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31日 星期二

當你感覺到自己是最好的, 你做的事很有價值時, 你是跟誰在一起的?

 

當你感覺到自己是最好的,
你做的事很有價值時,
你是跟誰在一起的?

【紐奧良:法國區波旁街】

 

【紐奧良:法國區波旁街】
紐奧良(New Orleans)位於美國南部,
路易斯安那州(Louisiana)的港口城市。
曾被法國殖民的紐奧良,充滿法式風情,
建築、飲食、文化和語言都頗有特色。
紐奧良也是爵士音樂的發源地,
和我們大芝加哥一樣以爵士音樂聞名。
從冰天雪地的芝加哥來到紐奧良避寒,
入住法國區波旁街,著名的爵士酒吧街,
法國區的建築自然都是法式風格,
整條步行街熱熱鬧鬧,有點美版麗江古城的感覺。
(只是比喻,音樂水準遠遠遠遠高於麗江。)
聽人說來到紐奧良就像離開美國,果不其然,
這裡和美國其他地方差別很大呀!






 

我有 IG 哦!

 

其實我有 IG 哦!
IG 限動會分享一些生活日常瑣事,
主要是在世界各地亂拍,還有各種食物!
不嫌煩又愛吃吃吃的夥伴們可以關注~
🔍️ IG:meiwen_lu

 

涉及專業,沒有隨便。

 

「我已經很難過了,你隨便回我幾句也好。」
涉及專業,沒有隨便。
正是因為你很重要,更不能隨便回應,
別讓人隨便對待你。
 
 
 
不知道你會不會在經過鹹酥雞攤時,跟老闆說:「既然你都出攤了,那就順手給我免費炸一袋吧。」
或者在路過水果攤時,跟老闆說:「你這裡水果這麼多,我就拿走幾顆鳳梨囉。」
你會這樣嗎?
應該不會吧。
因為這樣做,要不是被老闆抓去油鍋炸,不然就是送進警局。
無論是攤子上的食材或是水果,都是老闆賴以維生的產品。
對於以鐘點費維生的講師,時間就是他們的產品,同時也是他們生命的一部分。
或許有些人會覺得「我已經很難過了,你隨便回我幾句也好。」
正因為你的議題是重要的,攸關情緒、婚姻或生涯決策,所以更不能隨便回應。
每一個問題都有其演變而來的脈絡,每一個人的脈絡都不同,於是表面上看似相同的議題,其實內在有許多差異的因素。
我也收過大罵三字經的私訊:「XXX,別人有困難,你卻不願意幫助,枉費你是心理師。」
因為知道對方的狀態不好受,所以我沒有回覆些什麼。
可是我們素昧平生,你的困難不是我造成的,我也不是你的心理師。
假使你真的遇到困難,應該是找到適當的對象、用適當的方式來幫助自己,而不是隨意找一個人,要他來為你解決問題。
賣東西的人,有責任維護好產品的品質;
需要商品的人,也必須付出對應的價格。
不僅僅是心理師,每一個人的職業,都是值得被尊敬的專業。
「我可以心甘情願,但你不能理所當然。」

2023年1月30日 星期一

冰天雪地吃火鍋

 

在美國想吃個火鍋,
真是太太太不容易了!!!
也太太太花錢了…

願意為他付出是因為你愛他, 別讓這份愛成為他控制你的籌碼。

 

感情裡,看似不斷付出的人很卑微、很被動,
實際上你才是佔據主動的那一方。
因為你有權力決定這段關係是否繼續。
你不必等到他的回應,
你也不用他的愛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能付出的時候付出,耗盡力氣了就離開。
願意為他付出是因為你愛他,
別讓這份愛成為他控制你的籌碼。
你永遠有權力結束一段關係。

 

【請問康健 Ep.01】一上班就好累… 我需要心理諮商嗎?

