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6日 星期二

【個我治療理論:與他人的苦】

 

【個我治療理論:與他人的苦】
所有困擾都來自人際關係。
在建構個我治療理論過程中,一遍遍檢視自己對「苦」的理解。知識性的、感受性的,最後發現個人生命經驗才是諮商的核心。
治療師能走多遠,才能帶個案走多遠。
我將「苦」分為「與自我」、「與他人」兩個視角。
前一篇文談了「與自我」。但實話說,沒有任何個案只因為「與自我」之苦就進入治療,一定一定是包含了「與他人」的關係。
-
從我非常個人的經驗來說,與他人之苦來源於「求而不得」。
佛教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曾聽長輩說,求不得苦,最苦。我感覺所有與外在有關的苦,都能用「求不得苦」來概括。
在我看來,「求而不得」有兩種形式:渴望而不可得、預期落空。
渴望而不可得,經常都在發生吧,例如彭老師天天都在對樂透頭獎渴望而不可得。
想要他愛你,想要被肯定,想要老闆滿意,想要客戶買帳,想要小孩乖一點...想買買不起,想愛愛不到,想去去不了,總歸都是想要要不到。
就算得到了一個,很快又想要下一個。這是個不滿足的時代,人們不被允許停下來。有所求,就有所不得,就有所苦。
預期落空,則是跟想像中不一樣。
我們心中對人、對關係、對世界存在某些想像,公平善良、彼此喜愛、真誠坦白...這些想像多半天真美好。當現實與想像出現落差,心中的一致性斷裂,苦痛湧出。
家庭美滿的女學員忽然發現丈夫是同性戀,多年來一直都有穩定交往的男友,甚至從大學畢業到婚前都一直跟男友同居;個案的合夥人消失了,公司的5,000萬RMB現金也消失了;交往對象說是單身結果已婚有兩個小孩,對外還營造出愛家愛小孩形象;連鎖餐廳老闆預期的春節檔期不但沒來,疫情來了。
說得跟真的不一樣,說得跟做得不一樣。
-
關係斷裂,最難受的求不得苦,同時包含「渴望而不可得」和「預期落空」。
你希望家人、愛人回到身邊,你期待他像以前一樣、像你想要的那樣。你本來以為你們會如何如何,結果沒有如你所願。
我在微博上常看到博主們業配「情感挽回」服務,一則則案例說著女孩在情感顧問的幫助下成功挽回男友、挽回婚姻。
這些標題是「男友求著她復合」的廣告,誘惑在關係中失落的人們付出高昂的諮詢費。成效如何我沒體驗過不好評論,但某南方著名的情感諮詢中心,是去年全中國大陸最賺錢的心理機構,主打的便是情感挽回服務。
想擁有的念頭引發慾望,逼人感受匱乏,時刻注視著與預期不同的落差感,被渴望折磨。
小心,別被擅於勾起慾望的人控制。
人心不可直視。停留在這個執念中,你的主體性慢慢就變得不再重要了。
-
求不得苦的核心是「控制」。
這些苦都來自我們好想要控制外在,好想要他人如我所願啊!
那天我在高鐵上見到一個小孩,他憤怒地大哭,因為太陽沒有如他希望的降下。我當時想,這場景真是荒謬又不荒謬,我們以為小孩想控制太陽是荒謬,但我們這些大人還不是整天想控制外在、想要別人如自己所願。
人心難道有比太陽更可預測嗎?
寫到這裡忽然覺得「不期不待、沒有傷害」真有道理,防禦性悲觀是門好技術。
-
深陷感情糾葛的個案問我,身為心理師,應該可以把關係都處理得很好吧?
我苦笑。
「在你看來,什麼是把關係都處理的很好?」
「呃...就,不會遇到不好的人,可以把關係都經營的很好呀~」
個案講完自己都笑出來了。
「你騎車技術好嗎?遵守交通規則嗎?」我問她。
「蛤?當然是啊。」
「那你在路上會遇到三寶嗎?」
「......會。」
學習心理治療這些年,對人、對關係的執念已經放開許多。
雖然還是任性幼稚沒什麼太大變化,但遇到不可得、預期落空的人與事,會忽然想到還有好多好多工作要處理、好多好多重要的人要互動,好累好累,苦苦折磨彼此好辛苦啊,還是算了吧。
「啊,是這樣啊。好吧,就這樣吧。」實話是根本也沒什麼可做的,執念不散只是苦苦掙扎,徒增煩擾。(主要是懶?)
糟糕的事情總會發生,但我知道我可以應對。希望30年後我看到這篇文章時,已經超脫了求不得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