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31日 星期一

【#廚房裡的心理師:年輕奶奶檸檬蛋糕】

 


不知何時「老奶奶檸檬蛋糕」成了台灣甜點界新流行。
源自歐美家家戶戶的奶奶都有自己的檸檬糖霜蛋糕食譜,就像台灣奶奶們都有自己的麻油雞秘方一樣。
我很喜歡檸檬主題甜點,檸檬糖霜蛋糕也陪伴我在美國度過蛋糕慌的日子。美國人做甜點總像失手倒了整包糖和色素下去,星巴克檸檬蛋糕算是少數最低限度能入口的甜點了...
-
「老奶奶檸檬蛋糕」原始版本是檸檬口味的磅蛋糕,淋上檸檬汁做的糖霜。
我吃來吃去總覺得磅蛋糕的口感太過紮實厚重,有時候還太乾,不配茶根本吃不下去。
這次嘗試用分蛋法做磅蛋糕,材料部分也調整了比例,讓蛋糕體吃起來有磅蛋糕的厚實,但口感更濕鬆軟綿密,保濕度高,濕潤的口感更符合我們的口味。
取名「年輕奶奶磅蛋糕」。
-
磅蛋糕的靈魂-奶油,奢侈的選用法國頂級艾許奶油。
自從開始用艾許奶油做甜點就回不去了,烘烤後馥郁高雅的奶香,實在不是一般奶油能媲美的。
自己做甜點最棒的就是能用喜歡的材料、按自己喜歡的口味製作,烤出來的成品果然符合期待,好吃呀!!!
(一不小心就吃了半條!)
在家防疫,練習做做看自己喜歡的甜點吧~

 

2021年5月30日 星期日

【#餐廳裡的心理師:心理測驗與美食點評】

 #心理測驗準嗎

從小時候轉發 Mail、即時通 / MSN,到現在的 FB、ins,人們似乎總對各種心理測驗樂此不疲,最近似乎又開始流行某種聲音或顏色測驗?
於是有學員發問:我們真的能透過心理測驗認識一個人嗎?
換個方式問,我們能透過美食點評認識一家餐廳嗎?
(台灣有Google評論、大陸用大眾點評、美國有Yelp...)
可以,也不可以。
-
這個問題要從兩個層面來回答:
💡1.測驗是否符合科學編製流程?
專業的心理測驗編制,需要經過嚴謹的流程,包含文獻整理、訪談、題目編製、預試、項目分析、信效度分析、正式施測、建立常模...等。
符合科學編製流程的測驗經審查後發表,就成為實務上我們可能會採用的專業心理測驗,要做一份新的測驗可以說是曠日費時。
可想而知,網路上常見的顏色測驗、聲音測驗...就是自娛娛人,開心有趣,覺得「準」的地方可以當成更認識自己的方式,覺得「不準」的描述也不用太過在意,開心就好。
-
💡2.測驗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全貌嗎?
如果把測驗科學編製流程想像成餐廳的米其林評選,可能大家馬上有感覺:再怎麼號稱中立客觀,也不可能符合每個人的口味啊!(甚至有人會質疑評選流程制度...)
心理測驗也是。再怎麼符合科學編製流程,對「人」的解釋力還是很有限。
❗️想透過心理測驗了解一個人的「全貌」,就如同想透過網路評論了解每一家餐廳的風味。
每家餐廳大廚都有不同的做菜風格和偏好口味,若把評論當成這家餐廳的全部,只會讓你錯過很多享用美食的可能性。更遑論很多評論根本是隨便亂留,或對這個菜系完全不了解,這樣的訊息坦白說參考價值不高。
心理學是研究人行為背後的科學,而人是如此複雜多變,大腦每分每秒都有那麼多奇思妙想,豈是一份測驗能參透的?
面對這些訊息,我們必須保有彈性。
我們仍然可以把測驗視為了解人的「其中一個」訊息來源,如同我們會看美食評論中的照片大概認識一下這家餐廳。
但這些訊息不能代表「全貌」。
-
專業心理測驗是了解「人」的一種途徑。
在心理治療或職業生涯諮詢中,專業測驗是重要的訊息來源。
但要選用什麼測驗,以及測驗如何解讀、如何運用在治療中,都需要專業諮詢師評估與介入,才能較為完整的分析當事人想探索的主題。
準確地運用測驗,等於是增加一個更客觀的工具去理解當事人所面對的問題,能讓治療更聚焦、更有效率。
尤其在目標導向、重視決策的職業生涯諮詢中,測驗的運用更是不可或缺。
P.S. 圖為某Google評論抱怨連連但我很愛的餐廳。

