是全力以赴卻在原地徘徊。
又或許
因為朋友無心的言論,毀掉一天的效能
或在情緒緊繃的工作結束後,不慎對家人發了脾氣。
我們不樂見日常的萬全準備,
卻因情緒的引爆,功虧一簣。
我們也害怕壓抑情緒的習慣,
有一天猝不及防地傾洩而出。
這裡將給你「壓抑」以外的選擇!
這場工作坊結合
理性剖析、感知引導
與情緒調節工具,
讓你學會在緊急時如何應對,
在緩和時有能力梳理,
讓原本抽象的概念和技巧,
聽得懂、學的到,
還有應對錦囊讓你可以實際應用!
《情緒穩定力養成工作坊—不再壓抑X認識情緒X應對錦囊》
講師:
洪微光 諮商心理師/ABNLP國際導師
李喬晴 藥師/美國NLP大學高級導師
時間:2024/01/07(日)
地點:台中引書店
(近文心崇德捷運站)
【女性主義毀掉我的戀情?】
【女性主義毀掉我的戀情?】
.
我知道這樣說不中聽,但女性主義完全毀掉了我的戀情。
.
講句公道話,確切來說不是女性主義造成的,畢竟「女性主義」從來沒有出版過約會指南,但我認為用「女性主義的行事作法」一定沒有幫助。這並不是說我無論如何都要反對女性主義的成果,相信我,我不會。只是希望我沒有試圖將我所認為的「女性主義想法」應用在約會上。
.
.
我們可以追求事業,在結婚前花時間「找尋自我」,決定完全不婚,只要我們想,性需求隨時能得到滿足。我們不需要男人也能過著充實的生活,這件事讓人感到充滿力量。畢竟,我們大多數人在經歷第一次升職之前,誰願意像我們的媽媽那樣,找個男人、嫁給他、生孩子?
.
但在我們二十幾歲和三十歲出頭的時候,穿梭了一段又一段感情,或者長時間談著沒有意義的戀情,我們開始覺得沒那麼有力量了。事實是,我的每個單身朋友都想結婚,但卻沒有人願意承認我們多麼渴望,因為害怕被認為很軟弱、需要人陪,或者(但願不會如此)像是個反女性主義者。
.
我們這一代女性應該是獨立和自給自足,但我們不知道如何在不犧牲一些核心慾望的情況下,駕馭這個現代領域。
.
我們不想再和女孩們一起吃星期天的早午餐,我們想和另一半度過餘生。有人稱讚我們的雄心壯志,但同時又告訴我們,雄心壯志會讓我們找不到丈夫。我永遠不明白。我認為女性不會因為過於專注自己的事業,而「忘記」關注自己的私人生活。畢竟,我認識大多數適逢戀愛年齡的女性,甚至是那些努力成為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或辛苦完成住院醫師實習的女性,百分之九十的談話內容都與男性有關:醫院裡新來的可愛醫師是誰、是不是要搬去和男友同居、約會五次後那個男生就不再打來是什麼意思……事實上,在可能遇到有趣男性的環境中工作,可能是戀愛的優勢。我們的工作時間長、志向遠大並不是問題所在,但誰也搞不清楚問題出在哪裡。
.
直到我發現自己快四十歲依然單身,才突然領悟到什麼。也許問題出在這個錯誤觀念,我們認為「擁有一切」就等於「從此幸福快樂」。
.
只是我們很多人都不太快樂。
.
反倒我開始看到這樣的模式:我們長大後相信自己可以「擁有一切」。「擁有一切」代表我們在生活任何方面都不應該作出妥協,包含約會戀愛;不妥協代表著「高標準」; 我們的標準越高,我們就越有「自我掌控權」。
.
但我們有嗎?
.
這才是實際發生的情況:自我掌控權不知為何變成不可能達到的標準,而且忽略了一件事,在現實生活中,妳不可能隨心所欲,只憑自己的條件得到想要的一切。這正是許多人因為過度追求自我掌控權,而失去好伴侶的原因。
.
