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9日 星期三

113 年度心理機構督考優等!

賀!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
榮獲 113 年度心理機構督考 #優等!🎉

自成立以來,我們始終堅持最高品質,
從專業團隊、行政服務,到隱私隔音、環境布置,
甚至是一杯茶、一份點心,都細心講究,
只為提供每位來談者最舒適安全的心理支持服務。

感謝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的肯定!
感謝所有心理師與行政夥伴的努力!
更感謝每一位信任我們的個案與學員!

我們將持續精進,以專業與溫暖,
陪伴每個願意踏上成長之路的你,
讓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成為每位來談者安心前行的依靠。

#心理師執業機構督導考核暨品質提升輔導計畫
#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

2025年2月18日 星期二

 【你是自己的伯樂。】


「我一直以為,只要努力,總會有人看見我的價值。
但最後發現,最該看見我的,是我自己。」網友留言。

我們曾經期待,有人賞識、有人提拔,
期待某個機會改變人生,
期待有人帶我們走向更高的舞台。

但經歷過職場起伏才明白,
沒有人有空時刻關注你,
最不能忽視自己能力的,是自己。

當沒有人發掘你時,
那就自己創造機會。

認識自己的天賦,發揮優勢,
你就是自己的伯樂。

【童話故事下集:當婚姻不再是童話,女性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


「婚姻到底是幸福的開始,還是另一種考驗的起點?」

《童話故事下集》以黑色幽默的手法,拆解我們對婚姻的美好幻想,在笑聲與荒謬之中,呈現婚姻裡的壓力、妥協、矛盾,甚至是孤獨。

婚姻從來不是童話,而是一場現實的磨合與考驗。

-

▋你的婚姻,是 1+1=1,還是 1+1=0.5?

「結婚跟生小孩一樣,都是一種傳染病。」

當身邊的朋友陸續結婚、生子,很難不產生「是不是該結婚了?」的焦慮。

然而,結婚真的能讓人生更完整嗎?

傳統觀念中,婚姻被視為人生的「必經之路」,甚至像是一種「社會進度條」。

但現實卻是,「你以為找一個人作伴,會是 1+1=2,但其實只是 1+1=1,甚至是 0.5。」結婚不見得讓人更完整,有時反而需要壓縮自己、遷就對方,甚至磨去原本的個性與生活方式。

心理學上,健康的親密關係應該是「完整的個體 + 伴侶的陪伴」,但許多人在進入婚姻後,卻不自覺地放棄自己的需求,試圖迎合家庭與社會的期待。

劇中林宜玲(柯佳嬿飾)婚後與婆婆同住,丈夫曾學友(劉以豪飾)事事聽從母親,讓她在婚姻中逐漸感到窒息。

這樣的壓力不僅來自家庭,還來自社會對女性的刻板期待,「好媳婦」、「支持丈夫」、「顧好家庭」,但卻沒有人問:「妳自己過得好嗎?」

-

▋女性的婚姻期待,為什麼總與現實落差巨大?

「不分男生女生,大家都要努力唸書、找好工作,可是一過 30,大家就會改口,要女人不要那麼愛工作,要早點結婚生小孩。」

劇中林宜玲對丈夫的「媽寶行為」感到挫折與憤怒,這並不只是來自婚姻中的摩擦,而是來自「期待與現實的落差」。

這句台詞直指社會對女性的雙重標準,從小被教育要努力、要獨立、要有事業,但當年齡超過 30,社會的焦點卻轉向「結婚、生子」。

這樣的轉變,讓許多女性感到迷失,甚至開始懷疑自己過去努力的意義。

林宜玲原本期待婚姻能帶來穩定與支持,卻發現它帶來的是更多束縛,於是開始動搖。

-

▋要幸福,還是要自由?婚姻與個人成長的拉扯

《童話故事下集》最殘酷的地方,就是戳破了「結婚等於幸福」的迷思。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女性的角色在不同時代中不斷變化。過去,婚姻被視為女性的歸屬,是安穩生活的保證。

