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心理治療在做什麼

 心理治療在做什麼???

 引用自 愛智者書窩

心理治療的機制是什麼?
前兩天有學生問我,考量到這是個很常見的問題,不妨在這邊做個簡短的回答(寫完後發現有點長)。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見解,每個專業人員的想法不會完全一樣。
心理治療產生效果的方式大概可以分為兩條:
1、意識層面。卡住的問題得到解答、如果不能解答,則可能是對問題本身獲得了更全面的視野,更不同的角度,乃至透過心理治療的過程而問出了更適當的問題。問題不見得消失,但因為知識的獲得而對它有更好的掌握跟理解。
「情緒粒度」就類似這樣的概念。如果能適當地為原本晦澀難明的感受命名,就能協助我們去辨認、並外化這些感受。我自己最常舉的例子就是我兒子,在弟弟出生後半年,他對弟弟開始產生一些敵意,會故意欺負弟弟。當我們教他這樣的感覺叫做「嫉妒」之後,這樣的行為就獲得了控制。當然不會完全消失,但頻率大幅降低。因為隨著對「嫉妒」的辨認,我們就可以更好地去討論該怎麼處理這個感受。
其他幾個很棒的例子包括洪培芸心理師的著作《微笑憂鬱》;周慕姿心理師的《過度努力》、《情緒勒索》;以及黃之盈心理師的《恆溫教養》。你有發現嗎?她們光是在書名上就已經做了成功的心衛推廣。哪怕讀者不知道內容,也會因為書名開始去覺察微笑的背後是否藏著憂鬱的自己?我的努力是否過頭了?或者我的教養態度是否有盡量保持恆定,而非冰火五重天般地冷熱交替。
這都是意識層面的力量,也是文字的力量。
2、潛意識層面。有些涉及人格與情緒的問題無法僅透過知識的獲得來處理,那就涉及了深度的心理治療,而這個層面的治療,往往必須透過「關係」才能解決。我的博班學長方格正心理師前陣子就寫了一篇文章對這件事感到憂心。他覺得目前市面上太多強調技術與程序的心理學書籍可能會讓民眾誤解心理治療的本質,他的意思指的就是諮商關係。
要建立一段高品質的穩定關係容易嗎?很不容易。
這邊稍微岔出來講一下喔!這就是心理諮商要收費(有時甚至很貴)的原因。為什麼?原因至少有兩個:第一,這個過程中心理師很耗能,付出服務的同時當然要收取回報。第二,每段好關係都是互相成就的,如果當事人不願意付費,可能就意味著當事人不打算在關係中付出太多努力。
有些個案是來諮商中找媽媽的,有些個案是來諮商中找大師的,有些個案則是來諮商中找人罵的。如何跟不同類型的個案建立關係,當然考驗著諮商師的專業和人格。而治療就在這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完成(雖然我講潛移默化,但裡面會有不少激烈的衝突喔!並非順順的談心)。
遺憾在關係中被滿足了,哀悼在關係中被重新經驗了,憤怒在關係中被轉化或釋放了。潛意識的內容因為信任浮上了意識,因為移情機制而進入了關係,那些原本卡住我們人生的東西因此被你看見了(同時也清楚地經驗到了),你甚至能在心理師的幫助下將它語言化,進一步擬出更具適應性與更健康的策略(我這邊省略了很多東西,只挑重要的來講)。
因為這個層級的運作是潛意識的,是無法被覺察的,所以往往只能藉由象徵來理解它。我自己的書《故事裡的心理學》、《傳說裡的心理學》談的就是這些東西,只是個案的東西我不想揭露太多,所以才改以傳說故事當媒介。
這就是深度心理治療迷人的地方,也是非常辛苦的地方。榮格心理學說的「負傷療癒者」(the wounded healer)真得非常貼切。我就四個字總結:以心換心。
所以我常講,如果要接受諮商,還是建議在住家就近尋找專業人員,不要跑太遠。為什麼?因為成本高啊!時間、金錢、情緒,這三項的付出都很了不得。這也是為什麼短期或認知型的治療大行其道的原因。
聽完之後,你還想當心理師嗎?或者說,原本想接受諮商的你會因此打退堂鼓嗎?歡迎留˙言讓我知道~
——
對心理諮商還有更多疑問的你,歡迎來我10/22(六)開始連著六週的當代諮商理論講座。沒有證書、沒有時數、什麼都沒有。只是想跟一般民眾介紹諮商理論的全貌,包括阿德勒、行為療法、認知取向療法、人本心理學、存在心理治療、及超個人心理學(完形取向我就不講了,因為這是注重體驗的學派,口頭講沒意思,實際參加工作坊或團體比較深刻,但我還是會做講義給你)。它是「佛洛伊德與榮格」系列講座的延伸,歡迎舊雨新知一起來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