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9日 星期日

我們浪費自己的健康去贏得個人的財富,然後又浪費自己的財富去重建自身的健康。

 

我們浪費自己的健康去贏得個人的財富,然後又浪費自己的財富去重建自身的健康。
我們焦慮地憧憬未來,忘記了眼前的生活。活得既不是為了現在也不是為了將來。
我們活得似乎永遠不會死,我們死的也好像從來沒活過。
-多麗絲·萊辛《倖存者回憶錄》

2020年11月27日 星期五

【統一宅急便:正向領導與情緒壓力調適(如何搞定奧客)】

 


「這裡是統一宅急便...」
「放警衛...」那邊就可以了,美妏準備掛斷電話。
「啊不是,盧老師我們是統一宅急便公司,想要邀請您來演講~」
昨天到統一宅急便大本營演講。
據說全台灣45%的包裹都在這裡轉運的哦~物流真是跟人們生活習習相關的行業,尤其是熱愛網購的我。
物流行業需要什麼樣的培訓呢?
課程學員都是來自各分所的所長,第一線管理司機和處理客戶需求。尤其是要面對大量客訴案件,圓滿解決各式各樣的難題。
看到現場清一色的男性主管,我說:「面對客訴顧客,跟面對你家老婆是一樣的。」
處理「事情」之外,最重要的是處理「心情」!
下午兩小時的時間,我們談談個人和員工能量管理,提升主管敏感度,以及如何回應情緒性的顧客。
感謝大家熱情投入,分享現場遇到的各種狀況,笑料不斷,愉快又歡樂的午後時光!

 

2020年11月26日 星期四

【你的痛苦,值得被好好對待。】

 


「別再糾結了,那對你沒有任何幫助。」
「往好的方面想想看吧。」
「雖然不好聽,但他也是為你好啊。」
「你是不是太敏感了啊?」
日常對話中,你是不是常常聽到這種話?
為何我們知道那是再正確不過的道理,但聽聞時總不是滋味,甚至有被指責的感覺?
因為我們都希望自己的痛苦能被好好對待。
沒有察覺到這種心情,只把重點放在表面的抱怨上,就是讓我們的回應失去溫度的最大原因。
因此,面對他人的痛苦,我們也常常不曉得該怎麼回應,「不想說這些話,但還能說什麼呢?」
推薦你看看這本《好好回話,開啟好關係》。
-
本書作者鄭惠信為精神科醫師,她將三十多年累積的經驗與功力濃縮為三句話。用三句話表達同理心,瞬間拉近關係。
#1 傳達「你是對的」的訊息,是支撐對方的力量
一個人不會沒來由生氣,也不會沒事憂鬱。所以無論如何,都必須先肯定他們的心情。「你是對的」代表著「我無條件相信你的感受,我會站在你這邊」,是一股穩穩撐住對方的力量。
#2 提問「你的心情怎麼樣」關心對方的內在感受
開始一段對話時,可以先邀請對方說出個人心情和感受。看似不起眼,卻是一句關心對方存在本身而非外在身分的問候。當存在被關懷與關注時,提問前後的對話內容也將出現顯著差異。
#3 以「原來你是這樣想的啊」來回應對方的心情
在「對方有對方的想法和情緒,我也有我的」的前提下理解對方,與此同時,我也掏出自己的心情和感受,與他一起分享、交流。
從此開始,才是一段成熟關係的起點。
-
透過正確的「傾聽」與真心的「回話」,就能有溫暖他人的力量。
最終更能體會到:通過「被他人看見」,自己才能清晰看見「自我存在」。
好好回話,開啟好關係。
-
〔免費贈書活動〕
抽獎步驟:
1.按讚追蹤粉專「盧美妏 心理&職業生涯諮詢師」
2.按讚並公開分享這篇貼文
3.於本文留言「好好回話,開啟好關係」,並tag兩位FB好友
抽獎時間:12/2(三)

