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1日 星期一

【個人主體性的實踐】

 

【個人主體性的實踐】
心理諮商工作通常會面臨一個兩難,
可能也反映出工作者在面對案主與其困境時,
根本立場/價值上的取捨:
(主體)解放 vs. (社會)適應
「實踐個人主體性」牽涉到當事人所具備的社會-經濟-政治條件基礎。
⬆️友人的文章。
這個觀點在我的諮商工作中反覆辯證。
-
華人世界長大的案主,被淹沒在群體之中。
要在個人和外界中取得平衡,
更多是要做個人主體性的實踐。
(畢竟我們從小到大,都在主動/被迫的學習社會化了。)
因此助人工作者總是大聲疾呼「做自己」,
心理諮商工作繞來繞去也繞不出提升案主自我價值。
但要「實踐個人主體性」談何容易?
典型的「道理我都懂,但是做不到」。
要有「實踐個人主體性」的心性與勇氣,
代表從小到大原生家庭給予的身心支持都不錯,
建立個體穩定的性格情緒,
以及良好的自尊/自我價值。
長大之後還能保持自己的主體性,代表有選擇權。
個體有資源拒絕不想要的,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
去年,有個接觸心理諮詢兩年左右的女學員。
她著迷於西方以個體主義為基礎的心理諮商理論,
對女性主義有著強烈的興趣。
剛接觸女性主義的她,對父權體系充滿敵意,
很容易站在對立的角度來看待女性心理議題。
認為女性就該獨立、做自己,
對「權力」非常敏感介意,
言語裡充滿對男性、傳統婚姻家庭思維的反叛。
我有點擔心她透過線上課程認識的「女性主義心理治療」過於簡略,
可能產生誤解,也不適合片面的運用在案主身上。
尤其她剛接了一個諮詢,
案主是浙江三線城市的家庭主婦,
夫家是中小型家族企業,案主婚後就住進夫家相夫教子。
現在孩子大了、老公不理案主,
案主憤怒又憂鬱,覺得這日子過不下去了,
想想乾脆離婚吧!
我提醒女學員,
女性主義心理治療的主軸絕非對抗,
是在理解社會文化脈絡下性別議題對個體產生的影響,
用多元化的視角、同盟合作的方式,
找出更多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女學員身為諮詢師,非常支持案主離婚的想法。
她認為這才是案主活出自我的女性自決行動,
也是所謂的「實踐個人主體性」。
案主沒有工作經驗、沒有經濟能力,
娘家冷漠又不支持她離婚。
案主雖然對家庭抱怨很多,
但離婚真的說出口,她也怕了,
似乎也沒有真的想離開老公跟孩子...
(下略一萬字)
整件事鬧得天翻地覆。
-
前兩天,這位女學員來找我,
謝謝我當時的提醒。
她意識到,「做自己」其實是件很奢侈的事。
每個人擁有的資源跟支持系統差異很大,
她自己能夠離婚,
也有賴於娘家的支持和良好的經濟能力。
她的案主沒有。
說「不」是一種權力,
建立主體性幾乎都是從練習拒絕開始。
只是要有多好的資源,才能提供這樣的支持?
又要有多好的條件,才能養成有選擇權的個體?
諮詢師在鼓勵案主「實踐個人主體性」時,
要非常謹慎的評估當事人的社會-經濟-政治條件基礎。
幫助當事人實踐「他與他所在系統」的平衡,
而非理所當然的以諮詢師自己的脈絡來看待。
P.S. 圖為現做千層派,美妏個人主體性的實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