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31日 星期三

愛情和陽台植物具有相似的習性,只是有時候連小蘇打都救不了它。

 

忽然愛了,忽然不愛了,
有時候真的沒什麼理由。
但請好好對待身邊的那個人,
你有責任溫柔的處理好這段關係。
如果你是被拋下的那個人,
你會很想要一個答案。
你需要一個交代,
你需要一個理由逼自己放棄。
只是,對方往往迴避或語焉不詳,
因為連他自己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
我們沒辦法預測愛情什麼時候開花,直到突然有一天,你醒來時發現它已經開花了。
愛情的花朵枯萎起來也是這德性-突然有一天,你發現為時已晚。
在這方面,愛情和陽台植物具有相似的習性,只是有時候連小蘇打都救不了它。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清單人生》

 

【蛋黃酥為什麼這麼貴?】

 

【蛋黃酥為什麼這麼貴?】
這幾年 #蛋黃酥 變的很火紅。
其實我一直都很喜歡蛋黃酥,
現今中秋前後簡直變成蛋黃酥爭霸戰,
各家名店紛紛投入戰局、百家爭鳴,
讓我多了很多有意思的選項得以品嚐。
最喜歡的,還是自己做的。
畢竟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口味甜度口感來,
100% 客製化,完全符合喜好。
但做蛋黃酥實在太辛苦了…
從紅豆開始,洗沙、炒豆沙(手快斷了);
搶奪品質優良的新鮮紅土鹹蛋,自己烤蛋黃;
再到油皮酥皮,懷疑人生的包餅;
進爐烘烤還得時時呵護,以免功虧一簣。
成本也不低。
蛋黃酥要好吃,成本擺在那,
奶油、麵粉、蛋黃…要好吃都不便宜。
名店還要算上烘烤必然的耗損和NG品,
加上中秋前後所有食材和人力大漲,
一切都是$$$$$$。
蛋黃酥或漢餅類的點心,
要做的好吃,並不比法式甜點容易,
可以說是結合了高成本和高技術。
偏偏傳統漢餅一直以來給人便宜的印象,
法式甜點一個賣上150元很正常,
蛋黃酥一個90元就被嫌搶錢了。
時間也很重要。
蛋黃酥剛做完的第一天,風味普通。
神秘的油、餅皮與內餡需要時間融合,
最佳賞味常是做完的兩、三天,
而且別進冰箱,也別進冷凍,實在美味!
但商家考量販售、運送、食安與保存問題,
實在難以兼顧,很難保證在最佳賞味期間品嚐。
自己做就能精準掌握最美味的時刻啦!
彭老師偶爾都會問我,今年要不要做?
以前高中大學,每逢中秋常常自己做月餅分送,
前年剛回台灣時還做過一次,現在有心無力。
想到全程要專心又要久站,還得彎腰、低頭,
還是花錢買別人做的吧~~~
總之,吃到美味蛋黃酥的朋友們,
請一定要帶著對包餅師傅們的敬意品嚐呀!







 

2022年8月30日 星期二

【更好的自己】

 

【更好的自己】
「分開不只是為了遇見更好的人,而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在做失戀者心理治療時,
當事人往往將目光放在過去的無可挽回,
而身邊的朋友最常安慰的話語無非「下一個會更好」。
只是對於失戀的人來說,
更重要的並不是如何去開啟一個新的關係,
而是如何去安頓那個受傷的自己。 ​​​
-
⬆️2016年3月寫的文章。
剛剛有一名讀者跟我道謝。
她說這篇文章讓當年的她終於接受已經分開的現實,
並且安頓好自己。
我完全忘記我曾經寫過這些文字,
但很高興她現在過的很好。
希望大家不管有沒有失戀,
都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2022年8月29日 星期一

「與人相見時應盡量熱情, 也許什麼時候會分離, 也許再也無法見面。」-川端康成

 

一直以為,所謂告別,
一定會有一個「告別」的。
所以我們一直在等。
等一個答案,等一句解釋,
等一個道歉,等一句再見,
等一個擁抱,等我們都準備好了。
像行為藝術家烏雷(Ulay)與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
在萬里長城的盛大告別。
從此分手,各自天涯。
可是人生中大部分的告別都是悄聲無息的呀。
2020 不就給我們上了一課。
「與人相見時應盡量熱情,
也許什麼時候會分離,
也許再也無法見面。」-川端康成
來日不一定方長,山水也未必有相逢。
還能相聚的人們,
請一定要緊緊靠近彼此,
把握每一個當下啊。

 

【廚房裡的心理師:北海道焦糖乳酪布蕾】

 

【廚房裡的心理師:北海道焦糖乳酪布蕾】
是上週大受好評的北海道焦糖乳酪布蕾~~~
選用香氣高雅、口感清爽的 #北海道高梨奶油乳酪
還有最棒的 #法國伊思尼鮮奶油
#香草籽 來自馬達加斯加。
這次加了一點蘭姆酒,增添一點大人風味。
同樣搭配日月潭帶回來的台茶18號紅玉紅茶,
一起充滿能量的探索職業生涯方向吧!