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

【感恩,不完美的自己】


凌晨2:10,我收到學員的來信。
上週他參加「拖延症&完美主義-阻礙行動的兩大認知陷阱工作坊」。根據我講這堂課這麼久的經驗,主動報名的人多半是重症患者,每次測驗結果出來,整班沒有一個人落在正常值。
學員來信說,在課程中學到不少新觀念,今晚也有記得做當天課程中教的練習。
我覺得好感動。
-
完美主義是由「高標準」和「落差」組成。
「高標準」是指個人在自己成就與表現上設定過高標準的程度;「落差」是指個人「覺得真實做到的程度」與「自己設定目標」之間的差距。
落差程度高的人會一直關注自己做不好的地方,不夠好,永遠不夠好。做再多都不夠,好像永遠都達不到標準。落差高也給人帶來許多心理困擾,憂鬱、焦慮、低自尊...等。
所以在實務上,首先要協助個體調整落差。
練習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已經做到」的事情上,而不是一直關注沒達成的部分。
-
感恩,是我在工作坊教大家的其中一個練習。
每天睡前,想三件感恩的事。
無論是今天的藍天,或是星巴克店員畫在杯子上的笑臉,再小的事情都值得感恩。
當我們感恩,想起的一定是我們得到的、擁有的、美好的人事物。心思就會聚焦在「已經有」的事情,而不是滿腦子想著自己不夠好、做不到的地方,落差感自然能得到舒緩。
練習感恩吧!
(我準備要睡了,真的。)
感恩學員願意寫信給我正向回饋,感恩他願意嘗試持續這個練習。當然也感恩心理師這份工作,讓我有機會靠近人們的苦,陪伴大家走向慢慢變好的路上!

 

2020年11月24日 星期二

然後你們就不說話了,這就是婚姻。

 

「如果你每天要和她說上三十分鐘的話,那就是愛上她了;
那要是六十分鐘呢,就是愛死她了;
再然後你們就不說話了,這就是婚姻。」
稍早在網路上看到這段話。
-
我有一對好友,夫妻都是心理師。
他們交往兩年、結婚七年,育有兩個兒子。
「這家餐廳我們以前交往的時候來吃過耶!當時多瘦啊...」太太看著自己的小腹。
「現在這樣好看多了,你也就小腹多點肉,我可是胖了十公斤!」先生捏了太太一把,兩人對看一眼大笑。
對座的我,覺得自己是顆超大瓦數電燈泡。
從戀愛走到家庭,在這段將近十年的關係中,兩人間的感情絲毫沒有變淡,也沒有像多數老夫老妻一樣變成只剩下親情、孩子的爸孩子的媽。反而是在深厚的親情與友情基礎上,保持著對彼此的吸引力與愛情的甜蜜感。
每次跟他們見面都覺得,這就是人們夢寐以求的親密關係呀!
-
有一次我終於問他們,到底是怎麼把婚姻關係經營的如此甜蜜?
他倆相視一笑。
太太跟我分享他們之間的相處秘訣:
無論每天多忙多累多晚回家,小孩多鬧多吵多製造麻煩,夫妻倆一定會留30分鐘到書房,關上門,舒服的坐下來。
好好「說」今天發生了什麼事,好好「聽」對方今天發生了什麼事。針對不同主題,可能是親朋好友、可能是專業、可能是閱讀,交流彼此的想法。
九年多的時間從不中斷。就算不在同一個地方,也會用視訊的方式進行。
-
婚姻或伴侶關係出現問題,多半是溝通出了問題。
當你們不說話了,關係也就無以為繼。
但要記住,跟對方說話的同時,也要專注地傾聽對方、聽懂對方。溝通的本質是「傾聽」而不是只顧著「說話」。
每天花點時間,跟你的伴侶說說話吧~

 

2020年11月22日 星期日

【粗淺聊聊所謂愛情】


心理學家看愛情,最經典的是「親密、激情、承諾」三要素。
你是否想和對方分享生活與思想,彼此親近依戀?
你是否對對方產生熱烈的情感,有性與浪漫的吸引力?
你是否願意與對方進入一段有共識的關係?
要探討的東西還很多,原生家庭、依附關係、性格特質...等,人與人之間差異極大,不存在普世真理。
於是我問本科哲學出身的社會學家某老師,哲學家跟社會學家怎麼看愛情?
「愛情就是小說、電視劇裡面學來的啊!」類似的觀點某老師已經陳述多次。
「哲學家會更鑽牛角尖一些,考慮愛情是不是只是小說、電視劇裡面的。」
『咦?』美妏不明所以。
「社會學家只會說小說電視劇對愛情的影響,但不會對愛情定性。哲學家會定性。」某老師回應,說得好像我會聽懂一樣。
看哲學家們試圖解釋愛的本質,社會學家們關心個人情感與社會系統的連結,我感覺當個關注眼前人的心理學家好像比較輕鬆。