但在現代,越來越多女性開始思考:「婚姻真的適合我嗎?」

「娜姐覺得生小孩跟老公不是一個套餐,她現在只想要單點小孩,不想要加點你。」

劇情走到這裡,反映了當代女性對於「婚姻與母職」重新定義,生小孩不一定要與婚姻綁在一起,而婚姻,也不一定是人生的標配。

-

▋婚姻不是唯一的選擇,而是自己的選擇

「人生跟剪接一樣,是由很多選擇組合而成,差別是人生沒有腳本。」

這部劇最大的價值,就是讓我們重新思考:
婚姻真的適合每個人嗎?
如果選擇進入婚姻,我們該如何在其中保持自我?

身為心理師,我想提醒每位女性:無論選擇單身、結婚,或是離婚,關鍵在於,這是不是你自己想要的?

當我們真正了解自己的需求,並找到與自己價值觀相符的伴侶,婚姻才能成為支持,而不是束縛。

#童話故事下集你看了嗎
#你也是林宜玲嗎

 【蓋洛普優勢 x 人生設計 x 心理學】


我是唯一擁有「蓋洛普全球優勢認證教練」的諮商心理師,
目前跟諮商所團隊也協助很多個案做解測和諮詢。

於是在我的課程和諮詢中,除了分享職涯優勢,
還會結合我們多年心理學實務,
以及不同優勢個案會遇到的人際、情緒...等問題。

你了解自己的優勢嗎?
你知道優勢會怎麼影響你的人生嗎?

-

無論是工作與生活,
若能有意識的順著「優勢」走,
就像順流而下,做什麼都會比較順,
你會感覺自己比較適合,也能從中感受到價值與意義感。

越早開始發現「優勢」,
就像你到一個陌生的城市,而你手上有地圖。

若你願意找專業的諮詢師或教練深入探討,
那就像有個在地嚮導一般,
可以更貼合自己的需求與期待,
制訂出屬於你的人生旅程。

-

如果你希望針對個人優勢和職業生涯分析規劃,
可以預約「蓋洛普優勢x職涯規劃」一對一個別諮詢。

如果你想全面了解蓋洛普 34 項優勢,
深入了解這份測驗,學習分析測驗結果,
可以參加工作坊完整學習。

現在就開始你的優勢旅途吧!

2025年2月17日 星期一

 【你也可以說「我不喜歡」。】


「我不喜歡吃小黃瓜。」

我一邊將小黃瓜夾到家人碗裡,
一邊回應長輩的詢問。

「哎呀!怎麼這麼挑食,小黃瓜很營養的~」

我從小就不愛吃小黃瓜,
每次遇到這種場面,總有人要說三道四,
我保持禮貌的微笑,不多做解釋,
畢竟,這只是件小事。

但後來我發現,
這樣的場景,不只會發生在餐桌上。

-

「你這樣太內向了,以後怎麼辦?」
「都幾歲了,怎麼還沒結婚?」
「你換工作?這麼不穩定,行不行啊?」

好像只要我們的選擇與別人期待不同,
就得準備好接受質疑。
如果不想解釋,
就會被貼上「太固執」、「不懂事」、「太任性」的標籤。

但,「不喜歡」本來就沒有錯。

你可以不喜歡別人總是拿你開玩笑,
你可以不喜歡每次聚會都要遷就別人的安排,
你可以不喜歡某些關係讓你感到疲憊,
這些感受,都是合理的。

「不喜歡」,不是任性,
「拒絕」,也不是錯誤。

有些人會說:「這只是一點小事,何必這麼計較?」
但如果連小事都不能表達,
我們是不是會越來越習慣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

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愛,
應該建立在你的委屈之上。

-

所以,練習說「我不喜歡」。

如果你不喜歡這道菜,就別勉強自己吃下去;
如果你不喜歡某些相處模式,就勇敢地畫出界線;
如果你不喜歡某段關係,就別害怕拉開距離。

你的感受,並不需要別人同意才算數。
你的界線,也不需要別人認可才合理。

你值得一段讓你自在的關係,
你值得一個尊重你選擇的世界。

「我不喜歡。」
這句話,你可以說得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