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3日 星期一

做心理諮商,不代表你病得有多嚴重, 也不代表你無法解決問題、軟弱有缺陷。

 

「要不要考慮心理諮商?我覺得跟心理師談談,對你現在的混亂會有幫助。」
「我有這麼嚴重嗎?」
前幾天友人談起最近的煩心事,
有家庭、有情感,還有對職業生涯定位的茫然,
人至中年,所有未解的議題都會一起湧現。
我推薦他可以試試心理諮商。
我知道他需要全方面的梳理自己。
搞清楚自己真實的需求與渴望,
甚至更深層的,釐清存在意義與價值。
他的回應讓我意識到:
「啊!人們覺得去心理諮商是很嚴重的事呀!」
-
病得很重才需要諮商嗎?
我想起一個故事:春秋戰國時期的扁鵲三兄弟。
一次,魏文王求教扁鵲:
「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誰是醫術最好的呢?」
扁鵲答:「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個。」
魏王不解。
扁鵲解釋說:
「大哥治病,是在病情發作之前,
那時候病人自己還不覺得有病,
但大哥就下藥剷除了病根,使他的醫術難以被人認可,
所以沒有名氣,只是在我們家中被推崇備至。」
「我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時,
症狀尚不十分明顯,病人也沒有覺得痛苦,二哥就能藥到病除,
使鄉里人都認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靈。」
「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嚴重之時,
病人痛苦萬分,病人家屬心急如焚。
此時,他們看到我在經脈上穿刺,用針放血,
或在患處敷以毒藥以毒攻毒,或動大手術直指病灶,
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緩解或很快治癒,所以我名聞天下。」
魏王大悟。
-
在我看來,心理諮商是「有病治病、沒病強身」。
在沒什麼明顯身心病痛時去諮商,就如同扁鵲大哥治病。
深入認識自我,學習更好地適應生命中不同變化與挑戰,
在沒什麼病痛時強身健體,為未知的風險建立良好的耐受力,
預防勝於治療,自然有更好的免疫力。
覺察到有些不適、情緒起伏時去諮商,如扁鵲二哥治病。
在病初起之時治療,不需傷筋動骨即可恢復如常。
當我們出現憂鬱焦慮情緒,或是關係出了問題,
此時的情勢和你的不舒服還沒陷入膠著,
即時處理,能避免陷入長期的惡性循環中。
當人情緒和困擾已經上升到生理不適時再去諮商,
那就是病情嚴重,該去找扁鵲了。
此時進行治療,如果生理上太不舒服(失眠...等),
可能還要結合精神科醫師診斷,搭配藥物協助。
這時候無論是諮商或藥物治療,難受是必然的,
過程中也容易讓人有穿刺放血的起落感。
但願意開始都是好的,耐心總會等到好轉。
-
做心理諮商,不代表你病得有多嚴重,
也不代表你無法解決問題、軟弱有缺陷。
我作為一名心理師,我一直定期被諮商。
平常我大概一週見我的心理師一次,
談談我的日常問題、我的自我、我的關係。
人在生活中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都是很正常的,
心理師也會遭遇難解的困境呀!(而且還不少...)
我很感謝有「諮商」這個情境,
讓我安全走出舒適區,完整的體驗探索與接納。
我選擇諮商做為其中一種自我照顧與茁壯方式,
我想我的自我成長也出自於此。
-
所以,什麼時候該去做心理諮商?
「任何時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