 

2022年8月28日 星期日

直到現在,她的經歷仍然持續著

 

當人們談論強姦案時,他們全都使用過去式動詞——她「當時受害」,她「那時被影響」,她「當時經歷了」。
但是,她不只是當時經歷了這一切。直到現在,她的經歷仍然持續著,她不只是當時被強姦,她現在也仍然被強姦。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引用自 獨立評論
 

【投書】被操弄的國中三年、一輩子的傷痕:「台中房思琪」資優班性侵案同學再發聲

作者    Sheng


 

 

2022年8月17日中午,友人傳給我「這是犯罪,不是愛!名師操控資優生成禁臠」的新聞連結。只看前兩行,我立刻心跳加速,馬上從事件經過、信件筆跡認出A小姐與黃老師。繼續看下去,我的心跳持續飆升,覺得頭痛又噁心想吐。我頓時明白國中所有奇異現象的根源,連結大片塵封已久的黑暗回憶。

A小姐就是我的同班同學,黃老師就是我的國中導師。我根本不用詢問A小姐事件的真偽,也不用跟任何一位國中同學求證蛛絲馬跡;就算我跟A小姐超過20年沒有聯絡,我清楚地知道,在這個記者會上,她說的是事實。

在我14歲的時候,跟我同年齡、生活在同個教室的同班同學,被講台上灌輸我3年資優教育的「恩師」性侵、誘姦。這麼不可思議的事情,我卻沒半點懷疑;因為這個20多年才揭曉的秘密,解釋了國中3年種種難以理解又光怪陸離的現象。

然而,接下來的3天,我根本無法專心工作;我滿腦子都是國中老師性侵同學的事情,我瘋狂地搜尋這事件的更新報導,不斷湧現驚嚇、害怕、憤怒、難過、自責等負面情緒。

這個陰影,除了包含新聞提及的A小姐悲慘遭遇、黃老師人設崩壞,還有報導沒有揭露的間接受害者。我揮之不去的念頭,是一個殘酷而毫無希望的沉重打擊:我的老師操弄其他29個同學的人生,就只為了他想要上一個國中生。

A小姐:以為最受老師寵愛的女孩,其實是最深的受害者

事件爆發前,我一直以為A是全班最受關愛、最被老師偏心的人。她是被保護的公主,跟她講話的男生都會被黃老師約談,被告誡接近女生就會耽誤學習、考不上台中一中。黃老師會特別強調旁人的眼光,增添學生的羞恥感。他曾經跟國中的我說,「你一直跟A聊天,完全不懂得避嫌,只會讓同學來糗你」、「你這種花心的個性,很多女同學都看不下去了」、「女同學都覺得你花心了,為什麼還要做出這些不自愛的事情呢?」

事實上,我的「不自愛」就只是跟A聊天、跟班上女生聊天而已,是非常普通的青春期異性往來。但老師的教誨又怎麼會出錯呢?何必自找麻煩,又被約談訓話一個多小時呢?於是,我不敢再跟A講話,班上的男生也都不敢跟A講話。

這種分裂,更在老師的有意為之下擴大。他常帶著9個女生舉辦「女生聚」,我們班被分成了男生、女生各自一群,兩個團體必須「避嫌」,不能交流,不然就是給「別人」閒言閒語的機會。

儘管如此,黃老師對A的特殊關愛,我們都看在眼裡。黃老師每天都載A回家,理由是怕A在路上被騷擾,反正他也是要把車開出來,那就順帶載回家。奇怪,班上另外一個男同學也住這個社區,怎麼他從來就沒被「順帶」載一次?我們都知道A會被黃老師單獨輔導數學,即使她到了高中,單獨輔導都依然持續。奇怪,我記得我數學比A爛,怎麼我就沒機會被輔導?國二的時候,碰巧連續幾個中午我媽都和A的媽媽同時送便當,那段時間我被黃老師罵得特別慘,好像我做的每件事情都出錯。