 

【請問康健 Ep.01】一上班就好累… 我需要心理諮商嗎?
流程、費用、選擇方式一次說給你聽
一早起來想到要上班,就感到心力交瘁嗎?
在這一集的內容中,
康健雜誌 #諮商心理師盧美妏
將心理諮商的流程、費用、選擇方式都一次說清楚!
⭐️ 你想進行心理諮商,卻不知道如何開始嗎?
⭐️ 不知道做幾次才夠?
⭐️ 要怎麼知道諮商師適不適合自己?
⭐️ 如果進行了幾次才發現不適合,又該怎麼辦呢?
絕對是你尋找心理諮商的最佳指南!
-
「請問康健」podcast正式上線囉~

自己能夠拯救自己,自己就是自己的英雄。

 

自己能夠拯救自己,自己就是自己的英雄。
疾疾,護法現身!

#菜菜日記365 / Day 024】​
 ​
據說 #哈利波特 中的 #催狂魔 是對精神疾病(尤其是憂鬱症)的具象化。當催狂魔現身,就讓人再也快樂不起來,只能感到無盡絕望。唯有當事人努力想著快樂的事,唸出護法咒「疾疾,護法現身」,召喚出屬於自己的 #護法,才能驅趕催狂魔。​
 ​
在《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中,哈利與妙麗為了救出天狼星,使用沙漏時光器回到過去,試圖改變未來發生的事。​
 ​
在過去式中,催狂魔集體圍住哈利,要對他使出奪去靈魂的催狂魔之吻。哈利整個人癱在地上,無法移動無法說話。此時,有個人召喚出了護法趕走了催狂魔,還拍了拍他以示安撫。哈利因此活了下來。​
 ​
哈利深信那個變出護法保護他的人,是他的父親。於是在回到過去時,躲在遠處想看父親一眼。直到看到過去的自己被催狂魔折磨得快不行,那個救他的人卻始終未現身時,他才了解到真相。​
 ​
召喚出護法救了自己的人,就是未來的自己。​
 ​
● ● ●​
 ​
沒想到20年後,我再重讀到這段時,竟淚流不止。​
 ​
此刻,遇到催狂魔的我們,正在和心理疾病奮鬥的我們,這輩子最難的課題,大概就是召喚出自己護法吧。​
 ​
我們可能都擁有魔法。因為未來的自己,有能力接住現在正在受苦的自己。​
 ​
在每一次絕望的時候,每一次懷疑自己的時候,努力回想那些曾經發生過的美好片段。是吃到一塊草莓蛋糕也好,某個曬著太陽的冬日也好,某個短暫的微笑或擁抱也好,努力想起那些曾經在生命裡發出一點點光的小事。​
 ​
然後,大聲唸咒語吧。​
 ​
疾疾,護法現身!​
疾疾,護法現身!​
疾疾,護法現身!
 

2023年1月29日 星期日

以自己為靠山,重拾安全感。

 