 

2021年5月29日 星期六

【社會心理學筆記】

 


Taylor 與 Brown(1988)發現:人們通常 #高估他們的優點#高估他們對事件的控制性、並且 #不切實際地樂觀
Sedikides 和 Gregg(2003)稱此現象為「自我顯揚三合一」(self-enhancing triad)。

 

【#餐廳裡的心理師:Season 現做甜點】

 


開業10幾年的Season 首度推出外賣,我都震驚了...看來這波疫情來勢洶洶。
最愛的酥烤千層派,有別於一般3+2千層,Season 只用一條特厚的千層派,直接在上面擠了卡士達奶油和糖片,與季節水果搭配,這麼多年都是我心頭愛。
蘋果花束塔也是經典之作,薄片蘋果花束有淡淡肉桂香,塔皮穩健不搶戲,稱職扮演蘋果的基底,我時不時就會想吃一下。
Season 的現做甜點一直是我心中翹楚,無論口感或口味都能做到清新平衡、恰到好處。
很開心能在家享用,希望大家都能順利度過這波疫情!
P.S. 外帶包裝很值得讚許,簡單不過度包裝但甜點牢牢卡在/黏在盒子裡(刻意製作的大小吧?),室友歪斜45度拿上樓都完好無損!

 

2021年5月28日 星期五

【職場筆記】80% 的職業問題,都跟職業沒有關係

 

【職場筆記】細看你所面臨的職業生涯問題,釐清緣由後你或許會發現其他生命議題浮現的警訊,而非職場問題。

曾看到某個美國生涯學會統計,80% 的職業問題,都不是職業問題。

事實不只如此,在我看來應該超過 90% 吧?人們想要的答案,不見得是自己真正以為的。

算算我的個別諮詢時數超過 3,500 小時了,大多數時候我聽到人們渴望透過「賺更多錢」、「找更好的工作」,一次性到位解決人生中所有困難。於是每次諮詢開頭都在釐清需求與期待、試圖撥雲散霧看清問題的核心,這也是我認為職業生涯諮詢與心理諮商專業絕不能脫鉤的主因。


 圖|作者提供

最近做了一個想「轉職」的個案,曾小姐生完孩子回到本行金融業從事行政工作約半年,最近非常想轉職到科技業、互聯網領域的大公司,做一些跟業務或產品有關的工作。

聽起來哪裡怪怪的。

不動聲色繼續聊下去,先聊了一下旅遊,她也去過瀘沽湖,我們瞬間一起陷入彷彿仙境的回憶;再聊腸粉,她跟老公最喜歡夜裡散步到老城區,共食一份傳統手工布拉腸,沒來得及說我最喜歡的口味是牛肉豬肉混搭的「鴛鴦腸」,她情緒驟變,突然說若不趕緊處理好職業問題,夫妻關係就要完了。

嗯,可以進主題了。

在對話中探問和同理穿插,我問了她五個為什麼,試著理出問題脈絡(以下省略諮詢師同理回應與個案情緒宣洩):

「為什麼想轉職?」
「因為工作沒什麼前景,我現在挺著急的,聽說在科技業大公司做業務薪水比較高。」

「為什麼急著需要比較高的薪水?」
「我剛買了房,要交房貸、裝潢費,而且我想再買一間房⋯⋯」

「為什麼還沒搬進新房就想再買一間房?」
「這間房的頭期款是我父母出的,他們也會搬進來一起住,還有我弟一家三口也會一起搬進來⋯⋯我媽很強勢,所有人都必須按她的意思,連我兒子名字都是她取的,我老公和公婆已經很不高興了。』

「為什麼一大家子都要住進去?妳老公沒意見嗎?」
「有啊!我們付貸款耶!但我媽就是要這樣啊⋯⋯她都決定好了⋯⋯』

「為什麼這些決定都是按妳媽的意思?」
「我如果不照做她就要跟我斷絕母女關係、不認我這個女兒,說我以後也不用回家了。」

「嗯⋯⋯所以妳覺得在科技互聯網行業找到一份薪水比較高的工作,可以再買一間房?」
「對。」

「然後就可以解決妳媽的強勢主導、妳弟全家賴上妳、妳跟老公之間的婚姻危機、妳跟婆家的不良關係?」
「…...」

曾小姐需要的不是轉職評估或技巧,而是如何處理家庭關係、如何與家人建立良好的界線,並且與原生家庭做出分化,將重心回歸到自己與丈夫組成的小家庭上。

當我們將晤談聚焦到「關係」與「界線」,轉職與否忽然變得不那麼要緊了。

你所面臨的職業生涯問題,可能只是其他生命議題浮現的警訊,若只關注如何處理表層顯露的職業問題,會發現這些問題會像細胞分裂一樣增生,直至徹底毀滅你的職業生涯規劃為止。

