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4日 星期四

【記錄】創業者的心理準備



上週在北大創新創業中心演講,從「能力」的角度來談談創業者的心理準備。

對創業者而言,除了公司與產品,你個人的狀態與領導也會影響整個團隊合作和溝通;面對投資人,掌握自己的優劣勢能力才能有最佳表現、取得最大的資源與可發揮的空間。

雖然不一定人人都會真的「創」一個「業」,但你的人生其實就是一場真實的創業,你有多少資源、未來計劃、風險與成本的控管,絕對不比管理一間公司容易!

【記錄】創業心理學:創業者的心理準備

上週在北大創新創業中心演講,從「能力」的角度來談談創業者的心理準備。
對創業者而言,除了公司與產品,你個人的狀態與領導也會影響整個團隊合作和溝通;面對投資人,掌握自己的優劣勢能力才能有最佳表現、取得最大的資源與可發揮的空間。
雖然不一定人人都會真的「創」一個「業」,但你的人生其實就是一場真實的創業,你有多少資源、未來計劃、風險與成本的控管,絕對不比管理一間公司容易!

2015年12月1日 星期二

【性/性別】世界愛滋病日|五個愛滋大誤解


「12月1日是世界愛滋病日,這天旨在提高公眾對HIV病毒引起的愛滋病在全球傳播的意識。訂為12月1日是因為第一個愛滋病病例是在1981年此日診斷出來的。」-wiki維基百科

上個月與淡藍公益的負責人憨憨在北京拍攝的對談節目,拍攝前簡單溝通便直接開錄,第一次見面卻像老友一樣默契十足,憨憨與淡藍網對公益、對同志族群的熱情與關懷令人感動,也將這樣的力量落實在實際行動。

2015年11月12日 星期四

【PSY】深夜陪伴品


“前方是霧嗎?”
“不,是可能性。”

那麼就從迷霧開始講起吧,很多人生活裡都有那麼一團。

大概三年前的一天晚上,在一張亂糟糟的飯桌邊上,李海鵬對著幾個人談一本雜志的未來。他說了很多動詞大詞所以記不住了,但有句話是記得很清楚的:“做人們的生活陪伴品。”

人總是要走很遠的路,才發現自己已經多次路過真正需要的東西了。剛開始辦世相,一直希望“幫助”——幫人提高見識,提高品位和審美,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生活的邏輯。

幫助甚至“引導”,許多寫東西的人都有這個癖好,希望因此對他人有用。經歷了很久之後我才明白,真正有用的東西,其實是陪伴。

陷在迷霧裡的人需要引導嗎?當然。但如果只有引導,真的能生效嗎?我越來越懷疑這一點。

你有多少次迷茫、寂寞、無助的時候求助於人?有多少次真正從他人的教育中得到了技能和清晰的方法?也許有,但大多數經驗證明,我們並不是真的缺這個。

2015年11月4日 星期三

【記錄】職場溝通講座

和會展策劃人員們談談職能提升和溝通協調,「溝通」是我最常演講的主題,也是最常被指定的題目,就算想推銷點別的題目還是回到溝通...可見大家多麼覺得彼此的溝通能力需要提升...

2015年11月2日 星期一

【性/性別】同志大遊行—兩岸心理治療工作反思‏


在台灣,每年大概到了十月中下旬,你就可以看見一群人穿得五顏六色甚至是奇裝異服、手中揮舞著彩虹旗幟,他們並不是要去參與萬聖節的狂歡,而是走上街頭參與一場爭取自己權益、為愛發聲的運動,這是台灣的同志大遊行。

不知道是從什麼時間開始,參加同志大遊行已經變成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年輕人們呼朋引伴,或把同志大遊行當成是一場展現自己的嘉年華、或把這裡當作輕鬆散步的游憩之處,甚至是充滿浪漫溫馨的約會聖地。

台灣雖然很小,但它有很多華人社會歷史上的第一次,台灣舉辦了華人歷史上第一次的同志大遊行,2003年11月1日,第一屆台灣同志遊行舉辦於台北同玩節,但許多台灣民眾其實並不知道有這個活動。那次也是第一次,有政府官員公開為同志活動站台並給予祝福和支持,時任台北市長的馬英九公開表示:「一個國際級的城市,應該對於不同族群與文化的個體予以尊重……這是一個都市豐富及多樣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2015年10月21日 星期三

【PSY】心理問題=精神病?心理諮商常見誤解!


