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一位個案在諮商時跟我分享:「半夜睡不著的時候,我會跟 ChatGPT 聊天。」他說,有時壓力大,夜裡翻來覆去,心裡滿是焦慮,卻又不好意思深夜打擾朋友,只能打開手機,和 AI 對話。
「我知道它只是個程式,不是真正的朋友,但至少它會回應我,讓我不那麼孤單。」他苦笑著說。AI 的回應讓他感覺被關注,不會被批評,甚至有時候還能給他一些理性建議,讓他稍微安心,等到疲倦了再入睡。
確實,AI 能在某些時刻填補心理支持的空缺。當沒有人可說話、當我們需要即時陪伴時,它可以成為一種短暫的情緒支撐。
但這樣的陪伴,真的能取代心理師的角色嗎?
-
▋人們為何開始偏好 AI 心理療癒?
近年來,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 AI 心理治療。根據 2022 年刊登在《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的研究顯示,55% 的受試者更偏好與 AI 對話,而非真人心理師,因為 AI 不會評判、情緒穩定,也更容易取得。
這樣的趨勢看起來有些驚人,但仔細想想,其實不難理解。
當我們與真人互動時,可能會擔心對方的評價,害怕自己說錯話、被誤解,甚至被貼上標籤。相比之下,AI 的回應可預測、不帶個人情緒、不會隱藏真正想法,讓人更有安全感。這就像我們對待寵物一樣,牠們不會背叛我們,情感表達直接純粹,我們更容易放下防備。
而且就我觀察,在與 ChatGPT 對話的過程,它的諮商技巧和回應能力,已經比諮商教科書上的範例更靈活生動了。(試著唸出教科書上的句子,你不尷尬我都尷尬了。)
但 AI 真的能提供有效的心理療癒嗎?
-
▋AI 在心理治療中的角色:輔助,而非取代
AI 確實能提供即時的支持,但心理治療不只是給建議,更是關於理解、關係與陪伴。在諮商室裡,那種與真人面對面交談的「同在感」,是目前 AI 無法取代的體驗。
心理師可能有皺紋、身材微胖,還有幾絲不受控制的頭髮散落臉頰(我本人),這些細節,讓心理治療變得真實、有溫度。
如果善加運用,AI 可以成為心理師的輔助工具,提升心理健康資源的可及性,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1. 讓心理支持更容易取得
許多人因為費用、地點或時間限制,無法定期接受心理治療。AI 聊天機器人、心理健康應用程式可以提供 24 小時的情緒支持與心理教育,幫助個案在諮商之外,也能獲得即時的調適建議。例如,AI 可以引導個案進行冥想、記錄情緒變化、提供認知行為療法(CBT)技巧,讓心理照顧更普及。
2. 作為心理師的輔助診斷與分析工具
AI 能快速分析大量數據,幫助心理師更精準地理解個案的心理狀態。例如,在保密倫理無虞的前提下,心理師可以運用 AI 分析個案對話內容中的情緒模式、語言使用趨勢,甚至偵測焦慮、憂鬱等心理狀態,作為評估與追蹤的輔助工具。(但目前來說,個案資料的隱私性仍是個問題,這部分還需要觀察 AI 平台的發展。)
3. 幫助個案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調適
心理治療的核心,不只是讓個案在諮商室內「感覺好」,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治療中的體會帶回生活,發展出更健康的應對策略。AI 可以成為個案的日常輔助者,幫助他們透過寫作、對話或引導提問,進一步整理自己的情緒與思緒。例如,一些 AI 應用程式已經能引導個案進行日記書寫,幫助他們重新框架負面事件,這對自我探索與認知調整相當有幫助。
-
▋AI 是工具,而非解方
AI 在心理治療中,應該被視為提升可及性與輔助治療的工具,而非完整的替代方案。它能幫助心理師更有效率地工作,也能為個案提供即時支持,但真正的心理療癒,在現階段仍然需要人類的陪伴、理解與關懷。
最理想的情境,不是「AI 取代心理師」,而是「AI + 人類心理師的合作模式」,讓科技輔助專業,而非取代專業。
在擁抱科技的同時,我們也要記得,心理治療的本質,始終是「人」的溫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