【元宇宙心理學:個體自我發展與心理危機】
Facebook 創始人祖克柏正式將公司改名為「Meta」,宣布下一步發展重心將放在「#元宇宙」(Metaverse)。
雖然大家都在談 VR、代幣,漲的也都是科技股,但元宇宙是關於「#人」的。
很少看到心理學家談元宇宙,我隱隱覺得,元宇宙與心理學密切相關。
▋自我 / 身份認同:從現實到虛擬的高速變動
自我 / 身份認同(self-identity)是心理治療的關注重點,這是人們自我建構與理解自己的方式,幾乎可以說是一個人的全部。
自我 / 身份認同既回答了「我是誰?」,也讓人們找到自己的標籤與分類。
過去這個歷程發生在人與人、人與環境的實體互動中,人類幾千年來發展出一套互動規則。儘管在不同文化下略有不同,但形成後穩定性很高,例如約會交往、學校學習、公司組織與同事關係...等。
你知道在學校要考試交作業、隨著年級升上去,也知道要修滿幾個學分可以拿到畢業證書。你也知道親密關係開展的步驟,先從吃飯開始,一壘二壘...如果要進入婚姻,那又是更大的一套規則等著你。
元宇宙打破了這些規則,快速的破壞、重組,再破壞、再重組,並且是「去中心化」的。
你可能不再因為「學歷」而得到青眼或差別待遇,你不用跟一個人真實見面就能談戀愛,你可以同時接 A 公司的工作或 B 發包的任務。
你甚至不用是你自己,你不用被定義成任何人。
人們將擁有許多不同身份,自由地穿行參與不同團體不同事件。突破地理與時間疆域,不再被困於單一社會角色中。
原先社會作為一個共同體的假設被打破,那些在真實世界熟悉的行為模式、慣用的標籤可能都不再有效,連階級都忽然流動起來。
這是個更豐富的世界,你所習慣的舊條框將無所依存。
-
▋現實與虛擬震盪:安全感的喪失
多元,意味著變化更大、選擇更多。
在元宇宙的世界,結構不斷變動(也不會停止變動),個人的自我 / 身份認同自然也隨之變動。
從心理治療的角度來看,當個體的自我 / 身份認同不穩定,容易帶動身心狀態的不穩定。
人們可能會開始懷疑自己,不確定自己是誰、屬於哪一個群體,也不確定自己的能力、社會位置,甚至因為茫然、找不到方向而產生憂鬱焦慮情緒。
畢竟從社會比較理論看來,人們習慣透過比較來確立自己的位置,那是我們代代相傳獲得安全感的好方法。
曖昧讓人受盡委屈,人本來就不喜歡任何不確定性的事物,選擇更多意味著更加不確定。
這是個高速變動、現實與虛擬交錯,同時失去原有秩序的新世界。元宇宙讓人們在自尊、情緒和自我定位方面出現危機,底層核心是安全感的喪失。
-
▋虛實間的交互與認知:心理治療中的「在」
現實中我們談「在」,不只肉身在場、同在,還包含了身心靈、三魂七魄都「在」現場。
元宇宙時代,這個「在」還需納入虛擬世界中的「我」。
正確來說,虛擬世界既不「虛」也不「擬」,對當事人來說他在元宇宙中的體驗與感受都是真實的,虛擬世界中的自我 / 身份認同也是組成人的重要部分。
也許對許多人而言,虛擬身份的重要性早已超過現實世界。
在跟學生晤談時感受最直接,我們會不停討論他在 IG 上的形象、得到的回應,或是他怎麼裝飾自己的首頁,他在遊戲中的島嶼該如何建設規劃。
元宇宙時代早就開始了。
現在大學生與更年輕的學生們,早已是數位時代的原住民。對他們來說,虛擬與現實都是真實存在的世界,也都有存在的意義追尋和相對應的心理議題需要處理。
治療師能否與虛實間的個案同「在」,我想會是心理治療很大的變革與挑戰。
-
▋自我 / 身份認同的重構:以個人一致性為中心
在現實與虛擬世界中的自我,是割裂還是一致的?亦或是協調的兩個面向?
我想無論是個人或治療師,在元宇宙世代都需進行自我的重新建構(尤其是我們這些努力追趕時代的老人)。
我是誰?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想做什麼?我想和誰在一起?
我在不同維度的世界有哪些不同面向?
我想在哪裡?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越是豐富多元、越是選擇多,則越要將焦點放回自己身上。
在虛擬、在現實世界,我們可以擁有許多不同面向與角色,但核心認同是一致的。
治療師要能協助個體確立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建立一套穩定看待自身的方式。以自己為靠山,重拾安全感。
並能夠探索不同面向的自我,處理虛擬世界內部的角色拉扯、虛擬與現實世界的角色割裂。而這些不同面向的角色,也能回應到個體內在核心一致的價值與意義。
讓人們在元宇宙的世界裡,像換一身衣服,從容的在不同面向中穿梭。

 

祝大家新年快樂~~~

 

今年是沒禮貌但快樂的大人,
不發不回所有賀年訊息❤️
美妏在此祝大家新年快樂~~~

 

創傷的存在, 更像是在提醒你往後如何去保護自己, 如何去分辨善意和創造美好。

 

