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4日 星期五

善待自己,從現在開始。

 

善待自己,從現在開始。
與其擔心自己的壽限,不如利用每分每刻,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我們很難控制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決定它的深度。
 
 
“見識”的作者是吳軍先生。一開始看這本書,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時間”的論述。
作者在父親去世後,體會到”除死無大難”。這給了他一種面對生活困境的豁達。
金融海嘯,他曾經資產一天少20%。作者照樣吃的下,睡得著。因為他知道,在死亡面前,這都是小事。
而直接面對死亡,也讓他體會到時間有限。不可能做所有想做的事,只能做真正重要的事。
他把自己在死前想做的事情,全部列出來,依重要性排序。然後,就一一去做。他真正想做的事,就是生活的重心。
不少人猜測作者離開谷歌、離開騰訊這些大公司的理由。很多人認為,為何不繼續留在這些待遇很好的大公司呢?
作者提到,這些專案、研發或是管理的工作,他不做,其實也有其它人可以做。他想做一些這個世上只有他能做的事,譬如把一些體悟跟知識,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寫下來。
我認為主要的分別在於,在大公司工作,或許表面光鮮亮麗,但你終究是為這一家公司工作。你會依你的專長,完成執行長指派給你的工作。而這個工作,或許也有其它具備類似能力的人也可以完成。
但作者想留下自己的影響力,讓世界看到他的經歷、想法,也想讓這些想法經由文字傳達下去。世上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的想法。所以這個事情,全世界只有他可以做。
想在世上留下一點自己的軌跡,這是他真正想做的事。
當然在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之前,一個人不見得可以直接瀟灑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特別是這個事情未必會賺錢的時候。
但在有了一些財務基礎後,人一定要想,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麼。
因為,當一個人躺在病床上面對生命終點時,最後悔的,往往不是銀行帳戶的錢不夠多,而是一生沒做自己想做的事。
不想帶著深深的遺憾離開人間,必需現在就想清楚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麼。
面對死亡,面對人生有限的事實,是找到正確人生方向的動力。作者稱之為”向死而生”。
而時間有限的體認,也決定了作者的行事風格。
譬如他每次回中國,總有人拜託要跟他吃飯聊聊。他一概拒絕。這些人眼中,不過就是一兩小時的聚餐嘛,為何那麼不給面子。
不。作者看來,他是被拿走一兩小時的生命。
也就是說,有時你在路上看到乞丐。乞丐往往用卑微的姿態,跟人討錢。
但有另外一種更常遇到的乞丐,他不是跟你討錢,而是跟你討時間,而且理直氣壯,常說:”回答一下我這個問題嘛?”、”幫我看一下嗎?”、”就幫我做一下啊!”。”那麼簡單的事你都不幫,真是小氣。”
其實時間恐怕是比金錢更有價值的資產。時間乞丐的特點就是不尊重別人的時間,也就是不尊重別人的生命。
請特別小心這些要求別人將生命放入自己碗中的時間乞丐。
作者的另外一個體悟,就是人往往過度注重生命最後幾週,卻忘記前面幾十年的過程。
譬如在重症的最後階段,為了多活那一兩個月,幾個禮拜,什麼高昂的藥材與拯救措施全部用上。這時候花費的金錢非常可觀。
可是你為什麼不用這些可觀的錢,讓你之前幾十年的生活過得更好、更有餘裕呢?
作者提到一些,他稱為”撿芝麻”的行為:
1在路上多走十分鐘,為了省一點計程車錢。
2為了免費或特惠,排隊幾十分鐘。
3為了一點點折扣上的分別,花時間比較多個網頁或是跑了多家店面。
作者說,請小心自己是否很習慣的去做這些事。
有兩大問題。第一個是,到底是時間還是金錢重要?
人往往很自動的用時間去換取小額金錢,直覺認為這是值得的交換。好像自己的口袋中,時間是一種無限的籌碼,要多少有多少。拿出時間來換金錢,一定是值得的。
不一定。很多時候,你是省下小錢,然後浪費自己的時間、浪費自己的生命。
有些財務基礎後,你應該用一些金錢換取時間。一個人的人生應該達到,可以體會時間珍貴性的地步。
第二個問題在於,芝麻揀久了,不會揀西瓜。
作者說的揀西瓜,指的是可以達成某些顯著成就或是賺進大筆金錢的專長或事業。
譬如蘋果公司做智慧型手機,做到極致,那就是揀西瓜。它不在意那些蠅頭小利,它要的一個開創性的產品,可以直接帶來大錢的東西。
人生職涯也是一樣,每往上一個位階,你的視野、待遇,都是直接往上一級。不要一直去做重覆性,低難度,又好像可以多帶來一些小收入的事。你一習慣一直揀芝麻,就很難達成開創性的進步去揀西瓜了。
與其在人生最後,為了痛苦的多活那幾週,而花費大量金錢。你為什麼不用點資源,就讓自己現在活得更好,也更有時間去做一些真正重要的事。
為什麼到人生最後,一個人會覺得人生不夠長,自己太早走了,那不正是因為活著的時候,一直虧待自己,一直拿時間換取金錢,覺得自己從來沒有好好的活著過。或是覺得自己從來沒真正成就什麼嗎?
善待自己,從現在開始。
與其擔心自己的壽限,不如利用每分每刻,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我們很難控制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決定它的深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