勇敢面對生命中的核心議題吧。

P.S.文中案例故事皆經置換與大幅改寫

 

【#餐廳裡的心理師:烤蘋果派的方法】

 


健身完的下午茶時間。
很喜歡的私宅甜點「烤蘋果派的方法」,居然也破天荒推出外帶甜點了!
訂了招牌蘋果派,以及常溫點心盒-黑糖焙茶司康、堅果法式巧克力蛋糕、糖煮檸檬糖霜蛋糕。
「糖煮檸檬糖霜蛋糕」其實就是「老奶奶檸檬蛋糕」,超級好吃,蛋糕體還混入一些糖漬檸檬,配方比一般檸檬蛋糕更濕潤、鬆軟,檸檬香氣濃郁,應該是我目前吃過最好吃的,非常喜歡。
司康和店裡吃的一樣酥鬆,黑糖焙茶香氣特別,可惜忘了帶鮮奶油搭配。等等來吃招牌的蘋果派~~❤️


2021年5月27日 星期四

【不一定要啪啪啪!同時上床看劇就能提升親密和性滿意度】

 


你和另一半會同時上床躺下嗎?
除了「性」,你們還會在床上做什麼?
現代人生活和工作界線不清,尤其是最近 WFH(Work From Home,在家工作)盛行,就算是同住的伴侶,也很難每天行程保持同步。
常常一個人先睡,另一個人還在工作;或是一個人早起了,另一個人睡到中午。
長此以往,兩人作息差距越來越大,就算生活在同一個空間,關係也會受到影響。
-
近期一項研究指出,上床時間不同的伴侶,對親密關係和性生活的滿意度,都比同時上床的伴侶低。
從我的諮詢實務(和個人經驗)來說,若伴侶其中一方先躺下,期待另一半一起來睡卻一直等不到人,這種期待的落空是最令人沮喪的吧!
在這項研究中也發現:不一定要啪啪啪!
伴侶就算只是躺在床上一起看看劇、說說話,或甚至雙方各自滑手機,只要兩人能「同時躺上床」,對關係的滿足感都會提高。
為了你的親密關係以及性滿意度著想,盡量和伴侶一起躺上床吧!
(或是加入Netflix之類的影音網站會員,似乎也是不錯的增溫方法。)
-
同時躺上床要做什麼?
推薦伴侶們可以建立屬於兩人私密的「睡前儀式」。
〈伴侶睡前儀式〉
1.列出兩人喜歡的睡前活動,並找出共同愛好。
例如:聊聊生活、談某個主題、看劇(電影/連續劇/動畫...)、甜言蜜語、親密觸碰、性、愛情設計卡、臉紅紅床遊卡...
2.討論「每天一定要做的事」,建立每天固定睡前儀式。
例如:每天一定要聊生活中的事,或每天看一集劇...
3.設定一週同時上床的目標天數。
4.躺上床後,一起進行「每天一定要做的事」,視時間和體力增加一些其他活動。
5.額外加碼:抽一張心理卡牌(愛情設計卡、臉紅紅床遊卡...),每天睡前花一點時間深入探索親密關係。
練習〈伴侶睡前儀式〉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你們之間的親密滿意度和性滿足感都提升了哦!
為了更美好的愛與性,今晚就邀請你的伴侶「同時躺上床」吧!
-
References:
Drouin, M., & McDaniel, B. (2021). Technology use during couples’ bedtime routines, bedtime satisfaction, and associations with individual and relational well-being.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即將免費分享:助人工作者的線上工作模式】

 