受過的傷害和遇到的困難,
並不是在告訴你不值得被愛。
創傷的存在,
更像是在提醒你往後如何去保護自己,
如何去分辨善意和創造美好。
-我微博網友留言
-
過去幾年,我時常處於焦慮與苦痛中。
我會在深夜陷入憂鬱情緒,
對事情經常災難化思考(然後搞得自己更焦慮),
也無法直視夢中真實的渴望。
我為什麼相信心理治療?
正是因為我從中獲得改變。
安頓混亂的內在,學習與無常共處。
事情不一定有變好,別人也不一定會改變,
但我更能夠應對,也更有力量了。
能力,是創傷開出來的花。
但沒有被療癒的創傷,就只是創傷。
-
圖為芝加哥小廚房的一盤早餐。
蝦、太陽蛋、甜菜根芝麻葉沙拉、
布里歐麵包佐肝醬、錫蘭烏巴鮮奶茶。
虔誠照顧自己的身與心,每一天。

 

2023年1月28日 星期六

「如果人們真的像他們在網上表現得那麼開心, 就不會把那麼多該死的時間花在互聯網上了。 因為沒有誰會在真正度過愉快的一天時, 還能想著拿出半天的時間自拍。」

 

「如果人們真的像他們在網上表現得那麼開心,
就不會把那麼多該死的時間花在互聯網上了。
因為沒有誰會在真正度過愉快的一天時,
還能想著拿出半天的時間自拍。」
-Fredrik Backman
許多心理學研究指出,
社群媒體的使用與情緒困擾息息相關。
只活在網路中,忽略真實生活與關係,
會產生更多的憂鬱、焦慮、低自尊…
虛擬身分與真實身分的交錯混淆,
自我碎成一片片。
我們需要更多真實的生活、真實的連結。
年假最後一天,暫時放下手機吧!
跟真實的人們在一起,建立真實的關係。

 

【廚房裡的心理師:日式馬鈴薯燉肉】

 

【廚房裡的心理師:日式馬鈴薯燉肉】
好多年前看到一位日本媽媽的食譜,
吃起來有種「在家吃飯」的感覺,
在這個什麼都快速的外賣時代,很稀缺。
味道很日本,層次豐富不死鹹,
材料跟步驟都簡單,屬於超難失敗的新手料理。
經過幾次調整,變成我和家人都很喜歡的風味,
後來就成了我最常做的家常料理。
懶人如我,一次做一大鍋可以吃好幾天 ^.<
測試後發現,用鑄鐵鍋煮效果最好,
牛肉燉的軟嫩入味又不乾柴。
煮完別著急,最好放一晚再吃,
湯汁稍微稠一些更美味~
〈材料〉
牛肉x一斤(我常用牛肩肉或牛小排)、洋蔥x半顆、馬鈴薯x3~5顆、紅蘿蔔x1條、味霖x4匙、昆布醬油x4匙、糖x1匙、酒x半杯(米酒或清酒皆可)、水x3~4杯
〈步驟〉
1.洋蔥、牛肉、馬鈴薯、紅蘿蔔洗淨切丁。
2.鍋裡放油,洋蔥爆香炒至邊緣微焦;牛肉放下去炒至表面變色;馬鈴薯與紅蘿蔔放下去炒一下。
3.加入水和所有調味料,試試味道適度調整比例,煮滾後轉中小火燉煮1~2小時。
4.直接吃,或是放一晚再吃。

 

2023年1月27日 星期五

【廚房裡的心理師:馬鈴薯哈希(Hash)】

 

【廚房裡的心理師:馬鈴薯哈希(Hash)】
哈希(Hash)是美國傳統食物,
我知道「美國」跟「傳統」放在一起很奇怪,
這道菜可能就跟台南牛肉湯歷史差不多悠久吧。
如果 Google 哈希,會看到程式語言、算法的介紹,
跟食物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東西「切碎後混合」。
我感覺每個文化都有自己的「清冰箱食物」,
例如韓國的泡菜鍋、台灣的什錦麵(鴛鴦超愛做),
美國的哈希感覺也是清冰箱專用,
馬鈴薯切丁,跟其他的材料一起弄熟,就是哈希。
我參考一個看起來有顏值又號稱蠻簡單的食譜,
做起來技術都不難,但步驟稍嫌複雜,
我感覺如果不追求顏值,直接全都丟進去也可以啦~
果然是清冰箱食物,
一份馬鈴薯哈希有澱粉、有蔬菜也有蛋白質,
還算美味又填肚子囉!
〈步驟〉
1.馬鈴薯切丁,熱水燙到半熟。
2.鑄鐵鍋起油鍋,加入油和大蒜碎,馬鈴薯和甜椒拌炒到微上色。
3.加入剝碎的羽衣甘藍拌炒,鹽和黑胡椒調味。
4.打蛋、灑上刨絲的切達起司,進烤箱烤 5~6 分鐘,表面烤熟。