A就在這種沒男生敢接近、只有老師特別關心的環境下長大。這麼奇異的現象,一直都是我們聚會的話題;即使A從來不會現身,每當聊起國中往事,我們的話題永遠包含黃老師對A的偏心,以及以A為中心所導致的男女同學各自成群。

所以這件事情爆發之後,我才會有很深的罪惡感。我錯了。我們都錯了。A不是最受寵的人,而是最嚴重的受害者。正是因為黃老師想得到A,所以用權勢創造獨處機會。他刻意營造男女分裂,就是為了讓A孤立無援。他辦的過夜班遊,就是為了晚上對A伸出狼爪。當我們聚會聊著A的被疼愛,她正被黃老師恐怖襲擊、緊迫盯人,承受這年紀不該承受的壓力,失去人生永遠失去不起的東西。A本該有個健全成長、充滿歡笑打鬧的青春期,但卻在黃老師的權勢逼迫、設局引導下遭到性侵。

青春期耶!那是個人格定型的關鍵階段,我的同班同學居然被一個大20多歲,兼具多重身分──導師、人夫、人父、楷模──的男人誘姦,必須帶著天大的祕密成長,被脅迫「要好好珍惜,小心保護這段關係,不要告訴別人」。我只要想到這20多年都誤解她,在訕笑她的時候,她獨自承受這麼長時間的黑暗,就覺得很慚愧,也很難過。

而這種感覺,在這幾天轉化為憤怒。性平會調查之後,黃老師採取最狡猾的策略──否認到底、冷處理。事隔20多年,他認定A小姐的直接證據不充分,所以敢直接找上受害者父親,告知這事已過刑事追訴期,試圖壓下來,讓一切船過水無痕。

見報之後,黃老師更是躲了起來,只回應「兩人20多年沒聯絡,不滿為何學生對外放話影響名譽」。其實,只要細看A小姐提供的書信,就知道過去黃老師對A小姐的「關心」遠遠超越一般學生,更何況此回應根本避重就輕,A小姐指控20多年前的犯行,跟兩人20多年沒聯絡有何邏輯?如果黃老師當年對A小姐是正常師生關係,現在事隔20多年,怎麼會有成年人試圖無中生有,冒著被家人、長官、同事誤解的風險,對已毫無瓜葛的國中導師召開記者會,進行如此嚴重的指控?明知已超出刑事、民事的追訴期,A小姐還押上一切,指控國中導師曾對其性侵、誘姦,只有一個原因。

這件事就是事實。黃老師就是誘姦14歲少女的兇手。

我自己:當年懵懂的國中生,相信老師做的都是對的事

1997年,我進到這個班級的第一天,黃老師對我們說「國中生是沒有自由的」。他重複這句話好多次,強化我們的印象。那時我12歲,對這句話照單全收,我以為在各種時空、各個班級,只要是國中生,就真的沒有自由,老師說什麼,你就該做什麼。

當時交給班導的週記,被規定4個制式欄位:我的感謝、我的最愛、我的收穫,以及「我的最恨」。那時我12歲,我不懂為什麼國中生必須每週寫「我的最恨」,只能被迫回憶這禮拜班上又有什麼倒楣的事,是不是有人犯錯,導致我連帶聽訓,又或是在哪個課堂上,誰被科任老師管教。這些負面觀察,就是「我的最恨」欄位的素材,而這些素材,又被蒐集到了情報的核心──黃老師。我只要上週做錯了什麼,很快就會被他約談,約談就是痛罵一頓。於是,黃老師就好像無所不知、無處不在,他什麼都知道,他永遠在觀察你,如同神一般的存在。

既然是神,又怎會只給懲罰,不給賞賜呢?我們班有遠比其他班級更多的特殊措施,「被」緊密地團結在一起。我們有班呼、有口號、有班歌,也有「小組制度」、「互助組」,各組有自己的留言本,大家會在上面寫組內發生的事,寫下心裡的話。當我們去外操場上課,這些留言本絕對不能帶出去,因為黃老師會檢查、翻閱,帶出去就是不信任,不信任就可能被「資優家族」除名。

我們的班歌有好幾十首,例如「迎著風迎著雨」、「偶然」、「蘭花草」,都是校園民歌。那些民歌,就算放在1997年也都是老歌,只有在黃老師的青春期才會視為流行歌。有時上課到一半,黃老師起個頭,全班30個人就要團結的齊聲唱下去。

3年之內,我們舉辦了10次過夜班遊,黃老師告訴我們這簡直是世界紀錄。現在我當然知道後期辦班遊的別有用心,但是,那時候,我們都以這些特殊性為榮,只要不闖禍、不惹老師生氣,我們還是會得到獎勵的!

