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8日 星期四

【女性主義毀掉我的戀情?】

 

【女性主義毀掉我的戀情?】
.
我知道這樣說不中聽,但女性主義完全毀掉了我的戀情。
.
講句公道話,確切來說不是女性主義造成的,畢竟「女性主義」從來沒有出版過約會指南,但我認為用「女性主義的行事作法」一定沒有幫助。這並不是說我無論如何都要反對女性主義的成果,相信我,我不會。只是希望我沒有試圖將我所認為的「女性主義想法」應用在約會上。
.
在成長過程中,我和朋友們都認為女性主義很棒。對我們來說,女性主義代表我們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自由」和「選擇」。
.
我們可以追求事業,在結婚前花時間「找尋自我」,決定完全不婚,只要我們想,性需求隨時能得到滿足。我們不需要男人也能過著充實的生活,這件事讓人感到充滿力量。畢竟,我們大多數人在經歷第一次升職之前,誰願意像我們的媽媽那樣,找個男人、嫁給他、生孩子?
.
但在我們二十幾歲和三十歲出頭的時候,穿梭了一段又一段感情,或者長時間談著沒有意義的戀情,我們開始覺得沒那麼有力量了。事實是,我的每個單身朋友都想結婚,但卻沒有人願意承認我們多麼渴望,因為害怕被認為很軟弱、需要人陪,或者(但願不會如此)像是個反女性主義者。
.
我們這一代女性應該是獨立和自給自足,但我們不知道如何在不犧牲一些核心慾望的情況下,駕馭這個現代領域。
.
我們不想再和女孩們一起吃星期天的早午餐,我們想和另一半度過餘生。有人稱讚我們的雄心壯志,但同時又告訴我們,雄心壯志會讓我們找不到丈夫。我永遠不明白。我認為女性不會因為過於專注自己的事業,而「忘記」關注自己的私人生活。畢竟,我認識大多數適逢戀愛年齡的女性,甚至是那些努力成為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或辛苦完成住院醫師實習的女性,百分之九十的談話內容都與男性有關:醫院裡新來的可愛醫師是誰、是不是要搬去和男友同居、約會五次後那個男生就不再打來是什麼意思……事實上,在可能遇到有趣男性的環境中工作,可能是戀愛的優勢。我們的工作時間長、志向遠大並不是問題所在,但誰也搞不清楚問題出在哪裡。
.
直到我發現自己快四十歲依然單身,才突然領悟到什麼。也許問題出在這個錯誤觀念,我們認為「擁有一切」就等於「從此幸福快樂」。
.
只是我們很多人都不太快樂。
.
反倒我開始看到這樣的模式:我們長大後相信自己可以「擁有一切」。「擁有一切」代表我們在生活任何方面都不應該作出妥協,包含約會戀愛;不妥協代表著「高標準」; 我們的標準越高,我們就越有「自我掌控權」。
.
但我們有嗎?
.
這才是實際發生的情況:自我掌控權不知為何變成不可能達到的標準,而且忽略了一件事,在現實生活中,妳不可能隨心所欲,只憑自己的條件得到想要的一切。這正是許多人因為過度追求自我掌控權,而失去好伴侶的原因。
.
▋沒有拘束的戀愛關係
.
二十六歲的布魯克住在波士頓,正在攻讀女性研究的研究生學位。我告訴她,我完全支持女性掌控自主權,無論是性還是其他方面,但我很驚訝許多年輕女孩告訴我,如果在第三或第四次約會沒有和男孩發生親密接觸,對方會認為妳沒有興趣,然後就會離開。我想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和一個剛認識的人(比如,剛認識八小時)沒有親密接觸,就代表缺乏興趣呢?
.
更重要的是,我想知道,對於那些經常對炮友暈船或發現一夜情無法獲得滿足的女性來說,這有什麼好處?性愛自由能帶來什麼賦權感?
.
布魯克嘆了口氣,彷彿我是老頑固。「性愛自由讓我們和男人有一樣的選擇,」她不帶感情地解釋。
.
「好,」我說:「但隨意性愛是妳們想要的嗎?」
.
「不是,」她承認:「但我希望任何想要隨意性愛的女人都有追求的自由。」
.
與此同時,布魯克和她男友已經同居兩年,她承認自己一直在想,等到她下個月滿二十七歲時,是不是該搬出去。「我已經準備好談一段認真的關係,」她說。
.
我想知道她所謂「認真的關係」是什麼意思,「同居不認真嗎?」
.
「大家都會同居,」她回答:「 沒什麼大不了的。」事實上,由於我們現在擁有的「自由」,二十五歲到二十九歲的女性中有一半的人與男性同居過。為什麼有意結婚的女性把她們精華歲月花在男朋友身上而不是丈夫身上?我想知道,如果布魯克想結婚而非同居,為什麼一開始就搬進她男友的公寓?
.