相較於西方國家人民將心理治療視為日常生活中稀鬆平常的事,在華人世界較不普遍,而我國規範化的「心理師」也是近十多年的產物。

「心理治療」對許多人來說有種神秘感,可能是一張躺椅,或神秘的催眠。個案通常都是猶豫再三、鼓足了勇氣才撥通電話預約、踏入諮商中心,或是繞了很大圈子,才把真實的情緒暴露出來、傾訴自己遭遇的困境。因為在許多人眼裡,會將「諮商」和「精神病」畫上等號,可能有什麼不正常的病,要不就是有見不得人的隱私或有道德方面的問題。

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PSY】拒絕軟暴力!6個案例教你正確地對孩子「溫柔而堅定」


說到執行規則,現在最主流的說法是「溫柔而堅定」。不過,所謂溫柔,不僅是字面上的語氣、表情溫和,而是從孩子的感受出發,用愛、理解來贏得孩子的合作;所謂堅定,不是寸土不讓,而是守住底線,底線之外不能越界,底線之內可以靈活。

執行規則,完全可以避免火藥味
執行規則,首先是要在良好的親子關系基礎上。良好的親子關系,並不意味著對孩子百依百順;而是尊重孩子,尊重他們的想法和感受,鼓勵他們表達;同時用同理心,也就是能夠感同身受去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不要以成人的角度,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去「糾正」他們。

2015年9月6日 星期日

【唯心】如果你愛我 by Virginia Satir

請你愛我之前先愛你自己
愛我的同時也愛著你自己
你若不愛你自己
你便無法來愛我
這是愛的法則

因為
你不可能給出
你沒有的東西

你的愛
只能經由你而流向我

2015年9月4日 星期五

【記錄】職業生涯規劃團體

上午與一群觀光導遊夥伴們共度歡樂的兩小時,共同合作找出彼此優勢態度和價值,因應中高齡轉職可能面臨的職場困難。
夥伴們正向又充滿活力,我也被感染的整天都心情很好!!
P.S.這次團體最年輕的夥伴和我相差了20歲,帶著豐富的人生閱歷在此相聚,雖然是我在「帶」團體,但那些深度與廣度都是來自成員們的經驗,後續想想其實覺得蠻感動的,或許是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更多吧。

2015年9月1日 星期二

【性/性別】我兒子「上」了泰迪熊:關於兒童自慰行為


「前幾天我看到兒子睡前跨坐在泰迪熊上不斷磨蹭,天啊,我兒子才五歲耶!」一名驚慌失措的母親敘述著那個令她驚恐的畫面。

「自慰」,聽到這兩個字,你有什麼感覺?那...自慰與兒童?自慰與OOO(你孩子的名字)?

你是否會有些擔心?懷疑這樣到底「正不正常」?試著想像你撞見孩子正在自慰的情境,可能是他「上」了他的泰迪熊,或是和枕頭激烈的摩擦著,驚訝之餘你會有什麼反應?是厲聲制止,還是落荒而逃?

不少孩子在六歲前已經有過自慰的經驗,隨著年齡增長,有自慰經驗的孩子越來越多。孩子可能會在不同年齡層,發掘出各種不同方式的自慰,但這種在大人眼裡充滿性愛意義的舉動,對孩子而言就像挖挖鼻孔、摳個耳朵一樣,不過只是一種對身體的探索與感官的滿足,他們並不懂得大人對於「自慰」這件事情的看法。

2015年8月26日 星期三

【記錄】送行者。禮儀師溝通技巧訓練

今天演講的對象很有趣,和一群禮儀師談談溝通技巧。
禮儀師所面對的客戶很不一樣,來到他們面前的都是甫經歷喪親之痛的脆弱生命,針對這樣特殊的行業,「溝通協調」必然需要融入一些悲傷輔導的成分。
很謝謝今天聽眾們的踴躍,結束後還繼續熱烈討論,希望大家之後的職涯發展一切順利喔!