「畢竟犯法不會死,染疫不一定會死,但沒錢會死。」
深夜時刻,看林立青的文章看到睡不著。
疫情發展自此,世界各國已經示範接下來半年到一年會發生什麼事。經濟崩潰、百業蕭條,為了生計鋌而走險卻成為防疫破口的無奈,立青的擔憂近在眼前。
我想起去年武漢剛封城時的心慌,但這次是在我熟悉的家鄉、親近的友人們身上發生。
能做的事情很有限,但總想做點什麼。
#做好自己擅長的事」才叫幫忙,不然都是添亂。
把立青和其他朋友分享的協會組織該捐錢的都捐一輪,除此之外,我能做的好像也只有發發食物照片和彭語錄娛樂大家。
這兩天,我開始整理拖延多年的「線上諮詢」與「線上授課」文章。把我和團隊夥伴這些年的線上工作經驗,線上線下的差異、遇到的困難、如何解決問題...等,嘗試努力將這些經驗記錄下來。
「助人工作者的線上工作模式」,是我們這五、六年來最擅長的事。
個人累積至今約有 6,000 小時左右的線上個別諮詢經驗,團隊加總也有五、六萬小時吧!一年線上授課近 100 場,線上課同時在線人數最高曾超過 12 萬人;互聯網心理工作影響力排行榜前 50 名。
包含線上個別諮詢、伴侶與家庭諮詢、團體治療、工作坊、大眾課程、專業培訓...不同形式的線上工作,我希望能努力撰寫出文章,並預計用 #免費 直播+回放的方式與助人工作者們分享。
畢竟助人工作者們受這波疫情影響巨大,很多朋友們的收入直接歸零。培養線上工作的技術與能力,才是應對接下來疫情變化最重要的保命符。
希望在這混亂的時刻,能貢獻幾分心力。
同島一命,助人工作者們也要一起加油💪💪💪
P.S. 因為本人最近一天要睡 10 小時,寫稿速度一向很慢,又要一直吃東西跟做甜點...效率不高敬請包容見諒,勿催稿過猛。感恩感恩🙏


免費線上職涯諮詢資源共享

 

劉健欣老師是業界經驗豐富的資深專家,疫情前大量在各級學校、企業授課,協助人們探索職業生涯方向~
在防疫期間,劉老師陪大家一起對抗疫情!
即日起至6/8,每日晚上20:30~21:30開放免費線上職涯諮詢一人次(1H)~
有需求的夥伴,歡迎留言或私訊預約。
名額有限,下手要快喔!
 
轉載自

職能式-職涯探索發展教練

《劉老師的講師日常》
上週三(5/12)疫情升級前,受邀對一群國中生分享「生活興趣大發現」
透過遊戲一起發掘自己的人生興趣
興趣探索對於國中生來說,都是第一次接觸
原本想說應是小班教學,沒想到報名人數遠超過預期
這群學生都是第一次接觸探索興趣
從遊戲中發掘自己的人生興趣
融入你說我猜的遊戲方式
讓同學們第一次的接觸就能夠明白,
原來興趣與接下來的高中選課,大學學群的申請,關聯性這麼高
興趣的探索其實越早越好
因為「興趣」本來就存在
只是沒有人幫我們「找」出來而已
想想,自己身上有沒有存在某一件事
自己是很願意去做,可以做很久,就算忘了吃飯睡覺也沒關係的事
聽得台下同學們頻頻點頭
興趣能不能變成工作,關鍵點有幾個
第一,要先能找到,所以興趣探索很重要
第二,要讓這個興趣變得很厲害,不容易被他人考倒或取代
所以,需要學習更多有幫助的專業知識
第三,找到或創造可以發揮的舞台
找到企業舞台甚或是自行創業都是可能的選項
尤其在VUCA的時代,職業變化速度超快
有職業正在創造中,也有職業正在消失中
創造自己職涯意義的時代正在來臨中
興趣有可能會隨著年齡的成長
也會對於這個世界的認識廣度而找到可以發揮的舞台
在求學階段可以定期的做興趣探索
調整校正自己的職涯目標
關於興趣探索的操作
想進一步了解的,觀迎您留言或私訊劉老師
在防疫期間,劉老師陪大家一起對抗疫情
即日起至6/8,每日晚上20:30~21:30開放免費線上職涯諮詢一人次(1H)
有需求的夥伴,歡迎留言或私訊預約
名額有限,下手要快喔~
我是劉老師,
您的「職能式-職涯探索發展教練」
職涯發展路上,陪伴您一同前行
諮詢、輔導、講座,歡迎聯絡邀約、分享~

 

【網路諮商02】線上諮詢工作流程

 