 


2020年11月21日 星期六

「應該從喜歡中獲得快樂和能量,而不是花光了所有的快樂和能量去喜歡。」

 


昨晚我提醒學員,留意內在的感受。
面對夜歸又常消失的男友,她有些難受,但又希望當個不黏人的獨立女友,拿起手機又放下手機;在相處過程中她習慣配合,去男友想去的地方,吃男友喜歡的餐廳。
「我還好,都可以...」她說,於是都以男友開心為主。
「是嗎?」我說。
這樣很累吧。
-
留意關係中的小心翼翼。
如果你和一個人相處時,有些細小的不適、細小的退讓、細小的壓抑;想表達期待都得猶豫再三;在他的需求和你的需求中,你理所當然的選擇滿足他。
千萬別忽視這些不舒服的直覺,別欺騙自己。
生活中太多的體諒,也只是勉強自己接受的理由而已。
-
誠實問問自己:在關係中,你是獲得快樂還是消耗能量?

 

2020年11月18日 星期三

甜甜的發問

 

看到一則甜甜的發問:如何用一個詞或一句話委婉地表達「我喜歡你」? ​​​
網友留言精選:
「在幹嘛?」
「今天我碰到一隻貓。」
「記得跟我說晚安。」
「到家告訴我。」
「餓不餓?」
「我去找你。」

 

2020年11月17日 星期二

【喜歡的事和賺錢的事,如何兩全?】

 


▋職涯兩難:該走還是該留?
友人S在一間日商公司做行銷四年了,#工作穩定但他總覺得沒什麼發展性
S考慮出國讀個MBA,但一方面擔心自己申請不上頂尖學校,花這麼多錢不知道值不值得;又擔心放棄現在這份工作,未來找不到更好的。可能到時候同事都升職成中階主管了,自己才剛MBA畢業又成了職場新鮮人...
從小就喜歡足球的S還想做足球文化推廣,他寫分享文、做業餘球評,歐冠或世界杯期間他的文章還被大量轉發,他猶豫著到底要不要把熱愛的足球當成工作?
你是否也曾面臨類似S的兩難選擇:
要先讀研究所還是先工作?兩個offer選哪個更有發展性?
要留在現在的公司/行業,還是準備跳槽?
該做賺錢的還是喜歡的工作?
身為職業生涯諮詢師,每天都有許多帶著問題來找我的個案。
生涯迷茫、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對現在的工作不滿又不知道能做什麼、想轉職、職場霸凌、與主管同事不合...諸如此類種種問題。
本書作者孫瑞希老師在第一章節就提到「#戰略性放棄」。大多數的職業問題,都能在放棄中找到出路。如何找到人生的「#核心任務」,成為本書圍繞開展的主題。
-
▋喜歡的事和賺錢的事:放棄,反而帶來成功
喜歡的事和賺錢的事,該如何選擇?
我帶領職業生涯探索工作坊時,常用心理牌卡《人生設計卡》協助學員和個案釐清自己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也就是作者所重視的「#核心任務」。
人們最大的問題是,什麼都想要。
每次看到學員糾結挑選最重要的工作價值,我內心偷偷竊喜。竊喜的是自己站在帶領者的角色,這回合不用做選擇。不然我也難逃每次都糾結的處境。要做選擇,就要先釐清什麼對自己來說是最重要的。
成就感、利他、經濟報酬、獨立性、生活方式...每樣價值都很重要呀!(殘忍的是,只能選三個。)
什麼都重要,那就什麼都不重要了。
「有時候,#放棄一些事情反而更容易成功。」孫瑞希老師說。
不放棄,總感覺自己還有點希望,好像擁有所有選項的可能性。可是捨棄真的好難。
我們放棄的不只是這個選項的現在,還有未來所有可能性。
放棄工作先讀研究所,可能錯過產業紅利期;放棄研究所先去工作,脫離讀書狀態,可能再也沒有機會回到學校。選擇去做有興趣的事,放棄的可能是現在工作的穩定跟累積,甚至還要冒失敗的風險;選擇繼續留在原本的工作,放棄的是職涯新的可能性,甚至是不可多得的好機會。
喜歡的事情一定要當成工作嗎?
-
▋ 在錯誤的路上,停止就是前進
職業生涯是由一連串的選擇所組成。
我們在選的從來不是我們#要什麼,是在選我們#能放棄什麼。
麻煩的是,當我們開啟了某件事,堅持不下去又難以放棄,我們往往會選擇逃避。
就像我的朋友S,糾結猶豫三、四年,考慮出國又考慮要不要把足球推廣當工作。沒有專注在本職工作的結果就是同期員工都晉升了,只有他停留在原本的職位不上不下。隨著年紀漸長,記憶力越來越差,英文和專業科目越讀越「掉漆」,出國之路必然是漸行漸遠,足球推廣工作也只是跟著大比賽而起落。
若人生沒有做出清楚的#排序,你就會不斷的被次重要的事情吸走注意力。真正重要的事情,就被耽誤了;真正重要的人,也會對你失望。
至於該怎麼學會「放棄」,為人生做出正確的排序?作者在書中針對不同人生狀態都給出明確的指引,無論你是學生、上班族、自由工作者,或是正邁向你理想中的職業型態,都能在書中找到對應的見解。
以S的狀況來說,他必須要盡快開始嘗試足球推廣的變現手段,可能是主動爭取球賽講解、接業配、販售周邊商品...等,測試這份興趣到底能否當成工作,或是就把興趣當成興趣就好了。卡在中間不上不下,主業興趣都無法開展,一下子幾年就過去了。
在錯誤的路上,停止就是前進;在錯誤的事情上,多花一秒都是浪費時間。
當你真正學會放棄、為生命排出順序,你最能決定自己想要什麼,也會開始有力量爭取你真正想擁有的職業生涯。
翻開這本書,有意識的讓你一年的努力抵過十年,從現在開始「刻意學」。
-
〔免費贈書活動〕
抽獎步驟:
1.按讚追蹤粉專「盧美妏 心理&職業生涯諮詢師」
2.按讚並公開分享這篇貼文
3.於本文留言「我要刻意學」,並tag兩位FB好友
抽獎時間:11/23(一)