▋沒有拘束的戀愛關係
.
二十六歲的布魯克住在波士頓,正在攻讀女性研究的研究生學位。我告訴她,我完全支持女性掌控自主權,無論是性還是其他方面,但我很驚訝許多年輕女孩告訴我,如果在第三或第四次約會沒有和男孩發生親密接觸,對方會認為妳沒有興趣,然後就會離開。我想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和一個剛認識的人(比如,剛認識八小時)沒有親密接觸,就代表缺乏興趣呢?
.
更重要的是,我想知道,對於那些經常對炮友暈船或發現一夜情無法獲得滿足的女性來說,這有什麼好處?性愛自由能帶來什麼賦權感?
.
布魯克嘆了口氣,彷彿我是老頑固。「性愛自由讓我們和男人有一樣的選擇,」她不帶感情地解釋。
.
「好,」我說:「但隨意性愛是妳們想要的嗎?」
.
「不是,」她承認:「但我希望任何想要隨意性愛的女人都有追求的自由。」
.
與此同時,布魯克和她男友已經同居兩年,她承認自己一直在想,等到她下個月滿二十七歲時,是不是該搬出去。「我已經準備好談一段認真的關係,」她說。
.
我想知道她所謂「認真的關係」是什麼意思,「同居不認真嗎?」
.
「大家都會同居,」她回答:「 沒什麼大不了的。」事實上,由於我們現在擁有的「自由」,二十五歲到二十九歲的女性中有一半的人與男性同居過。為什麼有意結婚的女性把她們精華歲月花在男朋友身上而不是丈夫身上?我想知道,如果布魯克想結婚而非同居,為什麼一開始就搬進她男友的公寓?
.
她想了一會兒。「我想,我某程度上希望同居能具有一些實際上沒有的意義,」她坦白:「大多數同居的人並沒有討論未來的意義,我是說,也許有點模糊,但並不像訂婚那樣有具體的計畫。只是因為相愛才一起同居。」
.
沒有未來計畫的愛,自由萬歲!但這種「自由」真的讓我們更幸福嗎?
.
▋D–A–T–E是禁忌詞
.
以我們看待浪漫的方式為例。今日的單身人士談論浪漫就像談論終極目標一樣,但我們還擁有浪漫嗎?戀愛怎麼了?這個詞在我訪談的單身女性中聽起來很古板,她們已經習慣約砲、團體約會、砲友。我甚至不知道「約會」這個詞適不適合現在的環境。不知怎的,D–A–T–E變成禁忌詞(這不是約會,只是喝喝咖啡),我也不知道在這個大家都說「我們沒有交往,只是在約會」的時代,「約會」代表什麼意思。有時候,約會甚至沒有真正的「約會」。對方找妳參加他和他朋友的聚會(還要帶上漂亮的女伴!),妳會在晚上九點接到手機來電,要妳「出來聊聊」然後去他那裡看影片,或者要妳在他打完籃球後的二十分鐘內見面喝杯咖啡(這表示他出現時會渾身是汗,讓妳去買自己的拿鐵)。
.
面對這一切,外界認為女性應該保持冷靜。約會世界似乎缺乏尊重,但這些女性表示,我們應該拒絕任何對紳士行為、傳統求愛和適婚年齡成婚的期望,因為這種超脫或獨立的程度讓我們感到有自主感。
.
有些女性表示,她們其實很欣賞這種非約會的約會,我不得不承認,我曾經也是這樣。然後,有位年長的已婚朋友讓我明白。
.
「一個男人是不是我喜歡的類型,只要見面喝杯咖啡,三十秒內就知道,為什麼要在第一次約會浪費兩個小時吃晚餐?」我問她。
.
「因為妳不能在三十秒內知道,他是不是一個能讓妳在婚姻中幸福的人。」她說。
.