【網路諮商02】線上諮詢工作流程
本文將分享線上諮詢的常見流程。
每個團隊和每位心理師有不同的工作習慣,本文主要分享敝團隊和幾個熟悉的線上諮詢團隊經驗。我們的統整僅供參考,也期待與更多同行交流,提供更完善的線上服務。
🌟諮詢常見流程🌟
預約➡️初談➡️媒合諮詢師&約定諮詢時間➡️付費➡️確認使用軟體&網速測試➡️正式諮詢➡️後續追蹤
-
1.#預約:流程清晰的平台、Google表單...
無論是實體或線上諮詢,第一步驟都是預約。個案可能來自朋友介紹、FB粉絲專頁/IG,或是諮商所及平台轉介。
目前有些提供線上服務的平台,平台網站本身就具有預約功能,從基本資料、同意書到金流一站式搞定,個案可以簡單快速的進行預約。
而多數心理師/諮詢師沒有合作的平台,則使用諮商所或自己的Google表單讓個案進行預約。
❗️在預約步驟,關係建立就啟動了,諮詢師也開始對個案產生影響。
線上工作特殊之處,在於個案多半已經關注諮詢師的文章或作品,在預約流程就對諮詢師有一定的認識(想像?),跟傳統諮詢師扮演「空白螢幕」很不同。
因此設計預約流程時,請一定要假設自己是心理治療 / 職涯諮詢門外漢,用路人角度或是請親友幫忙檢視:
💡文字說明是否足夠清晰?
💡預約流程與操作是否簡潔易懂?
💡知情同意、保密規則...等資料是否完整?
💡個案完成預約後,是否知道之後會發生什麼事?
想像你第一次去大醫院做體檢,面對複雜的醫院動線,如果手上有一張指引讓你知道下一站要去哪,跟著地上某個顏色的線走,就會清楚很多。檢查完你被告知幾天後得到結果,後面會發生什麼事,於是你就安心回家了。
流程清楚,讓個案知道後面會發生什麼事,諮詢師介紹、預約步驟、幾天會得到回覆、諮詢可以協助他什麼、保密協議、費用/付費方式、方案、進行方式/地點...等,才能讓人有可控和信任感,不會茫然焦慮一直想問問題。
(不得不說,一張專業又不失溫柔的形象照很有必要,絕對比自拍照、旅遊照給個案帶來更多信任感...)
-
2.#初談:主述問題、危機評估、派案 / 轉介
初談(intake)的重要性應該不用多說。線上預約的個案,初談絕對是必要的。
如同上一段所說,線上諮詢的工作關係從很早很早就開始建立了,若個案預約後直接安排時間、開始諮詢,可能會遺漏很多重要的訊息。
例如:
💡當事人遇到的困擾和對自己問題的理解是什麼?
💡當事人是否有自傷 / 自殺 / 傷人的風險?
💡當事人的諮詢經驗 / 就醫史?
💡當事人的主述問題,諮詢師是否能協助處理?
💡線上諮詢是否為協助當事人的最佳選擇?有沒有其他方式?
💡個案的求職資料,履歷、自傳、工作經驗...(職涯諮詢)
線上工作 #不是諮詢師一個人校長兼撞鐘,而是整個團隊組織一起線上化,才能提供個案和諮詢師最佳服務和保障。
尤其線上諮詢限制很大,有時候很難在當下即時協助個案,或是立刻與醫療系統介入合作,因此在接案前必須進行謹慎的危機和風險評估。
以我們中心為例,由專門的諮詢師擔任 #個案管理師
新個案預約,個管師會負責聯繫初談,再與團隊資深老師進行個案會議討論派案,根據個案主述問題媒合最適合的諮詢師。
就算個案有指定諮詢師,或直接從諮詢師的粉專 / 網頁預約,我們還是會回到個管師這邊進行初談。
若在此階段評估個案有危機或風險,則會轉介當地醫療院所或諮詢機構,不會進到線上諮詢流程。從同行經驗和個人觀點來看,危機個案不太適合用線上的方式進行,除非諮詢師所在的機構能提供完整的危機處理配套。如果有更合適的當地資源,我們會盡量協助個案轉介當地系統,比較能更貼近服務個案的需求。
我們的轉介流程跟線下工作差不多,都會經過個案同意、評估、雙方交接討論...等步驟。我們約有 20% 的個案會轉介,初談跟轉介都不會額外收費。
若諮詢師沒有團隊、以個人工作為主,建議還是要先進行初談。評估自己是否有能力協助個案處理問題,也做好危機評估,才是以個案福祉為優先的工作態度。
-
3.#媒合諮詢師&約定諮詢時間
諮詢師與個案媒合後(或個人工作者確定接案),則進入約定時間的流程。此階段常採用通訊軟體聯繫,Line、微信...等,也有諮詢師採用mail的方式,視個人習慣而定。
約定時間常會遇到「時差」問題,諮詢師與個案在不同時區,則須先約定好採用什麼時區的時間溝通。