2020年11月15日 星期日

心理諮商?

 

人們對心理諮商有許多想像。
每當說起自己是「心理師」,我觀察到眼前人臉部肌肉的變化,常得到的反應是:
1⃣️「我心理有問題!我需要!」
2⃣️「那你知道我在想什麼嗎?」
來到我們面前的個案,自他預約諮商的那一刻起,他對這個談話抱有期待。
而這些期待常常是超過心理師能力範圍的。
在迷茫懷疑猶豫中打轉的個案,很想要一個「#答案」。一個明確的,直接為他指引方向,甚至預知未來發展的人生解答。
受困於問題困擾苦難中的個案,希望心理師能夠幫他「#解決問題」。幫他解決外界不受控的人事物,擺脫這種不舒服的狀態。
實際上,心理諮商是幫助你探索自己、找到自己的過程。​​​心理師無法給你答案,心理諮商也不能直接幫你解決問題。
但當你真實的認識自己、找回自己的力量,你就會長出解決問題的能力了。

2020年11月14日 星期六

緣分這事......

 

「緣份這事,能不負對方就好,想不負此生真的很難......只希望你們能過上自己想要的日子,健健康康的。」
Photo by 電影《後來的我們》

【拖延症&完美主義@陽明大學山腰上的家】

 

【拖延症&完美主義@陽明大學山腰上的家】
「我們有四個陽台哦!」
週六整天來到陽明大學開工作坊,跟研究生們一起談談拖延症和完美主義。
一進到諮商中心嘖嘖稱奇,也太溫馨的地方了!四面採光、全木地板傢俱,精心設計的超隔音諮商室,還有大大的冰箱,一應俱全的茶飲料點心食物。
感覺走進諮商中心就療癒一半了~❤️
拖延是在「你現在想要的東西」跟「你最想要的東西」之間做選擇。
跟研究生們一起探索如何克服短期誘惑,並找到對自己有意義的目標!用對目標的渴望戰勝拖延的誘惑,才能真正專注在該做的事情上哦~
 


2020年11月13日 星期五

「多做開心的事,多見喜歡的人。」

 

「怎麼讓生活好一點?」
「多做開心的事,多見喜歡的人。」
留意你生活中的選擇。
你花多少時間做讓自己開心的事?
你見的人是你喜歡的、想見的嗎?
除了那些不得不的工作家庭責任,捨棄那些不開心的事、不喜歡的人。
你是有選擇的。

 

2020年11月12日 星期四

【個我治療理論:與他人的苦】

 