2015年8月23日 星期日

【唯心】委屈


委屈,是單一事件;遺憾,是有長度的生命。

常常我們生活中無可奈何的必須委屈自己,只是委屈久了,便成了遺憾。心理師無法為個案避免委屈的發生,但我們可以一起降低遺憾的可能。

2015年8月5日 星期三

【時事】台灣父子互動關係亮警訊


父親節將至,兒童福利聯盟公布「2015年父子互動關係調查報告」,結果發現台灣父子互動關係狀況有三大警訊:

一、不多話:過半數(54.1%)的孩子表示一日與爸爸聊天不到半小時,甚至有6.4%的孩子與爸爸「相視無言」,一天下來跟爸爸講不到半句話。

二、晚回家:爸爸忙工作,餐桌上總「不見蹤影」,超過四分之一(26.6%)的孩子一周和父親吃晚餐的天數不到三天。

三、常神隱:孩子的重要校園活動,父親常是缺席者,甚至有36.5%的父親未曾參加過孩子校園舉辦的任何活動。觀察以上三互動狀況,發現爸爸跟孩子雖然同住一屋簷下,但相處的時間卻少得可憐。

當問起孩子怎樣才是心目中的完美老爸,結果發現孩子的期待簡單也直接,前三名分別為:

一、更常帶我出去玩(52.2%)
二、不要抽菸(50.9%)
三、更常陪我說話(42.6%)

顯示孩子的心中除了關心爸爸的健康,也期盼能和親愛的爸爸有更多的假日戶外同樂時間、更多的平日談話時間。


資料來源:兒童福利聯盟

2015年8月4日 星期二

【唯心】瑪莉歐與他的水管


心理師和個案之間,是一種具有冒險性的親密關係。心理師負載了個案生命中痛苦難言的部分,共同經驗、面對與承擔。

像小時候電玩裡的瑪莉歐,心理師在冒險、個案也在冒險,困難與情緒的深淵如同水管下的世界,只是這次你不用一個人陷下去。

「嘿,準備好進水管探險了嗎?」


圖片來源:妞新聞

2015年7月31日 星期五

【時事】學生自殺,不是一個人的事

原文刊載於蘋果日報論壇(2015/07/31)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forum/20150731/659750

昨早傳出令人痛心的消息,反課綱微調林姓學生發言人自殺身亡,引起國內譁然。相關團體、政黨煙硝四起,新聞媒體與社群網路一意關注於誰做錯了?誰該負責?只是這樣單一歸因的報導方式,容易令人形成「若遭遇相同狀況也可以選擇自殺」的想法,對社會、對年輕學子們恐造成不利影響,可能會誘發仿效性的自殺行為。

2015年7月30日 星期四

【唯心】抱歉讓你失望了



「老師,你有想念卻不想見的人嗎?」
『有啊,還不少。』

「我也是...那你都,怎麼辦?」
『想念的繼續想念、不見的繼續不見,總有一天會忘了去想念,也總有一天偶然會相見。』

「我以為心理師會有更好的處理方法的。」
『抱歉讓你失望了。只是當我們已經無法讓事情變好,我們可以嘗試把自己過好。』

2015年6月2日 星期二

【時事】父母哪一句話傷你最深?



1.人本教育基金會昨天公布「破壞性語言」排行調查,發現「我怎麼會生出你這種小孩?」和「你怎麼這麼笨!」這兩句最傷孩子的心。

2.調查過程中,許多爸媽坦承常一不小心就對孩子脫口而出這些破壞性語言,不少人還自圓其說:「我只是氣頭上說說」。但是從孩子當下的心情,到長大成人後的內心陰影來看,這些話都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也無法達到讓孩子成長的目的。

3.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建議父母,將每句破壞性語言都改變成「需要幫忙嗎?」一旦如此,看待孩子的角度就會轉為「他只是需要幫忙」。

4.這些破壞性語言的共同點是,都注重外在價值。一定要讓小孩知道父母是無條件愛自己,否則孩子容易覺得父母只是愛外在價值。

原文網址: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8028
圖片來源:2015.06.01 聯合新聞網


2015年5月29日 星期五

【唯心】時間管理的目標



「當你的目標不正確的時候,增加做事效率只會造成空忙一場。」

你是否和我一樣老是覺得時間不夠用?前段時間的自己不斷陷入與待辦事項之間的追逐戰,明明已經無時無刻都在工作,還是刪不完像有機物般不斷變長的to do list?自認辦事效率不低,也什麼在混水摸魚浪費時間,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關於時間管理,千萬銷售書籍《與成功有約》的作者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給出了這樣的表格。他認為,要讓自己的時間夠用,重點不在於增加「時間」或「速度」,這樣做只會讓自己成為時間的奴隸。「要徹底解決時間問題,重要的是去找到重要的目標,然後將這個目標放在第一位。」

2015年5月7日 星期四

【唯心】大考將至!別讓考試焦慮影響你的實力!