可是,對我來說,不惹老師生氣好難啊。資優班被獨立於母校的角落,和其他班級隔絕,老師又要求我們避嫌,別跟女同學太好。我常和另一位同學去很遠的其他班級找國小同學,該死的是,這些同學是女生。被黃老師發現了(而他永遠有辦法發現),我們兩個就被單獨責罵。

本來只是找女同學而挨罵,但情況不知為何急轉直下,我們一起受罰的頻率越來越高。隨著時間進入國三,我們兩個成為了班上的黑五類,好像全班所有的壞事都是我們做的。我曾在教師辦公室被要求蹲下、拿掉眼鏡──老師為我好,他擔心一巴掌打過來眼鏡會刮到我,所以好意提醒我先摘下眼鏡。我那同學更慘;他被黃老師要求清場,大家都離開教室,他要舉行決鬥,單挑一場。

事實上,我們兩個不偷、不搶、不菸、不酒、不翹課、不作弊、不抄襲、不打架(除非老師揪團),使用任何標準、任何定義,我們都不是「壞學生」,差得遠了。

國中後期,我們兩個就在這種氛圍下成長。我真的好怕老師,在學校怕被單獨約談,更怕在教室被公開責罵一節課。有一次他在課堂上對我大吼「是你欠我還是我欠你?」沉澱幾天後,我在週記道歉,即使我真的忘了自己做過什麼十惡不赦的事。晚上回家後,每通電話鈴響,我都怕是黃老師打過來,因為電話一講可能就是一小時,即使內容是安撫、鼓勵,但我真的不想接電話,只祈禱老師不要再找上我。

而最常跟我一起受罰的同學,他應該比我堅強,畢竟是個敢跟老師單挑的男人。一畢業,他立刻丟掉所有週記,丟掉所有跟國中有關的東西;他根本不想記起那段往事。儘管他告訴我他沒受到黃老師的任何影響,我知道,他有。我們都深深地被影響,只是承認不承認而已。

 

作者的國中週記,內容包括學生向老師道歉「當然是我欠老師」、「是我不該埋怨您」,另一篇週記則有老師的批改「我不斷的容忍、退後……真的要我反擊?」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但是,神奇的事情發生了。上了大學以後,我變成少數和黃老師保持聯繫的男生。我會和老師聊大學、研究所的狀況,也勇於當主揪,找老師聚餐。黃老師陪女兒到台北搬宿舍,即使隔天是我的博士班資格考,我還是和他在咖啡店聊了一下午。

後來我也成為了教師,黃老師變成黃校長,他邀請我到他的國中演講,我和一群小朋友談我的學思歷程,當年被他責備的歷史成為演講題材,事過境遷以後,彷彿小時候的往事只留下好的部份。我真心為他的步步高升感到高興。以前就讀的國中已無當年強勢,我還跟黃老師說,希望他回去當校長,拯救母校。就連性平會調查這起性侵事件,他想拿到A小姐的聯絡方法,因而找上同屆的學生調查通訊錄,他找的學生也是我。

這180度的轉變,外人看來神奇,但那可是我努力克服童年創傷的治療方式啊!我對自己說,你逃避就代表你還在怕。你想躲就代表你還沒走出來。要證明我現在長大了、已經不怕老師了,那就要跟他聯繫,我不能看到他就只想逃,不然我就還跟國中生一樣。所以,我說服自己只記得片段快樂的回憶,是老師糾正我的缺點,讓我走在正軌。理性的評估,這也是一部份的事實啊!只要我敢面對他,那我應該就是個健全的人,再也不受那些黑暗回憶的影響。

可是,青春期的每個心理創傷都會對人格造成破損,而這些破損會內化成潛意識的一部份,無法逆轉,無法根治。長大後,我對別人的指責格外敏感,會比常人更激烈的反抗威權。疫情期間,有時候我口罩亂戴,露出鼻子,當巡視人員出言糾正,我都要壓下第一時間產生的反抗意識,再悻悻然地戴好口罩。我的潛意識認為當年我不敢反抗,長大後我就要反抗每個管我的人!