所有困擾都來自人際關係。
在建構個我治療理論過程中,一遍遍檢視自己對「苦」的理解。知識性的、感受性的,最後發現個人生命經驗才是諮商的核心。
治療師能走多遠,才能帶個案走多遠。
我將「苦」分為「與自我」、「與他人」兩個視角。
前一篇文談了「與自我」。但實話說,沒有任何個案只因為「與自我」之苦就進入治療,一定一定是包含了「與他人」的關係。
-
從我非常個人的經驗來說,與他人之苦來源於「求而不得」。
佛教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曾聽長輩說,求不得苦,最苦。我感覺所有與外在有關的苦,都能用「求不得苦」來概括。
在我看來,「求而不得」有兩種形式:渴望而不可得、預期落空。
渴望而不可得,經常都在發生吧,例如彭老師天天都在對樂透頭獎渴望而不可得。
想要他愛你,想要被肯定,想要老闆滿意,想要客戶買帳,想要小孩乖一點...想買買不起,想愛愛不到,想去去不了,總歸都是想要要不到。
就算得到了一個,很快又想要下一個。這是個不滿足的時代,人們不被允許停下來。有所求,就有所不得,就有所苦。
預期落空,則是跟想像中不一樣。
我們心中對人、對關係、對世界存在某些想像,公平善良、彼此喜愛、真誠坦白...這些想像多半天真美好。當現實與想像出現落差,心中的一致性斷裂,苦痛湧出。
家庭美滿的女學員忽然發現丈夫是同性戀,多年來一直都有穩定交往的男友,甚至從大學畢業到婚前都一直跟男友同居;個案的合夥人消失了,公司的5,000萬RMB現金也消失了;交往對象說是單身結果已婚有兩個小孩,對外還營造出愛家愛小孩形象;連鎖餐廳老闆預期的春節檔期不但沒來,疫情來了。
說得跟真的不一樣,說得跟做得不一樣。
-
關係斷裂,最難受的求不得苦,同時包含「渴望而不可得」和「預期落空」。
你希望家人、愛人回到身邊,你期待他像以前一樣、像你想要的那樣。你本來以為你們會如何如何,結果沒有如你所願。
我在微博上常看到博主們業配「情感挽回」服務,一則則案例說著女孩在情感顧問的幫助下成功挽回男友、挽回婚姻。
這些標題是「男友求著她復合」的廣告,誘惑在關係中失落的人們付出高昂的諮詢費。成效如何我沒體驗過不好評論,但某南方著名的情感諮詢中心,是去年全中國大陸最賺錢的心理機構,主打的便是情感挽回服務。
想擁有的念頭引發慾望,逼人感受匱乏,時刻注視著與預期不同的落差感,被渴望折磨。
小心,別被擅於勾起慾望的人控制。
人心不可直視。停留在這個執念中,你的主體性慢慢就變得不再重要了。
-
求不得苦的核心是「控制」。
這些苦都來自我們好想要控制外在,好想要他人如我所願啊!
那天我在高鐵上見到一個小孩,他憤怒地大哭,因為太陽沒有如他希望的降下。我當時想,這場景真是荒謬又不荒謬,我們以為小孩想控制太陽是荒謬,但我們這些大人還不是整天想控制外在、想要別人如自己所願。
人心難道有比太陽更可預測嗎?
寫到這裡忽然覺得「不期不待、沒有傷害」真有道理,防禦性悲觀是門好技術。
-
深陷感情糾葛的個案問我,身為心理師,應該可以把關係都處理得很好吧?
我苦笑。
「在你看來,什麼是把關係都處理的很好?」
「呃...就,不會遇到不好的人,可以把關係都經營的很好呀~」
個案講完自己都笑出來了。
「你騎車技術好嗎?遵守交通規則嗎?」我問她。
「蛤?當然是啊。」
「那你在路上會遇到三寶嗎?」
「......會。」
學習心理治療這些年,對人、對關係的執念已經放開許多。
雖然還是任性幼稚沒什麼太大變化,但遇到不可得、預期落空的人與事,會忽然想到還有好多好多工作要處理、好多好多重要的人要互動,好累好累,苦苦折磨彼此好辛苦啊,還是算了吧。
「啊,是這樣啊。好吧,就這樣吧。」實話是根本也沒什麼可做的,執念不散只是苦苦掙扎,徒增煩擾。(主要是懶?)
糟糕的事情總會發生,但我知道我可以應對。希望30年後我看到這篇文章時,已經超脫了求不得苦。