這就是問題所在。我太忙於試圖「擁有一切」,以至於看不到什麼能讓我在婚姻中幸福。婚姻過去被認為是舒適和穩定,這些都是好事。但是,由於女性不再需要婚姻來獲得經濟保障,甚至不再需要生孩子,所以現今的單身人士會主張「婚姻的主要目的是讓我們立刻並永遠幸福」。因此我們不會耐心觀察與對方的實際相處,如果一段關係需要太多努力,我們會認為這段關係無法讓我們幸福,我們就會放棄。因為命中注定的另一半不會脾氣暴躁,命中注定的另一半不會誤解我們,當我們想分享自己一整天發生的事情時,命中注定的另一半不會想要在下班後有獨處的時間。
.
在我母親那一代,擁有「幸福」婚姻的人,是來自於擁有一個共同的家庭、有人相伴、有隊友、有穩定與安全感。而現代女性說她們還需要全心全意的熱情、刺激、興奮,以及其他五十種我們母親的清單上從來沒有的條件。然而,根據羅格斯大學「全美婚姻計畫」由大衛.帕諾編撰的婚姻滿意度數據,卻顯示早婚的女性更幸福。
.
但因為我對「女性主義者」的概念扭曲,我的優先事項都弄混了。
.
以上內容摘自《也許該試著丟掉妳的「完美男」清單:四十一歲女性對於何為幸福婚姻的探索,以及「夠好」的心態如何引領她找到完美男》。
.
-
.
▋美妏讀書:「夠好」而不是「最好」的伴侶
.
這是一本令我拍案叫絕的書!
.
而且只能由 41 歲的單親媽媽異性戀心理學家來寫,
才能真實呈現,並且不讓人感覺到冒犯。
.
我很喜歡本書作者的另一本暢銷書《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從心理學家的視角描述自己經歷失戀、心理治療的歷程,
作者文筆非常好,讀起來很有意思,
還能一窺心理師接受治療,她的腦袋裡在想些什麼呢?
我身為心理師,在好多段落都不禁莞爾。
.
新書《也許該試著丟掉妳的「完美男」清單》,
同樣由作者的親身經歷出發,
描述 41 歲帶著一個孩子的她,尋找理想伴侶的經驗。
.
看書的過程中,我有很多感受和經驗都被具象化。
例如我總是聽到許多「好女人」怨嘆找不到「好男人」,
這些女孩學歷工作都不差,沒什麼不良嗜好,
相處起來也不錯,身邊都有自己的一群好閨密,
我在書中彷彿看到這些女孩們的分身。
.
為什麼你這麼優秀,卻找不到好對象?
.
我很喜歡作者書中提及的「特權感」,
獨立的現代女性(當然男性也會),
很容易有這種「我應該得到最好」的特權感,
難以容忍眼前的人有任何瑕疵,
畢竟我的閨密們也這麼說,我這麼棒,值得最好的。
.
但世界上真的有完美的人?
.
本書不是在教大家「妥協」,
面對伴侶關係,我們確實不該在底線妥協,
但一些沒那麼重要的不足之處呢?
.
《也許該試著丟掉妳的「完美男」清單》是近期我最喜歡的書,
我想推薦給所有單身和想尋找伴侶的人閱讀。
.
沒有「最好」的對象,只有「夠好」的伴侶,
但當你們認同彼此且習慣看向另一半的長處,
【你被 PUA 了嗎?如何才能遠離 PUA 呢?】
【你被 PUA 了嗎?如何才能遠離 PUA 呢?】#節目播出囉
PUA(Pick Up Artist) 意思指「搭訕藝術家」,原指讓不擅於社交的男性通過技巧和心理學應用,去接近自己喜歡的人,發展到後來演變成一群人致力於學習和應用特定策略和心理戰術來追求異性,包括貶低對方、態度忽冷忽熱等手短,最終達到騙色騙財結果。
最常見的行為就是批評、讓對方產生「自己的確有問題」的錯誤想法,讓兩者的地位慢慢出現上下級,最後被批判的那一方會產生一種「我這麼差你還願意跟我在一起」的錯覺,就會像被洗腦般無條件地受到控制,徹底墜入被操弄的命運。
--------------------------------
Yahoo TV 推出全新戀愛談話節目『戀愛神救援』!