和研究生Meeting,我會講出「你現在的進度大幅落後,你看看你其他同學,他們已經開始寫論文了!」「都已經5月了,你的進度還這樣,你真的想準時畢業?」我知道,指導教授講這些話很垃圾、很傷人。即使到了研究所,學生都還是很怕老師;而我的評語,就如同當年黃老師帶給學生的恐嚇,甚至還拿其他同儕的表現刺激學生,如出一轍。每次講完我都很後悔,我真的都會檢討,自己居然從受害者變成加害者。但是,每一次,我還來不及用理性克制,潛意識就會先搜尋過去老師指正學生的模板,而烙印最深的模板,就是黃老師,所以我帶領學生的方式,特別是那些負面的威嚇方式,就像黃老師一樣。

我真的不知道要花多久才能克服這些黑暗面,也許那些創傷與恐懼從來就不曾消失。

黃老師:請你別從威風的教育者,變成說謊的國中生

本事件見報之前,黃老師曾傳訊息給我,談到他即將退休,最後一次關上任職國中的大門,感慨萬千。那時我恭喜黃老師,期盼他身體健康。現在事件爆發了,老師應該再也不會傳訊息給我了,可是我有話想說。

我自己只當了老師9年,就多次面臨學生說謊、抄襲、作弊的經驗。有學生看到我拿出和他報告完全一樣的整段文字,還想說服我這只是湊巧;也有學生每逢Meeting報告就身體不舒服,請他補交投影片,他就說電腦剛好壞掉,完成的檔案通通不見了。在我拿出鐵證之前,每一次,我都會先給學生機會,問他們有沒有說謊、抄襲、作弊。而每一次,這些學生都心存僥倖,都會賭一把,認為反正老師可能什麼都不知道,先騙過這一次再說。

教我們的時候,你說你在訓導處服務10年、當班導10年,已經累積「一甲子功力」,要我們「不要挑戰你」。你只會比我有更多抓到學生說謊的經驗。你只會比我更能判斷哪個國中生說謊、哪個國中生說實話。而現在,我正好是你當我們導師的年紀。當我跟你一樣大了,你卻變成說謊的國中生。

我知道A小姐說的是真相;那個影響我最深的老師,就是犯案的兇手。事實上,今天事情會被媒體報導,正是因為A小姐給了你機會承認,但你選擇賭一把,想要壓下來,想和家長「溝通」、「協調」,而不是正視自己的錯誤。

所以,我拜託你,老師,出來面對。你該是那個在台上敢說敢做、賞罰分明的霸主,而不是畏首畏尾、掩蓋真相的懦夫。你該是那個帶給我威嚇感的大魔王,而不是逃避躲起來的小嘍囉。我真的不忍心看到一代梟雄變成一個癟三,那個宣稱自己「再頑劣的黑道學生都敢出手教訓」的老師,變成敢做不敢當的小男孩。這樣的反差我無法接受。

你曾經跟我說「是你欠我還是我欠你?」國三的我,很害怕地在週記認錯「當然是我欠老師」。現在我長大了,我還是感謝你的用心與教學,我還是記得那些正面的啟蒙;但是,A小姐的成長被你毀了。其他29個人的成長,也都有程度不一的傷痛。在青春期最需要關愛、鼓勵、正能量的時候,你的恐嚇、指責、負面情緒,造成我們無法抹滅的陰影,甚至深化為人格特質的黑暗面。

所以,請你重現當年的風采,再當一次我們的老師,展現身教重於言教,出面負責。你欠A小姐一個道歉。你欠A小姐的家人一個道歉。你欠我們30個人、在那個時空同受傷害的心靈一個道歉。

(作者曾為台中市國中資優班學生。)

 
 
 

我固然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人, 卻還是禁不住愛上自己。

 

我固然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人,
卻還是禁不住愛上自己。
-伊麗莎白·吉爾伯特《美食,祈禱,戀愛》
-
嘿,你今天也愛上自己了嗎~

 

2022年8月27日 星期六

心理治療真的有用嗎?

 