「我女兒平常小考成績都還不錯,但每次段考都一直失常,考完才發現其實都會,只是當場腦子裡一片空白什麼也想不出來...」
「每次考試前一晚都睡不好,不是睡不著就是很容易醒來,也不敢多睡,結果考試當下精神不濟...」

你也有類似的經驗嗎?重要考試當前卻無法發揮平常水準,進而影響考試結果?
其實這一切都無關運氣,而是「考試焦慮」在作祟...

2015年5月3日 星期日

【唯心】都是界線惹的禍


「這個世界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和老天的事。」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界線中為自己負起負責,別讓他人踩進來干涉,也別自己拉著別人進來分擔原本該你承擔的責任;而別人的事我們也只能尊重,給予建議但不要干預;至於老天的事,下雨了出門就帶把傘吧!

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一個白日帶走了一點青春,
日子雖不能毀壞我印象裡
你所給我的光明,
卻慢慢的使我不同了。
一個女子在詩人的詩中,
永遠不會老去,
但詩人他自己卻老去了。

2015年4月23日 星期四

2015年4月21日 星期二

我們能付出最大的愛也許不是說些什麼,而是"不”說什麼


你說你們一直進行徒勞無功的溝通,儘管已經這麼努力,一次又一次嘗試。你總希望他能理解你的意思,卻無奈在各自講了一百句後,發現方才的對話毫無交集。

最後總是停在某個人撂下的那句話,俗稱氣話:
「算了!我不想去了!」
「那就不要了!反正你就是OOXX!」
等等,你是真的不想要了嗎?真的認為他是這樣的?答案通常相反。

人與人的關係中,無處不在的專家們總強調「溝通」有多重要,我們該向對方「說」些什麼什麼,但真正造成關鍵性影響的,卻往往是「不說」的那些什麼。

2015年4月16日 星期四

【那些關於愛的小事】自己的樣子

我愛你,
不光因為你的樣子,
還因為,和你在一起,
我的樣子。
—Roy Croft "Love"

多久沒有想起,和那人在一起的自己是什麼樣子?
只需要一個問題:「你喜歡這樣的自己嗎?」
所有的猶疑困惑都會得到解答。


2015年4月9日 星期四

【那些關於愛的小事】距離、空間與信任

 「愛情需要距離,距離需要信任;而信任,無需多加解釋。」

一場講座上,知名學者分享著自己的學術專業與生命歷程,言談間提及當年新婚出國進修,與先生在美國一東一西天各一方,返台後兩人也維持多年一南一北兩地工作。時至今日我早已忘記當天聽了什麼學術新知,印象最深的是這位女教授理所當然、甚至帶點不解的回應台下學生對她婚姻模式的驚訝(是的,不只我對這件事特別詫異),關鍵字大約是距離、空間與信任。

戀人們經常不解,為何越是拚命的想靠近,愛情卻越走越遠?曾經陌生的兩人因為不可思議的緣分走到了一起,相愛之際總想著如何靠的更近一點、再近一點,在一步步靠近的路上,不自覺壓縮了彼此呼吸的空間,曾經的怦然與心動散落一地,在愛裡迷失了初心。

「愛情需要距離,距離需要信任;而信任,無需多加解釋。」筆記本上隨手記下,不是因為這位學者對於愛情這事提出了多好的見解或祕訣,正因她語焉不詳、什麼都沒說清楚,恰恰反映了彼此在這段關係中找到自我安頓空間的舒適自在,有我、有你、有我們,因為自然,無以言說。

