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1日 星期三

【做自己?你需要挑對時機!】

 

【做自己?你需要挑對時機!】
💡親友聚會,總是薪水職位比來比去,難受到很想一步逃離!
💡工作提不起勁,很想辭職休息,卻怕被視為偷懶、扶不起的阿斗。
💡想自告奮勇接下主管交辦任務,有升遷機會卻怕被認為愛現、拍馬屁,該做嗎?
.
你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嗎?
.
明明有想法、有渴望,但當現實、壓力擺在眼前時,卻輕易就放棄了「自己」,只為了迎合「大家」的期待…
.
-
.
▋了解人生藍圖概念,不拖延有夢就追
.
70歲的老婆婆,拖著兩個行李箱,在機場櫃臺辦理登機,她笑瞇瞇地說自己要去留學;80歲的老先生雙手拿著鼓棒,在練團室擊鼓,他說要參加搖滾樂團的演出。
.
他們都說,終於退休了,現在才有空完成夢想。
.
看似好像激勵人心,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7、80歲的老化身體,能做的真的有限,如果可以為什麼不趁年輕時就去逐夢呢?為什麼一定要等退休後才做呢?
.
這是多年前的信用卡廣告,傳遞人們「要做,就現在做」的觀念,如果沒錢是原因,那麼就跟他們借錢。
.
但從心理層面來看,年輕時不敢實踐夢想,可能是角色責任未了,因此不敢放膽決定。
.
-
.
▋社會心理學家怎麼看待我們的生涯發展?
.
要脫離生涯神話,規劃自己的人生,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除非有別的版本可參考。
.
1950年,艾瑞克森首度提出「心理社會發展理論」(Psychosocial Development),結合個人的生理發展、身心欲望、社會文化,從內到外整合成一個系統,說明個人如何逐漸長成「自我」。
.
人生是連續不間斷的構成歷程,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在成長過程中,也會因為不同的選擇,發展出不同的成人樣貌。
.
理論認為,人要經歷八個階段的心理社會任務,分別為嬰兒期、幼年期、童年早期、童年中期、青春期、成人早期、成人中期以及成人晚期。
.
艾瑞克森認為,個體出生後便開始與環境接觸互動,一方面有自我成長的需求,希望從環境中獲得滿足,另一方面又受到社會的要求與限制,使個體在社會適應過程產生心理困境,稱為「心理社會危機」。
.
然而危機也是轉機,所謂的成長便是克服困難的過程,並達成不同的發展任務,例如學習信任、自主紀律、自我認同、創造成就和關係經營等。
.
當時此理論廣泛應用於兒童教育,因為20歲前的發展就占了五個階段,可見入社會前要學的東西非常多,其中的重點在於,如何促發兒童對生活的學習興趣、產生成功經驗以及解決問題的積極度。
.
在現代,此理論也被應用在成人教育、再造老年生活,畢竟傳統的生涯神話所提供的僅有角色類別與熟練度,難以應付日新月異的複雜社會情境。發展理論強調「自我概念」是人格的核心,能整合經驗並主動創造、突破限制。
.
打個比方,生涯神就話像是說一做一的人生藍圖,而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成長概念則能舉一反三,自主地從內在出發,找到未來的方向。
.
-
.
▋美妏讀書:當一回人生劇本的編劇導演吧!
.
我在之前開設的熱門課程《走出低自尊人生劇本》工作坊中,經常跟大家分享:
.
我們在自己的人生劇本中常常連主角都不是,而是受人操縱和影響的配角。
.
在意他人的眼光、無法逃脫的比較心態...讓人們總是活在別人的期待中,交出人生的主導權,越活越覺得不是自己想要的樣子。
.
做自己,是心理學講爛的提醒,就像醫生總叫我們要提升免疫力。
.
但正如同免疫力對身體有多重要(對抗疫也很重要),能夠做自己、擁有穩固的自我價值,才有可能與外界的聲音好好相處。
.
林仁廷心理師的新書《挑對時機做自己,冷眼不冷心的處世智慧》,用心理學理論和精彩的案例,跟讀者分享如何突破人際困境,在以關係為主體的華人社會中,讓自己開心,也讓別人開心。
.
做自己,是件很危險的事,意味著你很有可能沒有觀眾。
但那些坐在台下的,才是你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人。
.
願你拿回人生的主導權。
.
以上內容部分摘自《挑對時機做自己,冷眼不冷心的處世智慧》。
.
-
〔免費贈書活動〕
.
▋抽獎步驟:
1.按讚追蹤粉專「盧美妏 心理&職業生涯諮詢師」
2.按讚並公開分享這篇貼文
3.於本文留言「我會挑對時機做自己」,並tag兩位FB好友(例:我會挑對時機做自己 @王小美 @李阿明)
.
抽獎時間:8/15(日)
.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