心理治療真的有用嗎?
兩年前的《心理祭》,
我和幾位心理學家一人一場短講。
王浩威醫師壓軸,主題是心理治療真的有用嗎?
也只有重量級的王醫師能談這個主題了。
王醫師雖然引用許多研究佐證,
但我印象最深的是這句話:
「在日常生活中,有誰能夠以你為主體,
不帶評價的,好好傾聽你說話超過 20 分鐘?」
太難了。
常常我們與人對話,才說了兩三句,
對方就開始點評:
這就小事呀、你看你就是這樣、
這件事情就是OOXX、你應該要blabla...
喔,好吧,不說了。
-
「你知道我們一週說話的時間超過 8 小時嗎?」
有天和室友聊起一週時間分配。
我們每週大概相遇兩天,一聊都是 4 小時以上。
不做其他事,不用手機。
不預設立場,不帶評價的認真傾聽、認真說話。
這就是心理治療提供的服務。
我才意識到:
原來我日常生活中,
穩定擁有如同心理治療般的高品質對話。
個別聊天加上室友們的群聊,一週超過 10 小時。
這個發現是驚人的,也是充滿感激的。
-
「我今天去畫廊吃到一個超好吃的奶油餅乾哦!」
「OOO真的很煩耶,又XXXX...」
「嗚嗚...奶油餅乾要等,店家說現在預定下星期才能取貨...」
「工作坊忘了訂場地了!崩潰!!!」
前陣子我為了意外損失 350 元台幣的小事略感煩躁。
真的是非常非常小的事,現在想起來都覺得可笑。
但我那兩天偶爾就會想起那 350 元。
與其說是計較那個錢,
不如說是懊惱自己為什麼做事會出根本不該出的小差錯。
竟然有人能好好聽我說這麼無聊的小事這麼久,
還可以好好回應我的懊惱煩躁。
想想都覺得不太容易,難怪心理治療產業能存活下來。
-
所以心理治療真的有用嗎?
傾聽,是最難的。
帶著好奇心,認真專注,
以對方為主體,不帶評價的傾聽。
聽懂對方想說的,
搞清楚對方需要的到底是建議還是陪伴。
就會有用了。
其實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廚房裡的心理師:白色戀人】

 

【廚房裡的心理師:白色戀人】
我最愛的白色戀人巧克力餅乾吃完了,
暫時無法飛去日本補貨,嗚嗚…
那就自己動手做吧~




 

2022年8月26日 星期五

別讓他們得逞。

 

有些人沒體會過幸福,
不敢幸福也不相信幸福。
所以他也總想阻止你幸福。
別讓他們得逞。

 

【廚房裡的心理師:五指毛桃茯苓薏米湯】

 

【廚房裡的心理師:五指毛桃茯苓薏米湯】
#五指毛桃 不是桃子,是一種桑科植物,
健脾補氣,又被稱為「廣東人蔘」。
用五指毛桃煲湯,湯頭有股椰子清香,
加入茯苓、薏仁和一顆蜜棗,肉類是豬肋排。
整鍋湯清爽香甜,喝下去全身暖和舒暢,
整個人都緩下來了,真好~


 

2022年8月25日 星期四

【年輕心理師的職場生存是誰的責任?】

 

【年輕心理師的職場生存是誰的責任?】
幾年前,我和幾位青年心理師開了系列講座,
分享「還沒換照」(執業六年內)的心理師,
如何規劃自己的助人工作生涯進路。
老實說,我覺得這類的講題應該開在學校,
或是給正在就讀諮商所的研究生來聽。
在學期間有幸遇到許多非常棒的老師,
無論在校內或校外,學到很多諮商技術、理論,
以及為人處事的道理。
進入職場卻發現,年輕心理師的執業之路窒礙難行。
-
曾經我們以為讀諮商所、當心理師,
可以專注於實務工作,用專業陪伴個案走過苦難。
後來才發現,
專任心理師職缺多半是壓死人不償命的行政職,
行動心理師似乎比較符合大家進入這個行業的期待。
在校時,某些老師曾告訴我們:
「你只要自己好好做,不要去搞什麼人際關係、社交活動,兩三年後一週就會有 10 個個案,就可以開業了!」
諸如此類的善意忠告,
在我進入職場後覺得簡直天方夜譚。
甚至某些老師引以為傲的優秀愛徒心理師,
都沒什麼工作機會。
我開始覺得其中是不是有什麼誤會。
-
自從實習階段進入社區諮商中心,
我開始明白,學校與外面世界存在劇烈的落差。
能不能在外面的世界活下來,完全是另一回事。
這又回到一個比較根本的問題,
學校教學的目的到底是培養專業能力,
還是連學生未來的職場生存也要顧及呢?
學校教授的專長,是專業教學和學術研究。
多數教授也不太會有在市場上生存的問題。
我個人認為,學生的就業狀況似乎不該是教授的責任。
因此,準心理師在就讀諮商所時,
就該有意識的為自己未來執業後的生存做準備。
在跟著學校老師學習知識與技術之餘,
也要主動 #向內和向外探索
別等到考完心理師進入市場才大失所望,
轉頭抱怨學校沒教或行業困境。
-
#向內探索 是要找到自己有發展潛力的特色與專長。
不是一定要擅長寫作或演講,而是「有發展潛力」。
找到你不討厭,又相對有成長空間的能力。
例如你平常喜歡寫 FB 紀錄生活,
也許可以考慮精進寫作能力。
或是你以前當家教、老師,
演說表達能力絕對比多數人有基礎。
再來就是努力學習、努力練習,
努力找人給回饋、努力改進。
努力不一定有用,但不努力是一定沒機會的。
-
#向外探索 可以是去外面上課,又不只是去上課。
實習、當志工、參加社團和不同領域的活動都是。
保持與外界的交流互動,
你不但更容易發現自己相對好的優勢,
也會找到自己比較想成為的樣子。
例如你發現自己比別人更容易描述案例故事,
顯然你演講說故事的能力很有發展空間。
或是看到某位前輩的發展方向是自己嚮往的,
那就可以觀察請教、向對方學習,
及早開始準備,有目標的嘗試往這個路徑發展。
-
永遠不嫌早。
我遇到很多研究生或考生,
遲遲不敢開始想執業、想發展、想生存。
覺得自己還不足,想著多學一點以後再看看。
一拖幾年就過去了。
想到什麼就試試看吧!
你比你想像的擁有更多試錯空間,
越早開始,成本越低。
做自己喜歡的事,獲得合理的報酬,
找到自己在行業中的定位。
我們可能暫時無法成為大師。
但成為被合理對待、擁有選擇權的助人工作者,
我個人認為還是做得到的。