【唯心】四個設計APP產品不得不知道的心理學原理



近幾年各種新興創業在國內蔚為風潮,whoscall的成功模式更激勵了不少人投入網路、app設計等相關產業。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任何事物的誕生都是在回應人的「需要」。我們餓了,所以需要餐廳提供食物;夜太黑,愛迪生讓地球只剩下北韓夜裡無光;總是不知道那串電話號碼來自何方,whoscall提供我們決定要不要接聽的線索。

Jason Hreha是一位應用心理學家,創辦了行為設計諮詢公司Dopamine,同時他也是500 Startups的UX顧問,和Thiel Foundation“20 Under 20”項目的Mentor。他以心理學為本,論述一個APP產品如何與人的行為產生交互作用,列出四大項從使用者經驗出發的關鍵要素,值得APP開發端人員做為發想與設計產品之參考指標。

2015年3月19日 星期四

【唯心】心理學與生活

在和一些不同領域的友人合作或聊天時,提到自己學的是心理諮商,總會引起一陣驚訝,「你學心理的怎麼會來做這個?」、「心理學和OO有什麼關係嗎?」...諸如此類的,就不提那些問我能否知道他們現在在想什麼的萬年反應了。

心理學讀久了,常會囿於只有運用心理學原理、理論或方法,才算是心理學的範疇。這麼一來,心理學與人的距離就拉開了。

其實心理學本來就來自生活,源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心理學是離不開「人」的,因此所有與「人」相關的工作也是脫不離心理學的。

評估人的行為動機、系統與資源、形成的運作模式、預測未來可能反應,並訂定出處遇計劃,我在做心理諮商和做幕僚工作,說穿了都是做著差不多的事,生活中處處是心理學的實踐,差別不過是從什麼角度詮釋而已。

2015年3月18日 星期三

【時事】一年之間,太陽花的真實需要

原文刊載於蘋果日報論壇(2015/03/18)

太陽花學運屆滿一年,這段時間陸續出現許多文章回顧,有抒發情緒、有檢討、有倡議的...身為助人工作者,我想從「需要」的角度來談談這場轟動一時的大型社會運動。

美國心理學家Murray將人類的需求分為兩個層次,包含生理上的需要,以及屬於人類獨有的、滿足於精神生活和社會活動的心理需要,這兩種需要構成了人的基礎,進而與社會環境產生作用,我想談的「需要」,指的便是心理層次的需求。

2015年3月12日 星期四

【唯心】拒絕的勇氣

雷納爾(Pierre-Jules Renard):「有勇氣拒絕,而且無需提供理由,才是真正自由的人」

拒絕的勇氣來自於人的自主性,自主使人自由;但關於提供理由,誠實的,在我認為是對於被拒絕方的一種尊重。


2015年3月8日 星期日

2015年2月22日 星期日

【那些關於愛的小事】理想的愛情


「妳覺得理想的愛情是怎麼樣的呢?」甫回台還在混亂那幾日,友人如是問。

我想,這個問題應該分為「理想的愛情」和「妳覺得」兩部分。

談起「理想的愛情」,第一直覺肯定是祖師爺Sternberg在1980年代提出的愛情三元素,三十年過去了,我們談的依然是親密、激情與承諾之間的消長,完整的愛便是三者兼備、缺一不可。

至於「妳覺得」,這就是很主觀的問題了,每個人對於親密、激情與承諾三者的需求程度不同,愛在人們心中各自千變萬化,沒有誰與誰的愛是完全一樣的。

所以我們需要溝通、溝通,還是溝通。很重要,所以說三次。

而說起溝通,私以為不過是「期待」與「需求」罷了,兩個人把「自己的需求」和「對於對方的期待」講清楚,能配合的配合、能妥協的妥協,好好過日子,我理想中的愛情就是這樣了。

2015年2月14日 星期六

【唯心】今天情人節?


前兩天一個國小的學生問我:「老師老師~為什麼2/14是情人節呢?」,小姑娘眼裡帶著對浪漫故事的期待,「這一切都是資本家和巧克力公司的大陰謀啊...」一句話噎在喉頭硬生生吞下去,想起她前些日子偷偷告訴我那個傳紙條跟她告白的小男孩...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做Valentine的傳教士......」

P.S.圖為兩年前於京都地主神社的照片,圖中的戀愛占卜石據說從日本繩紋時代流傳至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