由 Kevin 老師和薔薔兩位愛情特務聯手,
一起為網友解決戀愛上的疑難雜症!
2023年12月27日 星期三
【人類行為背後的科學:不可不知的心理學】
【人類行為背後的科學:不可不知的心理學】#好書推薦
.

.
大部分的人都會貪圖獲利賣掉甲股,
這種規避損失的心態,正是「厭惡剝奪效應」作祟!
.
你每天都會這樣想、那樣做,但究竟是為什麼呢?
.
★選擇性注意力──我可以一心二用!
你其實沒辦法。
實驗證明,當你專注在做某件事時,
就算一隻猩猩從你眼前經過,你也可能會看不見,
所以別再一邊開車一邊滑手機了!
.
★出生順序效應──家中排行老大,事事都比弟弟妹妹強。
大錯特錯!
實驗證明,並沒有所謂老大得到的關愛比較多,
所以比較優秀一說,這是心理學界難以根除的「殭屍觀念」!
.
★鎂光燈效應──我穿得跟昨天一樣,大家好像都在看我!
是你自我意識過剩了。
實驗證明,其實多數人都像你一樣,
忙著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眼光,根本沒空注意到你,
所以放寬心吧!
.
★自利性偏誤──這次拿下大單,我是最大功臣!
真的嗎?
研究發現人們常認為自己比別人優秀,
而且喜歡把功勞與好事都往自己身上攬,
並在犯錯或失誤時把錯推到別人或外部因素頭上。
.
★後見之明偏誤──我早就知道會那支股會漲了!
不,你不知道。
實驗證明,你只是個根據結果自說自話的「事後諸葛」而已!
結果好,你就會說「我早知道」;
結果不好,你也會說「我早知道」。
.
在過去的三十年裡,數百萬學生透過大衛.邁爾斯的教科書中習得心理學知識。為了創作這些書籍,也為了滿足自己對人類心智無盡的好奇心,邁爾斯密切關注權威期刊,時刻掌握心理科學的最新發展趨勢。
.
《背後操控行為決定,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集結邁爾斯發現的奇妙真理,是一本以人為本發人深省的知識趣聞書籍,40個篇章蘊含著他對人類日常生活的洞察,羅列出千奇百怪的行為現象與各種心理學的實驗研究,只為了回答這個哲學、歷史、科學都在苦苦追尋的萬年問題──我們如何認識自己?
.
本書主題涵蓋廣泛,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經常害怕犯錯、一再聽錯歌詞,還揭示促進人際關係最簡單的方法原來是散步、歐巴馬總統的服裝顏色竟暗中影響了他的決策。邁爾斯還探討到人類直覺的強大力量和潛在危險。他敏銳的觀察力和智慧使讀者能夠反思自己的行為,並過上更快樂的生活。
.
以上內容摘自《背後操控行為決定,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從排行順序迷思,到規避損失心態,透過心理學搞懂你為何這樣想、那樣做!》。
.
-
.
▋美妏讀書:心理學教科書權威的心理學科普書
.
心理學,不是我猜你現在在想什麼,
而是探討人行為背後的科學。
.
本書看起來很像市面上已經無數本的心理學科普書,
但這本書卻是非常紮實的心理學教科書精選集。
.
說紮實並不是說這本書很難讀,
相反的,這本書非常平易近人、輕鬆好讀,
每個篇章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人類行為,
可能是你我,可能是我們看到的其他人,
這些行為背後,有什麼科學脈絡呢?
