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5日 星期二

【理性生活:教你打破慣性,改寫自己的人生故事】

 

【理性生活:教你打破慣性,改寫自己的人生故事】#理情行為療法經典
.
▋哪些人容易出現問題行為,又該如何除錯?
.
我們很容易就能從直觀上發現有問題或自我挫敗的行為,尤其是當它發生在別人身上時;但要發現自己的非理性行為,大多數人多少都有些盲點。為了用一致的標準判斷誰有或沒有精神官能症;以及特定行為究竟是否符合自我挫敗的特質,我們最好遵照某些原則。麥克西.瑪爾茲比博士認為,具備以下特質的人較容易出現問題行為:
.
一、經常以錯誤的觀點看待事物。
二、嚴重危害自身安全。
三、習慣性阻礙自己按進度朝目標前進。
四、經常遭遇讓自己覺得不舒服的痛苦。
五、會製造與他人之間不必要的衝突。
.
讓我們來檢視一下符合以上五大原則的特定行為:
.
一、經常以錯誤的觀點看待事物:
事實上,大多數人並非以不正確的方式看待事物,而是我們會以錯誤的方式粉飾。我們通常不至於過度扭曲自己的所見所聞,只有在嘗試看清全局時,為了試圖彌補眼前資訊的不足之處,誤入了「認知錯誤」的歧途──我們經常假定、推論、臆測、猜想、詮釋、投射、推敲、歸納、推定、預設、臆斷、歸因、假設、美化與解讀言外之意。
.
人類智慧的優點之一,就是能「看見」超越感官範圍的事物。運用我們超凡的腦力本身並沒有錯,但人人都應該盡可能以合理且不偏頗的方式運用腦力。問題是,大多數人都很難做到這一點,有精神官能症的人更是如此。
.
和那些「戴著粉紅色濾鏡」看世界的人一樣,有精神官能症的人常以非理性的信念和期待看世界。他們經常將自己對所見所聞的大膽猜測和毫無根據的假設,升級成值得確信的事實。更糟糕的是,他們也不願聽從理性;無論好友與至親如何解釋,都不願相信。例如:「她懷孕了,我猜那絕對不是她老公的種。」「我才不相信他是最好的人選,一切都是政治運作!」
.
人們描述事件時,常會加入自己的道德觀和個人意見,並因此做出主觀的判斷和評價(而不是客觀的)。有精神官能症傾向的人往往多疑,因此常認為他人抱著怪異、不友善或充滿敵意的動機或目的;也經常對特定族群(例如整個種族或性別)抱持成見。例如:「我就知道她恨我!與其等她開除我,不如先辭職。」「你知道的,他們這種人都會那樣。」
.
二、嚴重危害自身安全:
有些時候,得靠大膽的人承擔值得冒的風險,才能成就偉大。然而,大多數理智、深思熟慮後才承擔風險的人,不會放縱自己與多重伴侶發生不安全的性行為、吞下任何他人在派對上給他們的藥丸、拿房租去血拼、不戴安全帽就騎機車、得了肺氣腫還一直抽菸、暴飲暴食到傷害心臟和其他重要器官、嚴重超速駕駛、年年不繳稅、用催吐保持苗條的身材,或是故意不擦防曬以維持黝黑的膚色。
.
三、習慣性阻礙自己按進度朝目標前進:
有精神官能症傾向的人,常讓自己的問題、壓抑或不切實際的期待阻礙自身職涯與個人生活的發展。透過以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再聰明、再有能力的人,也可能拿石頭砸自己的腳。
.
四、經常遭遇讓自己覺得不舒服的痛苦:
和那些因精神官能症傾向而阻礙自己實現職涯或個人目標者不同,有些勇敢的人會咬緊牙關,完成生命的追求;但也為了過程中出現的個人壓力付出慘痛代價。他們幾乎都誤以為感到焦慮是合理的,因為自己承擔重要責任、同儕不講理,或是特別倒楣。也因此,他們誤信導致自己心情頹喪的元凶是不可控的,所以也不太覺得自己應該接受諮商;但事實上,諮商對他們大有幫助。
.
不知為何,他們並未發現身邊有無數朋友和同事,每天都面對相同的責任、同儕和不幸,但那些人所承受的情緒磨難卻較輕微。於是,他們在生活中舉步維艱,時而暴怒,時而帶著埋怨自我封閉,時而絕望崩潰,時而把不幸怪罪到自己以外的所有人事物頭上。他們常出現各種身心症狀,例如潰瘍、高血壓、結腸炎、暈眩、皮疹、頭痛、過敏和異常疲勞。更糟糕的是,他們到頭來往往會對某種、甚至更多能改善情緒的藥物成癮。
.
五、會製造與他人之間不必要的衝突:
基於各種非理性信念,有些人習慣與自己或他人爭執。他們不會直接招惹對方,引來別人的怒氣或不滿;但行事作風充滿敵意,又欠缺溝通技巧,使得旁人往往需要有聖人般的耐心,才能和這些人好聲好氣地說話。以下是這些人在不知不覺中(有時是心知肚明)養成、破壞人際關係的習慣和伎倆。
.
-
.
‧當你厲聲反對時,他們通常會說「你很壞」。
‧會對你說「愛怎麼樣」詮釋他們所說的話都「無所謂」。
‧堅持你對某事的感受不是真的,或不該有這種感覺。
‧在真正了解你到底想說什麼之前,就結束對話。
‧因為「以前說過了」,而期待你了解或同意他們。
‧刻意誇大或扭曲你的觀點,好讓你的想法看起來很荒謬。
‧只要聽到一丁點像是批評的話,反應就很激烈,彷彿有人從背後捅他們一刀。
‧要你為他們的快樂、悲傷或整體生活品質負責。
.
人們為什麼會展現出這些很顯然自我挫敗的行為呢?
.
我們在理情行為療法中發現,神經質行為大多肇因於人們傾向將個人偏好無限上綱成絕對的需要。人們往往把自己的願望和渴望當成需要和必須,以至於常常將個人的目標和期待升級成所有人(包括自己在內)都必須嚴格遵守的非理性原則。如此一來,一旦有人打破規則,或事情不如己意時,自然感到困擾不已。
.
要掌握這類情緒問題的機制並不難。一開始,這看起來是個「刺激」與「反應」的問題:只要人們遇到不幸的事(刺激),事件本身就會導致他們情緒低落(反應)。但之所以會這樣,完全是因為當不幸事件發生時,喚起情緒的關鍵要素(即非理性思考)幾乎立即就開始反應,且大多數時候不為人知。
.
情緒問題真正的機制應該是「刺激→信念→反應」,或如理情行為療法所定義的「誘發性經歷→信念→結果」。總而言之,直接困擾我們(產生令人不快的情緒後果)的,並非生命中的事件(誘發性經歷)本身,而是我們非理性的訴求──我們認為應該、必須、絕對要發生的事(信念)。
.
-
.
▋美妏讀書:理情行為療法經典
.
讀心理諮商的學生都讀過理情行為療法,
在實務上這也是一種非常好用的治療方式。
.
我們常聽到的「非理性信念」便是出自這個流派。
.
非理性信念緊緊纏繞人們的大腦,
控制我們的思考與行為,形成惡性循環,
如何打破這些信念,重新奪回自己的人生主導權,
也許你該看看這本經典。
.
理情行為療法的概念簡單易懂,
就算是非心理學專業的人也非常好上手,
試試看,改寫自己的人生故事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