她想了一會兒。「我想,我某程度上希望同居能具有一些實際上沒有的意義,」她坦白:「大多數同居的人並沒有討論未來的意義,我是說,也許有點模糊,但並不像訂婚那樣有具體的計畫。只是因為相愛才一起同居。」
.
沒有未來計畫的愛,自由萬歲!但這種「自由」真的讓我們更幸福嗎?
.
▋D–A–T–E是禁忌詞
.
以我們看待浪漫的方式為例。今日的單身人士談論浪漫就像談論終極目標一樣,但我們還擁有浪漫嗎?戀愛怎麼了?這個詞在我訪談的單身女性中聽起來很古板,她們已經習慣約砲、團體約會、砲友。我甚至不知道「約會」這個詞適不適合現在的環境。不知怎的,D–A–T–E變成禁忌詞(這不是約會,只是喝喝咖啡),我也不知道在這個大家都說「我們沒有交往,只是在約會」的時代,「約會」代表什麼意思。有時候,約會甚至沒有真正的「約會」。對方找妳參加他和他朋友的聚會(還要帶上漂亮的女伴!),妳會在晚上九點接到手機來電,要妳「出來聊聊」然後去他那裡看影片,或者要妳在他打完籃球後的二十分鐘內見面喝杯咖啡(這表示他出現時會渾身是汗,讓妳去買自己的拿鐵)。
.
面對這一切,外界認為女性應該保持冷靜。約會世界似乎缺乏尊重,但這些女性表示,我們應該拒絕任何對紳士行為、傳統求愛和適婚年齡成婚的期望,因為這種超脫或獨立的程度讓我們感到有自主感。
.
有些女性表示,她們其實很欣賞這種非約會的約會,我不得不承認,我曾經也是這樣。然後,有位年長的已婚朋友讓我明白。
.
「一個男人是不是我喜歡的類型,只要見面喝杯咖啡,三十秒內就知道,為什麼要在第一次約會浪費兩個小時吃晚餐?」我問她。
.
「因為妳不能在三十秒內知道,他是不是一個能讓妳在婚姻中幸福的人。」她說。
.
這就是問題所在。我太忙於試圖「擁有一切」,以至於看不到什麼能讓我在婚姻中幸福。婚姻過去被認為是舒適和穩定,這些都是好事。但是,由於女性不再需要婚姻來獲得經濟保障,甚至不再需要生孩子,所以現今的單身人士會主張「婚姻的主要目的是讓我們立刻並永遠幸福」。因此我們不會耐心觀察與對方的實際相處,如果一段關係需要太多努力,我們會認為這段關係無法讓我們幸福,我們就會放棄。因為命中注定的另一半不會脾氣暴躁,命中注定的另一半不會誤解我們,當我們想分享自己一整天發生的事情時,命中注定的另一半不會想要在下班後有獨處的時間。
.
在我母親那一代,擁有「幸福」婚姻的人,是來自於擁有一個共同的家庭、有人相伴、有隊友、有穩定與安全感。而現代女性說她們還需要全心全意的熱情、刺激、興奮,以及其他五十種我們母親的清單上從來沒有的條件。然而,根據羅格斯大學「全美婚姻計畫」由大衛.帕諾編撰的婚姻滿意度數據,卻顯示早婚的女性更幸福。
.
但因為我對「女性主義者」的概念扭曲,我的優先事項都弄混了。
.
以上內容摘自《也許該試著丟掉妳的「完美男」清單:四十一歲女性對於何為幸福婚姻的探索,以及「夠好」的心態如何引領她找到完美男》。
.
-
.
▋美妏讀書:「夠好」而不是「最好」的伴侶
.
這是一本令我拍案叫絕的書!
.
而且只能由 41 歲的單親媽媽異性戀心理學家來寫,
才能真實呈現,並且不讓人感覺到冒犯。
.
我很喜歡本書作者的另一本暢銷書《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從心理學家的視角描述自己經歷失戀、心理治療的歷程,
作者文筆非常好,讀起來很有意思,
還能一窺心理師接受治療,她的腦袋裡在想些什麼呢?
我身為心理師,在好多段落都不禁莞爾。
.
新書《也許該試著丟掉妳的「完美男」清單》,
同樣由作者的親身經歷出發,
描述 41 歲帶著一個孩子的她,尋找理想伴侶的經驗。
.
看書的過程中,我有很多感受和經驗都被具象化。
例如我總是聽到許多「好女人」怨嘆找不到「好男人」,
這些女孩學歷工作都不差,沒什麼不良嗜好,
相處起來也不錯,身邊都有自己的一群好閨密,
我在書中彷彿看到這些女孩們的分身。
.
為什麼你這麼優秀,卻找不到好對象?
.
我很喜歡作者書中提及的「特權感」,
獨立的現代女性(當然男性也會),
很容易有這種「我應該得到最好」的特權感,
難以容忍眼前的人有任何瑕疵,
畢竟我的閨密們也這麼說,我這麼棒,值得最好的。
.
但世界上真的有完美的人?
.
本書不是在教大家「妥協」,
面對伴侶關係,我們確實不該在底線妥協,
但一些沒那麼重要的不足之處呢?
.
《也許該試著丟掉妳的「完美男」清單》是近期我最喜歡的書,
我想推薦給所有單身和想尋找伴侶的人閱讀。
.
沒有「最好」的對象,只有「夠好」的伴侶,
但當你們認同彼此且習慣看向另一半的長處,
這個「夠好」久而久之也會變成「最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