 

【廚房裡的心理師:蟲草花雞湯】

 

【廚房裡的心理師:蟲草花雞湯】
要說最受親友歡迎的煲湯,
#蟲草花雞湯 肯定名列前茅。
湯色金黃,看著華麗又有特色,
口味老少咸宜,湯頭濃淡取決於雞肉量。
蟲草花吃起來脆脆的很有趣,還能提升免疫力,
這道湯品溫補不上火,止咳化痰、養肝益腎。
食材:雞肉、蟲草花、沙參、玉竹、百合、麥門冬、蓮子、枸杞
所有食材約手抓一把的份量,水3000-3500ml;
蟲草花先泡水 30 分鐘,雞肉汆燙;
大火煮開撈浮沫,蓋鍋蓋、封氣孔、轉小火;
煲2-2.5小時。

 

【食在台北:隱食家 Inns+ 】

 

【食在台北:隱食家 Inns+ 】
工作室附近的餐廳,很難形容是什麼風格。
裝潢有點像餐酒館,也有提供酒,
但菜色是精緻的阿嬤手路菜。
(就是我阿嬤做的菜的精緻版本。)
看起來就很像商務洽談隨便找的附近餐廳,
卻意外的美味!!!
#蔥油雞 像阿嬤做的,配上特製辣醬更在地;
#老皮嫩肉 是炸豆腐,炸功了得,醬汁也很獨特;
#金沙鮮魷 看起來跟普通海產熱炒店差不多,
吃起來麵衣薄薄的酥沾著金沙鹹蛋黃,
配上軟絲還是透抽的鮮甜,一口接一口。
#紅糟肉 是彭老師的最愛,醃製入味;
#醃椒蒸當日鮮魚 應該算是剁椒魚,
魚肉鮮嫩,剁椒滋味豐富,不算重口味那種,
口味不重比較清爽,也不太油膩。
兩道壓軸主食一言難盡。
#炒米粉#炒烏龍 都是常見的菜,
隱食家卻做的異常好吃!!!
米粉Q彈爽口,調味比較清新,
但該有的阿嬤味道都有(比較不油是真的)。
烏龍麵這種每家居酒屋都有的芭樂菜,
原來可以這麼好吃~我以前都誤會這道菜了?
麵條很Q不軟爛,調味也精準集中。
結尾還可以點甜點 #手工布丁
雖然焦糖沒有煮到苦(我愛苦焦糖),
布丁本身濃醇美味,也很推薦喔!
結帳金額也讓我嚇一跳,比我想像中便宜。
舒適的用餐環境、美味的餐廳,
很適合請客吃飯或聚餐哦哦哦!
等解封以後就可以加入招待海外友人清單啦~








 

跟房太廚 Nick老師進修甜點

 

今天來跟房太廚 Nick老師進修甜點。
幸好 #焦糖榛果帕林內 是由老師示範
自己炒應該會炒到手超酸吧…
就交給看起來有在練的老師吧~

2022年8月24日 星期三

【天上掉下來的千萬流量-機會是從哪來的?】

 

