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7日 星期五

我如果從事一份別人給我選擇的職業, 我就不是我了,所以我會產生職業倦怠, 用這種感覺來保持跟這份職業的距離。

 

【終於找到職業倦怠的原因了!】文 / 曾奇峰
在孩子的學習或職業選擇上,
有些父母想為孩子做主,
幫助孩子決定他以後學什麼或從事什麼工作。
我遇到過一些極端的例子,
比如有好幾個人告訴我,
他們的志願是爸爸媽媽填的,
在拿到通知書之前,他們都不知道填報的是什麼專業。
這是高度的情感隔離,
因為父母根本就不願意了解,
孩子學什麼專業會快樂,
以後從事什麼工作會快樂。
他們隔離了孩子的情感體驗,
而只是想「我覺得孩子以後學什麼比較好」。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容易產生職業倦怠感。
職業不是他們選擇的,
他們用對自己職業的仇恨來保持自己人格的完整性。
也就是說,我如果從事一份別人給我選擇的職業,
我就不是我了,所以我會產生職業倦怠,
用這種感覺來保持跟這份職業的距離。
從關係的角度來說,
孩子是用這種方式保持與父母的距離,
因為不跟他們保持距離的話,孩子就會被吞噬,
孩子就不是孩子了。
如果一個人十八、九歲的時候,
還需要依賴父母為自己的專業做出選擇,
表示他選擇的能力被削弱了。
十八、九歲的時候,我們是可以戀愛的;
二十幾歲的時候,法律規定就可以結婚。
我們既然都可以選擇戀愛的對象,
為什麼不可以選擇終身從事的職業?
不能自己做選擇,就說明我們的人格在被削弱。
-
▋美妏讀書:《適度防衛》剛剛好
曾奇峰老師,著名的心理治療師,
總是能用簡潔言語表達複雜的意涵,
對人、對心理學、對關係,都有更深刻的認識。
我一直有關注曾老師,在課程研討會也有過互動,
對他高產又高水準的作品感到驚訝。
新書《適度防衛》,談心理防衛。
心理防衛是一種人性,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
也是所有人際問題的根源。
在一個人的防衛背後,往往就是他最真實、也最脆弱的部份。
當內在的不舒適感越增強,防衛機制將會變得越活躍。
這是精神分析心理治療中很重要的概念,
曾奇峰老師作為精神分析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最讓我佩服的,是他永遠用人人都能理解的語言,
解讀複雜的心理動力運作。
在一個又一個你我身邊都會發生的案例故事中,
清晰解讀我們印象中晦澀難懂的心理機制。
透過這本書,曾老師帶大家深度剖析人人都有的「防衛」,
探查自己、伴侶、孩子和他人的內心感受,
看到焦慮、委屈、憤怒、緊張、挫敗、壓抑背後的需求和動力。
理解他人和自我的需求,
探索分辨其中的真實與假象,解開防衛枷鎖,
讓親子關係、親密關係與人際關係更美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