 

愛是不需要條件的。 你就是坐在那裡呼吸, 都那樣可愛,值得被愛。

 

有時候好想開這樣的藥方給個案。
愛是不需要條件的。
你就是坐在那裡呼吸,
都那樣可愛,值得被愛。
那些自我懷疑和低自尊,
都會慢慢痊癒起來吧。

 

【廚房裡的心理師:鍋煮老普洱奶茶】

 

【廚房裡的心理師:鍋煮老普洱奶茶】
下午茶時間,當然要喝鍋煮奶茶。
今天對北卡家裡放著沒人喝陳年老普洱下手,
先用點水煮出茶香,再加入牛奶,小火慢熬。
嘿嘿嘿,好牛奶加好茶~~
這滋味~~~~(轉圈圈)

 

2023年1月26日 星期四

【廚房裡的心理師:黃金蟲草花雞湯】

 

【廚房裡的心理師:黃金蟲草花雞湯】
過年就是要做些寓意好的料理,
例如煲起來金黃金黃的蟲草花雞湯。
在哪都要有一鍋熱呼呼的湯呀~
〈材料〉
全雞、蟲草花、蓮子、芡實

 

我不願去取悅不喜歡我的人、去愛不愛我的人, 或對那些不想對我微笑的人微笑。

 

對某些事情我不再有耐性。
不是因為我變得驕傲,
只是我的生命已到了一個階段,
我不想再浪費時間,
在一些讓我感到不愉快或傷害我的事情上。
我不願去取悅不喜歡我的人、去愛不愛我的人,
或對那些不想對我微笑的人微笑。
-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
-
幾年前,看到梅莉·史翠普這段話,
我感覺很受鼓舞。
梅莉·史翠普是我非常喜歡的女演員,
她溫柔而堅定地,說出我的心底話。
這個世界上有太多想干預你生活的人,
我們需要妥協配合嗎?
「他也是為你好!」但我不舒服。
還有很多好為人師、熱愛批評指教的人,
例如我 PO 自己做的菜和甜點,
總有人說這裡不好、那裡不好,
我有必要一一回應嗎?
我尊重你有發表評論的權力,
但我也有置之不理的權力。
-
時刻檢視,我的時間精力,
是否花在我真正想要、我覺得重要的人事物上?

 

酒喝越少越好,滴酒不沾最好。

 

