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30日 星期日

【#餐廳裡的心理師:心理測驗與美食點評】

 #心理測驗準嗎

從小時候轉發 Mail、即時通 / MSN,到現在的 FB、ins,人們似乎總對各種心理測驗樂此不疲,最近似乎又開始流行某種聲音或顏色測驗?
於是有學員發問:我們真的能透過心理測驗認識一個人嗎?
換個方式問,我們能透過美食點評認識一家餐廳嗎?
(台灣有Google評論、大陸用大眾點評、美國有Yelp...)
可以,也不可以。
-
這個問題要從兩個層面來回答:
💡1.測驗是否符合科學編製流程?
專業的心理測驗編制,需要經過嚴謹的流程,包含文獻整理、訪談、題目編製、預試、項目分析、信效度分析、正式施測、建立常模...等。
符合科學編製流程的測驗經審查後發表,就成為實務上我們可能會採用的專業心理測驗,要做一份新的測驗可以說是曠日費時。
可想而知,網路上常見的顏色測驗、聲音測驗...就是自娛娛人,開心有趣,覺得「準」的地方可以當成更認識自己的方式,覺得「不準」的描述也不用太過在意,開心就好。
-
💡2.測驗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全貌嗎?
如果把測驗科學編製流程想像成餐廳的米其林評選,可能大家馬上有感覺:再怎麼號稱中立客觀,也不可能符合每個人的口味啊!(甚至有人會質疑評選流程制度...)
心理測驗也是。再怎麼符合科學編製流程,對「人」的解釋力還是很有限。
❗️想透過心理測驗了解一個人的「全貌」,就如同想透過網路評論了解每一家餐廳的風味。
每家餐廳大廚都有不同的做菜風格和偏好口味,若把評論當成這家餐廳的全部,只會讓你錯過很多享用美食的可能性。更遑論很多評論根本是隨便亂留,或對這個菜系完全不了解,這樣的訊息坦白說參考價值不高。
心理學是研究人行為背後的科學,而人是如此複雜多變,大腦每分每秒都有那麼多奇思妙想,豈是一份測驗能參透的?
面對這些訊息,我們必須保有彈性。
我們仍然可以把測驗視為了解人的「其中一個」訊息來源,如同我們會看美食評論中的照片大概認識一下這家餐廳。
但這些訊息不能代表「全貌」。
-
專業心理測驗是了解「人」的一種途徑。
在心理治療或職業生涯諮詢中,專業測驗是重要的訊息來源。
但要選用什麼測驗,以及測驗如何解讀、如何運用在治療中,都需要專業諮詢師評估與介入,才能較為完整的分析當事人想探索的主題。
準確地運用測驗,等於是增加一個更客觀的工具去理解當事人所面對的問題,能讓治療更聚焦、更有效率。
尤其在目標導向、重視決策的職業生涯諮詢中,測驗的運用更是不可或缺。
P.S. 圖為某Google評論抱怨連連但我很愛的餐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