我自己通常習慣用台北時區(UTC+8 / 東八區)來溝通,並在約時間時確認彼此時區準確的日期時間。尤其冬令 / 夏令時間轉換期間,一定要再三確認下次的時間(有些諮詢師會在諮詢前一天 / 前半天提醒個案)。
推薦使用 Google 日曆,在預約時可以任意輸入不同時區不同時間,比較不容易搞錯時差。
在約定時間時,也要確認使用的通訊軟體:
💡要用什麼軟體?(建議準備兩個,第一和第二順位使用)
💡雙方都能順利使用嗎?(沒有屏蔽和系統不相容問題)
💡都下載軟體了嗎?用電腦還是手機呢?
💡預計採用視訊還是語音通話的方式?
💡有沒有什麼要事前準備的資料?
💡邀請個案測試所在空間的網路速度
-
4.#付費:第三方金流平台 / ATM轉帳 / 現金
不同區域有不同的支付方式。
美國常用 PayPal 或 Venmo ,大陸用微信和支付寶,台灣除了現金就是 ATM 轉帳。若個案透過一站式平台預約,提供第三方金流服務,則可使用信用卡支付。
線上諮詢一般會在諮詢前付費,少數長期個案可能跟諮詢師另有默契,總之在同意書上寫好就是了。
諮詢前若個案尚未完成付費流程,會由秘書會提醒個案付費,不然諮詢師自己去催錢也太尷尬了。
如果是單打獨鬥的諮詢師,常見做法是有兩個帳號,一個是自己,一個是工作號 / 助理號,用秘書或助理的帳號處理行政工作可能比較理想。
-
5.#軟體&網速測試
第一次諮詢時,建議有能夠讓個案 #即時聯繫 的方式。
若個案一時無法順利連線,可以用文字訊息、機構電話、工作帳號通訊...等方式與諮詢師聯繫。
剛開始進行線上工作,雙方都容易有網路狀況,或不熟悉設備和操作流程,可能需要有即時的聯繫方式,才能迅速排除狀況。
也要注意空間中同時使用網路的人數 / 設備、尖峰時段、串流軟體...等影響網速的因素,例如最近大家都待在家防疫,網速明顯變慢...
諮詢師和個案在諮詢前最好都能做網路速度測試,尤其在不同地點諮詢時,都要重新測速一次,避免連線不穩定的情況。
-
6.#正式諮詢:語音通話、視訊通話
正式諮詢的設備部分,請參閱「【網路諮商01】器材與前置準備:線上諮詢必備 Checklist」。
諮詢過程與技術部分,包含線上個別諮詢、伴侶與家庭諮詢、團體治療、工作坊、大眾課程、專業培訓...不同形式的線上工作,後續文章會繼續分享給大家~~~
-
7.#後續&追蹤
諮詢結束後,有些諮詢師會將結束前的 #統整摘要 用文字方式傳給個案,或是發送諮詢時提及的資料給個案。也有諮詢師會將下次 #預約時間 用文字傳給個案,做為提醒彼此的紀錄。
追蹤的部分,有些個案暫時沒有約定下次諮詢時間,可能是個案希望先去行動再約時間(面試、跟家人談話、練習心理調適技巧、入學/畢業...),也可能是個案想過一段時間再約。
有些諮詢師會等個案主動聯繫再約時間,若個案長期沒出現,再請個管師或自己聯繫個案確認,是否要繼續諮詢或結案。
有些諮詢師會評估個案行動應該告一段落、間隔時間差不多了,主動與個案聯繫,確認是否要進行下一次的諮詢。視諮詢師和機構個別情況而定。
(但最常見跟個案後續聯繫的原因是,個案付款失敗、忘記付費、重複付費、需要調整時間...等行政事務。)
-
〈助人工作者的線上工作模式〉#目前完成內容如下
【網路諮商01】器材與前置準備:線上諮詢必備 Checklist
【網路諮商02】線上諮詢工作流程(本文)
-
作者|盧美妏
累積超過 6,000 小時的線上個別諮詢時數,一年 100 場以上的線上授課經驗,線上課程單場超過12萬名學員。曾獲選最有影響力的50位心理諮詢師,專長職業生涯規劃、情感/非典型關係、自信/自我價值提升。
蔡康永情商課專業嘉賓;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中美心理論壇演講嘉賓;台師大心輔系學士/諮商心理學碩士/社會教育博士班;現為ACDC亞洲職業生涯發展中心總監。
這些年大量嘗試各種網路平台、諮詢、直播...等線上工作模式。並主講「諮詢師必備的線上諮詢及課程教學實務」專業培訓,針對諮詢師的線上工作技巧開展,分為「線上諮詢」與「線上課程設計」兩部分,探索心理服務的多元可能性。
 