 

2020年11月11日 星期三

【個我治療理論:與自我的苦】

 


心理治療,是在陪伴人們應對世間的「苦」。
「苦」是什麼?人為什麼會受苦?
身為心理師,如何看待「苦」的本質與現象,建構了我們的個我諮商理論,以及理解個案的視角。
「苦」是非常主觀的感受,無法量化,也無法比較。一個國王失去他的皇冠,與一個孩子失去他的玩偶,痛苦程度是不分高下的。
在金樹人老師的督導下,給了我們機會與空間重新看待自己對「苦」的理解,也從自己的經驗、跟個案的互動中,建立整合自我和專業的治療模式。
-
我將「苦」分為「與自我」、「與他人」兩個視角。
從「與自我」的角度,「苦」源於自尊受損、自我價值低落。
自尊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感受與評價,包含「自我能力」和「自我喜愛」。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對生活有掌控感,還能自我悅納,覺得自己蠻好的,就算遇到困難挫折也能夠喜歡自己。
個案帶著問題和苦痛來到我們面前,表面可能是各式各樣的害怕失敗、選擇困難、自我責備自我貶低、沒有安全感、關係不穩定的議題,內核深挖下去都是「自我」不夠穩固。
我想起在哈佛大學讀J.D.(法律博士)的富商千金M,被父母呵護長大,皮膚白、眼睛大,從小就是學霸。M很苦,苦於自己的英文不夠好、身材不夠瘦、言談不夠幽默、專業能力不夠強、在系上不夠受歡迎,深深懷疑畢業後找不到實習、找不到工作,無法順利拿到簽證,也申不到綠卡跟公民。
我的體重大概比M多10公斤吧!學習成就和英文程度就不提了...
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以為只要再好一點,再怎麼樣一點就好了吧!其實永遠都不夠。讀到哈佛還是覺得自己不行,瘦成紙片人還是覺得自己胖。
於是M為自己創造出一個又一個「苦」境,某些片刻不苦了反而不習慣,覺得自己是不是懈怠了?是不是落後了?是不是要失敗了?
不穩定的自尊就像黑洞一樣,再多的努力付出投入都不夠,只會吸乾你所有能量。
有自尊,才有力量。
(嗯,我就是個快樂的小胖子。)

 

2020年11月10日 星期二

全部的愛

 

友:「要接受別人愛部分的你、愛表面的你、愛可能的你,甚至是愛虛幻的你。能被他人全部地愛、透徹地愛、真實地愛,是一種美好的渴望,可能也是一種自我中心的傲慢。」
美:「不行啊,我就是要全部的、真實的愛。我的焦慮不安煩躁不耐任性情緒不穩定麻煩照單全收謝謝❤️
我們不能只愛對方可愛的、愛你的那些部分。
他的缺點、他的情緒、他和你不一樣的地方、他跟世界的關係,組成完整的他,也才有那份可愛能被你愛著。
所謂親密,就是分享脆弱。
就像工作一樣,再怎麼喜歡的工作,都有不喜歡的地方;再喜歡的人,也會有需要包容、互相妥協的地方。
那些愛部分的、表面的、虛幻的關係,別說愛了,連約會都稱不上吧。

 

2020年11月9日 星期一

【高敏感人群的生存策略工作坊】

 


你經常「想太多」嗎?
你常被人說太敏感、太脆弱、玻璃心嗎?
週末和林欣玫老師合作的「高敏感人群的生存策略工作坊」順利落幕囉!
一下午的時間,從「向內相處」和「向外溝通」的角度,與參與夥伴們探索每個人不同的高敏感特質,把困擾轉化為優勢。
有人容易注意到他人情緒的微小變化,夥伴鼓勵他可以運用在了解客戶的需求;有人只要一點訊息就能延伸出一堆可能性,無限上演腦中小劇場,夥伴提出可以把這些創意發揮在公司提案。
當我們不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別人可能不知道我們需要什麼,理所當然的無法回應。
搞懂自己的高敏感,才有機會與敏感的自己好好相處,以及讓沒那麼敏感的其他人好好互動。最後用圖卡探尋內在力量,為勇敢向前的自己加油打氣~

 

2020年11月8日 星期日

避開最壞的明天

 