.
本書作者是心理學界的教科書權威,
全世界的心理系學生大概都讀過他的教科書。
寫了這麼多給專業科系學生的教科書後,
作者寫了這本給「大眾」的心理學教科書,
精選最常見的人類行為,說說這背後的科學。
.
我認為這是一本很適合入門的心理學科普書,
尤其推薦給想申請心理相關科系的學生,
或是從事跟「人」有關的工作的讀者,
更廣泛點說,所有人都可以透過這本書更了解自己與他人。
.
小小意見,這本書的封面我個人實在不太喜歡,
看起來實在很像市面上已經無數本的商管或科普書,
2023年12月26日 星期二
【食在河內:Tầm Vị 】
【食在河內:Tầm Vị 】
據說很難訂位的河內老宅米其林一星餐廳。
Tầm Vị 是一間越南家常菜餐廳,
老宅氛圍濃厚,但桌距擁擠吵雜,衛生普通,
千萬不要用米其林標準來看待,
把它想像成越南欣葉會比較接近,價位也親民,
整間店都是外國客人,一個越南客人都沒有。
Tầm Vị 的菜單選項豐富,都有照片對照。
我們點了生春卷、牛肉冷盤、越南紅燒肉、
蔥油炸豆腐、糖醋小卷、豬肉蔬菜湯、豆花,
都是精緻美味的家常菜,很適合外國人來認識越南。
整桌的菜含飲料,份量不小,根本吃不完,
結帳 2 人 1,500 元,以餐點品質來說很便宜。
個人認為 Tầm Vị 無論價位品質,都值得一訪,
但千萬不要用米其林一星的標準來看待。
我跟其他 Google 評論者有同樣的困惑,
越南的米其林評選標準跟其他國家似乎很不同,
Tầm Vị 很好,但跟其他國家的一星餐廳差距很大。
服務人員幾乎都英文很差,難以溝通,
一邊上班一邊滑手機、回訊息,
還隨時拿著外面飲料店的手搖飲在喝飲料。
餐廳環境普通,整潔不怎樣,
廁所只有一間,無時無刻都在排隊,
而且不是很乾淨,垃圾桶滿出來掉滿地。
上菜順序很謎,大概 10 分鐘之內上滿整桌,
當然也沒有介紹或基本的說一下這道菜是啥。
【焦慮的反義詞,是具體。】
【焦慮的反義詞,是具體。】
我從小就是個焦慮的人。
因為焦慮,所以不停工作;
因為過長時間工作,所以更焦慮;
因為焦慮,所以一直注意到不完美;
因為在意不完美,所以更焦慮。
人們會焦慮,多半是因為擔心未知。
明天會發生什麼事?這個專案客戶接受嗎?
面試會通過嗎?對方願意跟我合作嗎?
今天沒做好的這件事,會導致什麼後果?
未知事件一旦被大腦捕捉,
便開始越想越多,越想越焦慮,
因為未知,所以各種不同可能蜂擁而出,
在想像的世界,通常不太樂觀。
焦慮的反義詞,是具體。
繼續在未知裡亂竄,只會更焦慮。
於是我練習,當我開始亂聯想、開始焦慮,
我把目光焦點放在「已經發生的現實」,
還有「已經擁有的」、「我比過去做得好的」,
讓一切具體化,看得到摸得到的才是真。
就算要往未來聯想,一次想三組可能性:
最好的可能、最壞的可能、最有可能的可能。
越具體,越不焦慮。
【 DISC 性格溝通學:55 招擄獲人心的高效說話術】
【 DISC 性格溝通學:55 招擄獲人心的高效說話術】#新書上市
.
▋如何從行為表現判斷對方的 DISC 類型?
.
「同事導致我不想上班。」與同事間的溝通問題,使上班這件事充滿壓力。根據一項統計指出,高達 90% 的上班族有此困擾,嚴重時,甚至會因為同事關係而離職。
.
