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30日 星期六

一個好問題

 問出一個好問題,才能得到你想要的答案。

 引自 Joey Chen 

我上課的預設態度是這樣的:
有很多人上課總會想要拍照、錄影檔、投影片,但他們的目的是為了什麼?為了複習對吧?為了把上課沒搞懂的東西搞懂。
(一般來說口頭上都是這麼說的,我也相信預預設的出發點都是這樣)
但是,如果你的目的真的是為了要搞懂你沒搞懂的東西,這樣的方式絕對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
上完我的課,其實你可以向我、向群組內發問的時間是一輩子。你有搞不懂的東西,問我才是最快的。
尤其是上課的準備與安排只能取所有學員的最大公約數,但是發問不一樣,你的獨特發問就該考量到你的 context 來提供你合理的建議或看法。
試想,你上課中有碰到不懂的、似懂非懂的、實作卡關的、說不清楚自己理解的東西,再問我一次,我們直接交流,甚至換個更接近你 context 的例子來示範與說明給你聽。
比起你自己拿到上課一模一樣的投影片、講義、上課講到的內容、上課操作的影片,兩種方式相比, #哪一種才能更有效幫助你搞懂你不懂的疑問
試圖在上課之前就想拿這些素材課後複習,就只是會讓你上課更不認真而已,因為你會覺得回去還可以看。但事實上回去之後你也很少會拿出來好好看完,就跟買了一堆書或線上 Udemy 課程你也沒好好把它們看完搞懂過。(看看我的 steam 遊戲櫃….)或是參加研討會轉分享了一堆投影片,自己卻沒好好看完裡面的內容,理解完,分享自己的 insight.
那是浪費錢、浪費時間而已。
不懂就要問,不知道怎麼問就該學(學問、學問),而我是很能直接跟你 pair 進入一問一答、反問反答,不會造成你因此不愉快的引導者與培訓師。
你説你有不懂的地方,卻不發問,你覺得能靠自己再看一次一樣的教材內容,沒有講師解說,你自己就能搞懂?這不過是給自己的安慰罷了,你根本不是用正確的方式來搞懂自己的疑問。
還有一種則是很愛發問,但他的目的是為了得到他心裡預設的答案,想從講師嘴巴聽到來為自己背書。
但總是事與願違,一直聽不到,就會窮追猛打的無限上綱往下問,不論你提了什麼,他都會用一個還不存在的假設,來逼得你回答出他想要的答案。(我怎麼樣可以跟你一樣賺大錢?然後你說了什麼,最後帶出來他的前提假設是如果我沒有錢、沒有時間、沒有能力,沒有健康的身體,之類的)
技術課這件事比較好處理一點,通常出現第二個或第三個假設時,我就會出功課給對方了。
91:「你說的很好,但你都還沒動手做過,前面已經隱含著許多假設,等你先把前面的付諸行動了,接下來碰到你假設的限制或問題,我們再來針對當下的情況進行改善。
不要忘了哦,給我個預計實踐的時間,我要等你的行動完的 feedback。」
還有一種是:
91:「我覺得我們這樣隔空對話嘛,你說的沒錯,我理解的也對,但其實我們認知可能完全不一致的,就跟張飛打岳飛一樣。
你把你的疑問寫成 sample code, 我們直接 pair 一下,一邊 pair 一邊討論, show me the code, talk is cheap.
現在就約個你可以的時間,把 sample code 整理出來,我等你喔,不要忘了,這是給你的功課。」
講課這麼久以來,大概95%的學生都沒有後續的任何行動,也就是他們只是夭飽吵。
另外那5%的同學,現在都在各間公司各個團隊擔任 team leader 或公司中流砥柱的角色了,因為這5%的人很珍貴,我也願意付出更多資源在他們身上,因為是很值得建立連結的夥伴,是很合 tone 調的夥伴。
如果你也有上述那種習慣,讓自己變成那5%而不是95%的人吧。
如果你跟我一樣會碰到這類的學生,真的好好想想怎麼樣才是真正在幫助他們學習和理解。
註:我課後提供的複習內容、講義、素材絕對足夠讓你複習,讓你發問,因為資訊量通常都是多到爆炸。
不怕你問,怕你不問。
不要隔空對話,很多時候你 sample code 寫完,問題整理完,還沒發問,你就找到答案了,這才是真正到學習跟好老師的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