「世界不會變得更好,當然我的人生也不會變得更好。有可能我們不是為了更好的明天,是為了避開最壞的明天,而活著。」-韓劇《今生第一次》

2020年11月6日 星期五

你值得更好的愛

 

「為什麼很棒的人都會選錯交往對象?」
「他以為自己只配得上那樣的人。」
Photo by 電影《壁花少年》

2020年11月5日 星期四

真·簡單心理學

 

友:「來問我要不要結婚的一律不要結,來問我要不要離婚的一律離謝謝,不要再問了。 」
美:「真·簡單心理學。」
​​​沒有一定要結婚,還在猶豫的,就不要結;
沒有留下的理由,在斟酌離開的,就走吧。

還能迷茫的我們,好好珍惜呀


人生已經不迷茫了
但是
會一直迷路
-
還能迷茫的我們,好好珍惜呀。

 

Photo by 銀髮川柳 

 

 


2020年11月3日 星期二

「時間並不會真的幫我們去解決什麼問題,它只是會把原來怎麼也想不通的問題,變得不再重要了。」 -夏正正《剛好有你在》

 

「時間並不會真的幫我們去解決什麼問題,它只是會把原來怎麼也想不通的問題,變得不再重要了。」 -夏正正《剛好有你在》
比如失戀。
你/妳還在糾結關係開始出現裂縫是他的錯。都是因為他不關心你,在你被同事搶了功勞時還在打電動,永遠記錯你的星座和下班時間。他怎麼可以這樣?
你/妳還在想著「如果當時」。如果當時不出國,如果當時直接工作不讀研究所,如果當時別那麼倔強不願意結束冷戰。會不會不一樣?
你/妳還在百思不解為什麼他忽然不愛了。如果自己變好一點、變美一點,再對他好一點。他會繼續愛吧?
你/妳還在翻看他手機裡那人一整年的社群網站照片文章,自己是哪裡比不上?
其實都不重要了。
本來就不重要,是你的在意讓一切變得重要。你也可以讓他不再重要。

 

2020年11月2日 星期一

孤獨與無力

 

他說:
活在你自己的小世界裡,你不覺得孤獨嗎?
她低語:
活在別人的世界裡,你不覺得很無力嗎?
(Photo by Pinterest)
 


2020年11月1日 星期日

【你要當職場女性還是全職太太?】

 


最近對岸為了這題吵翻天了。
起因是在偏遠山區創辦免費女子高中的校長張桂梅,對畢業生選擇當全職太太感到憤怒:「家庭那麼困難,我們把妳供到現在,妳反而當起了全職太太。」
她認為,女性成為全職太太等於被「控制」,學到的知識用不上,慢慢跟社會脫節。她為了讓女孩能走出大山而辦學,就是希望女孩們受教育,擺脫被迫成為妻子母親困在家長遭受剝削、沒有選擇也沒有出路的人生。
因此她反對女性當一名「全職太太」。
我只想說,為什麼沒人會問:你想當個職場男性還是全職先生?
-
我個人的觀點是,要做職場女性或全職太太都行,重點是「選擇權」。
無論你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方式,關鍵在於你有沒有選擇權?這是不是你自己要的選擇?
有權選擇,你的選擇才會被尊重。
你希望在職場上發光發熱,努力投入工作、追求成就感和可能性;你希望照顧家庭,承擔家務勞動,讓家人享有舒適的生活和支持。
兩種選擇無所謂好壞,也沒有價值高低之分。
做任何選擇,都應該是有價值的。
你自己是否尊重這個價值?
你身邊的人是否尊重你的價值?
-
若問我的選擇,我是覺得都可以啦!具體要視家庭需要和情況而定。
「選擇」必然涉及到放棄與妥協,伴侶或家庭成員之間如何去協調彼此的權利義務才是最重要的。
最理想的情況是,你可以當職場女性,也可以當全職太太,甚至在兩者間切換。
若需擇一,選擇投入職場的女性,請一定要找到一個能夠支持你的伴侶,這是影響你職涯發展的關鍵因素。
選擇投入家庭的女性,千萬別徹底依靠另一半,不要輕易挑戰人性,保有選擇的彈性。最常見的做法是掌管家庭財政大權,或是手上原本就有資源得以憑藉(財產、娘家、一技之長、兼職工作...等)。
「選擇權」並不是在選擇當下擁有就好了,而是在往後人生都能時時刻刻保持。
心情才會比較舒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