.
此時,首先該做的便是掌握同事性格,找出相應的對話技巧。假如能藉此配合進行對話,就不會因為雞毛蒜皮的事情吵架,傷害彼此感情。藉由「語氣」可以得知的四種同事類型以及相應對話技巧如下:
.
「喂,快點把事情做完,這樣我們才能成為表現最好的小組。還有,你知道絕對不能插手我正在做的事情吧?我最討厭別人對我說長道短了。」
.
目標導向,固執己見,不喜歡別人干涉自己。如果同事表現出這樣的特質,代表他的性格是「#主導型」。主導型同事喜歡討論工作進度與成果,討厭受到約束,與這類型同事相處時,最好時常跟他們聊有關工作的話題。
.
「我們待在這家公司,不就是為了業績嗎?不要再聊天了,討論一下工作吧。這次讓我們一起達成最高業績!。」
.
「金代理覺得如何?我絕對不會要求組員不想做的事。我知道現在狀況不好,但只要團結一致,事情必定有轉機。今天晚上去聚餐吧?」
.
相較於工作,更注重人情義理;討厭受到約束,喜歡被肯定。這是「#交際型」的同事,無論團隊成績好壞,總是保持樂觀,重視人際關係。與這類型同事相處時,最好時常跟他們聊些建立深厚關係的話題。
.
「最近氣氛好像很不好,對吧?快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一起喝杯茶,轉換一下心情吧。約大家周末去爬山,你覺得如何?」
.
「這次專案就交給金次長了,畢竟你的能力比我更好。再怎麼說,比起獨自進行新專案,我還是比較喜歡和組員一起做原本的工作。」
.
常對他人讓步,重視團隊,十分不喜歡缺乏穩定的新變化。這是「#穩定型」的同事。相較於發言,更喜歡傾聽,也很重視團隊合作。與這類型同事相處時,最好保持既定的框架,多聊些有關團隊合作的話題。
.
「團隊才能創造成果。我們企劃部應該像支足球隊,各自扮演好所屬角色。讓我們一如往昔地朝向目標前進吧。」
.
「這次簡報似乎做得不錯,硬要挑毛病的話,就是數據能再確實些,若是別人點出這種小問題,感覺不是很好。」
.
「在小事上馬虎的話,能做大事嗎?把這次專案徹頭徹尾再檢查一遍,絕對不能有任何瑕疵!」
.
著重細節、分析結果,特別重視準確性與品質。這是「#謹慎型」同事。他們傾聽是為了分析,討厭別人批評自己的所作所為。與這類型同事相處時,最好聊些有關如何嚴謹工作,以及有關分析的話題。
.
以上內容摘自《任何人都說服、想挺你的DISC性格溝通學:請託、談判、商聊、提案,55招擄獲人心的高效說話術》。
.
-
.
▋美妏讀書:不用做測驗也能活用 DISC 溝通術
.
你的 DISC 是哪一型呢?
.
DISC 是近年很流行也相當實用的性格測驗,
將人分為 4 種類型,不同類型有不同的特質與優勢。
.
我們能透過測驗知道自己的 DISC 類型,
如果也能知道別人的 DISC 類型,
不就更能掌握相處與溝通之道?
.
畢竟不是每家公司都會給大家做 DISC 測驗,
去拜訪客戶先請他做測驗也很奇怪...
.
這本書便是在這樣的基礎下誕生的:
在不做測驗的情況下,
觀察並判斷對方的 DISC 類型,並找到最適合的溝通方法?
.
適合用於客戶商談、談判、向上管理、家人相處...
所有需要溝通的情境都可以運用 DISC 分類與溝通技巧。
.
本書也提供許多案例和例句,可以讓讀者快速上手,
雖然韓國作者有些用詞可能跟台灣不太一樣,
但經過適當的調整,也能變成我們的日常口袋用語喔!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