2021年5月26日 星期三

【#廚房裡的心理師:一杯巧克力的誕生】

 


夜裡工作,想來點甜的。
來點巧克力牛奶吧!(順便消耗冰箱6L的過量牛奶...)
法芙娜70%瓜納拉巧克力
法芙娜85%阿庇諾巧克力
鸚鵡糖(紅)
牛奶
⬆️以上全丟進鍋中煮,份量憑感覺。
香濃的巧克力飲就完成了~~~
P.S. 想好喝巧克力下手別手軟

 



拒絕內疚的勇氣:你還要拿別人的期待來為難自己嗎

 

說「不」會讓你感到內疚,或你總擔心別人被拒絕後的心情嗎?嘿,分享給妳 4 個學會拒絕的方法,讓說「不」是自主,不是自私。

說「不」,是人類的本能。

婆婆要你跟他學做飯,還挑選了一張你覺得超難看的沙發送到你家;老公一回家就變大寶寶,你要是不幫他洗衣服收拾東西,不出三天家裡就變垃圾場;同事把瑣碎的工作丟給你做,他自己去做些能被上司看到的任務;都已經收好東西準備下班去跟朋友聚餐,上司臨時叫你幫他做個 PPT。

你能拒絕嗎?

拒絕,人與生俱來的本能

觀察小嬰兒,在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的時候,就已經會開始表達拒絕。不想喝奶,就不喝了;不要爸爸抱,就哭了;不想離開媽媽的懷抱,一放到床上就開始哭鬧。小嬰兒有什麼不喜歡的事情都會馬上表達出來,又哭又鬧、強勢拒絕,明確的讓爸媽知道他不高興了。

等到開始會爬、會走,大人的惡夢就開始了,長達幾年的時間,孩子會想要抓所有他碰的到的東西、闖入各種危險的地方,只要好奇心一起,用爬的、用蹣跚的步伐也要往他的目標前進,大多時候講也沒有用,一定要大人時時刻刻盯著孩子,要是他離開視線又安靜下來,不妙,肯定是出大事了!

拒絕,是你與生俱來的能力。

我們從小就懂得該如何拒絕自己不想要的東西、拒絕不想要的對待,為什麼長大了反而說不出口?

圖片|來源

被內疚感操控的循環

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大人開始訓練我們。當我們做出大人想看到的行為,例如考好成績、做家務,他們說:「你真是個好孩子!」、「你最乖了!」,有時候還搭配獎勵,一塊巧克力,或是看半小時的電視。

延伸閱讀:懂得拒絕別人,也是一種禮貌

若我們做出大人不喜歡的行為,例如不寫作業、把房間弄的很亂、被老師責怪,大人的態度就會立刻讓你知道,你做錯了、你不好,言語上會責備,甚至是懲罰。

你不可以做出跟大人想法不同的事,無論這件事是什麼,他們會不高興。而他們不高興了,就是你的錯了,你讓他們不高興,這是你的責任,你應該感到內疚。

長大以後,你帶著這份內疚進入其他關係,在親密關係、在家庭、在職場,當有人要你做某件事,他希望、他期待看到你去做,雖然這件事你並不想做。但你一想到如果你沒有去做,你的拒絕會讓他會失望、不開心,甚至擔心他會不會不喜歡你了?最後你還是會去做。

你甚至還會無限放大拒絕的後果,擔心這個拒絕可能會對自己造成什麼災難。這就是我們從小到大,被內疚感操控的循環。每個人都可以操控你,每個要求你都難以拒絕。

不拒絕,事情也不會比較好

前段時間一個住在上海的朋友跟我抱怨,他在四川的婆婆有個朋友要來上海辦事,讓他去機場接一下,說朋友沒去過上海,希望有人接待一下。關鍵是我朋友住在上海虹橋再往西邊一點,婆婆的朋友在晚高峰期間降落浦東機場,就算不堵車都要超過一小時,更何況是晚高峰時間。

你陷入兩難,要是說「不行」,婆婆會不高興、覺得你沒禮貌,可能還會覺得你很自私,一點忙都不願意幫,你會感到內疚、覺得自己做錯了,還會擔心婆家對自己有意見。

這就是我們從小所受到的訓練,拒絕、讓他人對自己的期待落空,就應該感到內疚,儘管這個期待好像跟自己沒什麼關係。

要是說「行」,你可能得跟老闆請假提前離開公司,接人加上吃頓飯,整個晚上都沒了,當天的工作肯定做不完,你會責備自己,而且要是之後繼續發生這種狀況怎麼辦?

