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日 星期日

【烹飪的療癒力量:做飯能提升我們的心理健康】

 【烹飪的療癒力量:做飯能提升我們的心理健康】


你會自己下廚做飯嗎?

你是否發現,做飯不僅能滿足味蕾,
還能帶來內心的平靜與幸福感。

科學研究證實,烹飪對心理健康有許多好處,
做飯不但能幫助我們身心更健康,也讓生活更有意義。

-

1. 做飯能喚起快樂的回憶

還記得童年時媽媽做的那道菜嗎?
那份熟悉的味道,總能把我們拉回最溫暖的回憶中。

研究發現,這種「回憶療法」對阿滋海默症患者也有幫助,
透過烹飪,他們能喚起過往的美好記憶,
感受到被治癒的力量。

我也有過類似的感受。

有一次,我在煎虱目魚,
站在爐台前,光是聞到煎魚的香氣,
讓我瞬間回到小時候,回到阿嬤掌杓的廚房,
眼前是她煎的、像山一樣高的超大盤虱目魚。
(有一種餓,叫做阿嬤覺得你餓。)

雖然我煎魚技術不好,沒有阿嬤煎的酥嫩美味,
但咬下去的瞬間,魚皮香脆,魚肚肥滋滋,
我感覺和過去的自己重新建立連結。

-

2. 提升自信與自尊

做飯是一項任何人都能掌握的技能。

從初學到可以輕鬆完成一道菜,
這個過程讓我們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

研究顯示,透過烹飪,
參與者的自我效能感和自尊都能顯著提升,
因為我們在反覆的練習中,找回了對生活的掌控力。

就像我第一次把鮮奶油美美的抹在戚風蛋糕上,
而不是東缺一塊西缺一塊、看起來賣相不佳,
心裡的滿足感無與倫比,我真的可以做到!

-

3. 改善情緒,甚至不需要特別健康的菜

自己做飯能幫助我們選擇更健康的食材,
進而改善情緒。

有趣的是,即使菜品本身不那麼健康,
做飯的過程依然對心理有正面作用。

就算是彭老師路線的油重味濃也沒關係,
關鍵是這份付出的體驗。

-

4. 增強社交聯繫

跟朋友、家人一起下廚是一種很棒的連結方式。

研究發現,擅長做飯的青少年家庭關係更緊密,
心理健康程度更高、憂鬱程度更低。

我從小就跟鴛鴦一起做飯,
尤其年夜飯、過年期間的餐點都需要我們一起準備。

也因為家裡在市場賣熟食的緣故,
從小大家就要一起幫忙弄吃的,
過年準備年菜,蒸年糕、蘿蔔糕,
端午節包粽子、中秋節準備烤肉食材...

下廚的美好不只來自食物,更來自人與人的互動。

-

5. 與健康長壽相關

研究顯示,做飯頻率高的台灣老年女性,
不僅死亡率較低,還參與了更多健康行動,
例如社交互動、避免吸菸等。

看似簡單的做飯,卻能間接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

-

6. 廚藝療法:治癒悲傷的新方式

近年來,「廚藝治療」這種新興心理治療方式受到關注,
美國 CNN 還做了一檔專門節目。

專業的心理治療師會陪同個案在廚房中備餐,
這過程類似於藝術療法,
能幫助人們提升專注度與幸福感。

在針對喪親者的研究中,
廚藝療法甚至能減輕他們與食物相關的痛苦記憶,
幫助他們重建生活。

去年此時,我阿嬤過世。

那段時間,家人們聚在一起,
折蓮花、喪禮儀式、陪阿公...
每個環節都少不了做飯、吃飯,
每一頓都認認真真的做、認認真真的吃,
我們也會在阿嬤固定坐的位置擺上碗筷。

對我們來說,做飯不僅是料理,
更是一種與逝者連結與回憶的方式。

-

▋做飯不只是日常,更是療癒之道

做飯不僅是填飽肚子,更是療癒心靈的有效方式。

前提是你不是被逼著做飯,
也別用太高的標準要求自己,
你不是在參加黑白大廚比賽!

對我來說,做飯不僅是一種放鬆或興趣,
而是一個讓自己停下來、回到當下的方式。
專注在眼前,重新感受到生活的踏實與溫度。

每一次備料與烹調,都是自我照顧和清晰的反思,
提醒自己:哪怕再忙,也要為內心騰出一點空間。

下次當你在廚房裡忙碌時,不妨慢下來,
感受這份簡單卻充滿力量的幸福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