【天上掉下來的千萬流量-機會是從哪來的?】
三年前的今天,我在抖音創作者大會演講。
抖音精選了 150 位創作者,
在上海搞了兩天大型嘉年華。
其中邀請 10 位創作者擔任大會講者,
我是其中之一。
當時如日中天的抖音,
第一次舉辦大規模線下活動,
集中所有資源、砸了大錢去辦,搞得聲勢浩大。
我們的演講直接被放在首頁,
光是當天創造的流量就破千萬。
(當然,後來就沒有第二屆了。)
-
「這種天上掉下來的機會是哪來的啊?」
那天滑抖音看到我的朋友很驚訝。
「我也不知道...」我說。
我從未經營抖音,
卻被邀請成為 10 位大會講者之一。
我自己都覺得離奇。
我前後講者,
有粉絲 500 萬的科普專家,
有中科院著名學者。
我都不好意思說我的抖音帳號前幾天才剛創...
(感謝官方資源挹注,讓流量不至於太難看。)
細問才知道,真是彎彎繞繞的機緣巧合。
-
據說兩三年前,我到合夥機構例行開會。
當時有段閒暇時間,正好跟出來接我的實習生聊起來。
正在美國唸碩士的小姑娘暑期來公司實習,
對未來充滿迷茫。
她對心理學很有興趣,
也想從事時下最熱門的互聯網行業,
不確定該何去從。
我好像陪她聊了一陣子,
她的說法是解答了她很大的疑惑。
但實話是我根本完全忘記,
公司上百個人,實習生來來去去,
我又重度臉盲...
-
小姑娘從美國畢業之後回到中國大陸,
進入當下最熱門的公司字節跳動,
也就是抖音母公司。
這次的創作者大會,
正好是她直屬上司負責安排活動。
她平常工作表現不錯,是上司的得力助手,
上司便請她幫忙找知識型創作者,
既能夠帶來流量,又有正向教育意義。
她就想到我。
儘管我根本沒有抖音帳號,
資料送上去還是一路通關,
最後拍板定案給我大會講者的名額。
(附帶一份優渥的合約。)
於是我登上抖音近年最大的活動,
空降擠進千萬流量榜單。
字節跳動也從此成為敝中心的客戶。
-
工作幾年後,我發現一切機緣都是「#善的循環」。
這些年幾個比較重要的機會,都是來自無心插柳。
認真做好自己的事,認真對待身邊的人,
慢慢就會好起來了。
機會,會從天上掉下來。

 

【食在宜蘭:白水豆花】

 

【食在宜蘭:白水豆花】
台北永康街也有的白水豆花,
初訪礁溪本店,風格和器皿一致。
#麥芽糖花生桃膠豆花 也同樣好吃。


 

2022年8月23日 星期二

不夠好,永遠不夠好。

 

「莫因渴望你沒有的,而錯過你已擁有的;要知道,你現在擁有的,也曾是你渴望的。」-伊比鳩魯
95%以上的職業生涯問題,都不是職業問題。
在我做職業生涯諮詢的經驗中,
許多個案並不是「#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而是隱約有想要的東西、想去的地方,
卻不敢細想、#不敢付出行動
無法「行動」,背後有許多原因:
害怕失敗、拖延、選擇困難、猶豫不決...
難以面對失敗和不確定性,
常常又跟人們的完美主義思維有關。
完美主義由「高標準」和「落差」組成。
#落差」是指個人「覺得真實做到的程度」與「自己設定目標」之間的差距,
是造成無法行動,以及諸多心理困擾的主因。
落差程度高的人,會一直關注自己做不好的地方。
「不夠好,永遠不夠好。」你做再多都不夠,
好像永遠都達不到標準。
這樣的心態給人帶來許多心理問題,
憂鬱、焦慮、低自尊...等。
所以在實務上,首先要協助個體調整落差。
練習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已經做到」的事情上,
而不是一直關注沒達成的部分。
要知道,你現在擁有的,也曾是你渴望的。
-
▋行動心理學:拖延症&完美主義-阻礙行動的兩大認知陷阱工作坊|盧美妏心理師
8 / 27(六)13:00 - 17:00(4h)
*該做的事很多卻沒行動?下次絕對早點開始?破解拖延症的惡性循環。
*標準過高、害怕失敗、選擇困難、猶豫不決、愛跟人比較,自我批判又難以放過自己的完美主義如何阻礙我們的行動?
*拖延&完美主義專業測試與現場解析,深入拆解阻礙行動的內在核心議題,針對不同類型提供具體改善策略,邁向積極與充滿動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