想像一下,你在晚高峰時間開著車橫跨整個上海市,接一個你不認識的人,你要看起來很熱情、努力跟他聊天,他可能會用婆婆的角度關心你,什麼時候要生娃?上海養娃是不是很花錢?孩子小升初狀況如何呀?你工作了一天本來就很疲憊,還要艱難的打起精神應對,無論你回答什麼,對方都會順便指點你幾句。要是你招待不周,或是試圖想反駁,轉頭可能婆婆就知道了。

最後的結果多半是,你忍了一肚子火,邊開車邊懷疑自己為什麼會在這,轉而對婆婆、對老公都產生怨氣,要是這個不滿無處抒發,可能就埋下婚姻跟家庭衝突的導火線了。

在職場中也是,老闆要你做事你不能也不敢拒絕,你不想做又不能逃,就會開始不專心、一直做錯,拖延就是這麼來的。

一些不這麼緊急、又不好拒絕的事情,例如婆婆讓你跟他學做菜、老闆要你整理過去半年的訂單,則會讓我們用逃避來消極對抗,結果後續引發更多的問題.. .

不拒絕,事情真的不會比較好。

圖片|來源

學會拒絕:自主不等於自私

很多時候,我們會擔心如果拒絕別人,會被貼上「自私」的標籤。聽到「自主」、「做自己」這樣的詞,就會人說「你怎麼只在意自己阿!」。

事實上,自主,不等於自私。

「自主」是做自己、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自私」則是犧牲別人的權益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你本來就有權力重視自己的需求,做自己想做的事、有自己的想法,並且對一切的後果負責。只要你能對結果負責,也不會為了自己的需求去犧牲別人,那就不是自私。

先釐清自主不等於自私後,我介紹幾個拒絕的技巧。

1‭.‬ 說明自己的底線:

了解自己的底線,並清楚的說明什麼可以、什麼不行。要特別注意底線一定要一致,不要今天可以、明天又不行了。
例如晚高峰跑大老遠接機,明顯影響了當天的工作,就要清楚說明,如果是假日可以協助,但工作日真的有困難,要是工作不穩也會影響到家庭經濟。

2‭.‬ 交換法則:

雖然沒辦法答應這個要求,但可以做另一件事。對大多數人來說,拒絕是很困難的,交換法則就是讓我們在拒絕的同時,提出另一件事情來交換,減緩對方的失望,也降低自己的內疚感。
例如不想去接機,可以問婆婆的朋友哪天比較有空,找天一起吃個飯,帶朋友到靠譜的館子體驗一下當地特色菜。

3‭.‬ 其他可能性:

幫對方思考,如果你拒絕了,有沒有什麼其他替代方案呢?
例如無法幫忙接機,可以跟婆婆說你幫她朋友安排專車接機,會更舒適,大晚上週車勞頓到上海了,直接專車回酒店休息才不會太折騰。

4‭.‬ 對事不對人:

當你表達拒絕,要有心理準備,就是對方一定會不開心,因此在拒絕時一定要強調你對事不對人,是這件事不行,不是提出的這個人不行。例如拒絕婆婆,可能會讓她心裡嘀咕媳婦是不是就是不太想理她,此時就要強調「媽媽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呀!一定要熱情招待的!但那天實在工作走不開,或是隔天一起吃個飯?我訂個附近的網紅店!」強調是時間不行,但婆婆在你心中絕對是很重要的!


 圖片|來源

如果你因為「拒絕」而無法滿足別人的期待,他可能會很失望,雖然你對這件事也很遺憾,但這並不是你的錯。

試著擬定一段拒絕的文字稿。寫完之後,對著鏡子說出來,多練習幾次,觀察自己的感受。
下次,當你想要拒絕別人時,想想這段文字、想想說出這段話的自己,你會更有力量掌握自己人生的主導權。

你說不,沒有對不起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