結論:酒喝越少越好,滴酒不沾最好。
下次你被勸酒時,先問自己:
「你願意為了眼前這個人,增加罹患癌症的機率嗎?」
 
 
加拿大🇨🇦 酒與健康指引:最終報告 🤓
這個指引在一週前(2023/01/17)發表
應該是國際上近期最新的關於飲酒指引
這個指引經由諮詢加拿大聯邦、省、特區政府執行委員會、國家機構、三個科學專家小組和一個內部證據評估工作小組,整合最新研究證據而來
因此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過年期間,
有些IBD病友好奇每天喝多少酒才算適量,有益健康?晚餐後看到這篇剛出爐的指引,覺得還蠻實用
把相關重點內容摘要如下,讓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 可以把一個標準飲酒量粗略當成一小瓶普通啤酒
🍻 不喝酒絕對是有益的!
包含對於健康、睡眠和懷孕安全性
🥂 每週1~2個標準飲酒量(兩瓶啤酒以下)
「可能不會」造成酒精相關疾病
🍻 每週3~6個標準飲酒量
會增加乳癌、大腸癌和其他癌症風險
🥂 每週大於7個標準飲酒量
會增加心臟病和中風風險
🍻 每週大於7個標準飲酒量
若再增加飲酒量會「急遽增加」相關健康風險
🥂 每次喝酒超過2個標準飲酒量以上
會增加自身、受傷和暴力事件風險
🍻 懷孕或預計準備懷孕只要飲酒都是不安全的
➜ 沒任何安全飲酒量可言
🥂 哺乳期不要喝酒是最安全的選擇
🍻 超過中度風險的飲酒量
對女性健康影響比男性更大、更快速增加
🥂 男性因飲酒造成受傷暴力甚至死亡風險較女性高
🍻 年輕人愈晚開始喝酒愈好
🥂 為了健康考量「不建議」個人開始或增加飲酒量
🍻 減少任何飲酒都是有益健康的
➜少喝一口酒都會讓你更健康!
PS. 低、中、高飲酒相關疾病風險
分別以每週2以下、3-6和7以上標準飲酒量定義
在加拿大
一個標準飲酒量是:17.05 毫升或13.45 克純酒精
相當於:
▪️ 一瓶啤酒 (12 oz., 341 ml, 5% alcohol)
▪️ 一瓶蘋果酒cider (12 oz., 341 ml, 5% alcohol)
▪️ 一杯紅白酒(5 oz., 142 ml, 12% alcohol)
▪️ 一小杯shot烈酒 (1.5 oz., 43 ml, 40% alcohol)
十幾二十年前的一些小型研究或專家意見
曾支持每天喝一點葡萄酒有益健康
因此網路上可看到喝紅酒的六、八或十個好處
立論多因葡萄皮有白藜蘆醇和花青素等抗氧化劑
這些物質理論上可以降膽固醇、發炎、助眠、預防老年癡呆症、預防心血管疾病、抗癌等等
但葡萄酒中這些抗氧化物質含量很低
極少量的這些抗氧化劑幾乎沒什麼幫助
反而少量酒精就可能有不少壞處
近年來海量的證據以及指引都指出
酒比之前認為的更有害 💥
而且常扮演臨床病患健康關鍵因素!
世界衛生組織所轄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
💢酒精飲料💢 列為 ⚠️一級致癌物 ⚠️
也就是說有充分證據證明會導致人類的癌症
包含:女性乳癌、頭頸癌(口腔癌、喉癌)以及消化系統癌症(食道癌、胃癌、大腸癌、肝癌、胰臟癌)
其他常見一級致癌物包含:石綿、檳榔以及黃麴毒素等
🌟 「滴酒不沾」絕對比「適量飲酒」健康
這已經是目前不爭的事實!
此外,
台灣民眾體重平均較西方人輕
缺乏乙醛去氫酶(喝酒臉紅)比例也較高
所以飲酒量的確應該更少!
之前因為有IBD病友詢問建議飲酒量
有把到當時相關研究整理過跟大家分享
然而,
這個治療指引的完整性以及影響力更高
值得大家在新的一年參考
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想法與計畫
我也是會三不五時小酌一下~
看來還是應該要盡量減少比較好啊!
那如何幫助自己一步步減少飲酒量🍸
💡明確知道不管喝多少或什麼酒都是有害健康的!
喝愈多後續相關風險愈高!
💡少喝一杯都對健康都是有幫助的!
💡設定每週飲酒目標!並嚴格遵守!
💡嚴格計算每週標準飲酒量總和~
💡如果要喝酒,確保每次不超過兩個標準飲酒量
💡喝酒前先吃東西!
➜高油脂🧀或高蛋白食物可延緩酒精吸收,較不
容易一下就喝醉,也減少酒精直接刺激胃壁造成
胃炎,但最後喝的酒還是「全部會被吸收!」
💡喝酒時慢慢喝、多喝水、一杯酒配一杯非酒精飲
料、多選擇非酒精或低酒精度飲料🍵
💡設定幾週不喝酒或增加無酒的活動🎣
這篇指引的結論就一句話:
酒喝愈少愈好 、滴酒不沾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