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30日 星期一

【年輕心理師的職場生存是誰的責任?】

 

【年輕心理師的職場生存是誰的責任?】
幾年前,我和幾位青年心理師開了系列講座,分享「還沒換照」(執業六年內)的心理師如何規劃自己的生涯進路。
老實說,我覺得這類的講題應該開在學校,或是給正在就讀諮商所的研究生來聽。
在學期間有幸遇到許多非常棒的老師,無論在校內或校外,學到很多諮商技術、理論,以及為人處事的道理。
進入職場後卻發現,年輕心理師的執業之路窒礙難行。
-
曾經我們以為讀諮商所、當心理師,可以專注於實務工作,用專業陪伴個案走過苦難。
後來才發現,專任心理師職缺多半是壓死人不償命的行政職,行動心理師似乎比較符合大家當年進入這個行業的期待。
在校時,某些老師曾告訴我們:「你只要自己好好做,不要去搞什麼人際關係、社交活動,兩三年後一週就會有十個個案,就可以開業了!」
諸如此類的善意忠告,在我進入職場後覺得簡直天方夜譚。甚至某些老師引以為傲的優秀愛徒心理師,都沒什麼工作機會。
我開始覺得其中是不是有什麼誤會。
-
自從實習階段進入社區諮商中心,我開始明白,學校與外面的世界存在劇烈的落差。
能不能在外面的世界活下來,完全是另一回事。
這又回到一個比較根本的問題,學校教學的目的到底是培養專業能力,還是連學生未來的職場生存也要顧及呢?
學校教授的專長,是專業教學和學術研究。
多數教授也不太會有在市場上生存的問題,我個人認為,學生的就業狀況似乎不該是教授的責任。
因此,準心理師在就讀諮商所時,就該有意識的為自己未來執業後的生存做準備。
在跟著學校老師學習知識與技術之餘,也要主動 #向內和向外探索
別等到考完心理師進入市場才大失所望,轉頭抱怨學校沒教或行業困境。
-
#向內探索 是要找到自己有發展潛力的特色與專長。
並不是說一定要擅長寫作或演講,而是「有發展潛力」。簡單來說就是你不討厭,又相對有成長空間的能力。
例如你平常喜歡寫 FB 紀錄生活,也許可以考慮精進寫作能力;例如你以前當老師,演說表達能力絕對比多數人有基礎。
再來就是努力學習、努力練習、努力找人給回饋、努力改進。
努力不一定有用,但不努力是一定沒機會的。
-
#向外探索 可以是去外面上課,但又不只是去上課。實習、當志工、參加社團和不同領域的活動都是。
在與外界的交流互動,你不但更容易發現自己相對好的優勢,也會找到自己比較想成為的樣子。
例如你發現自己比別人更容易描述案例故事,顯然你說故事的能力很有發展空間。
或是看到某位行業前輩的發展方向、生活方式是自己嚮往的,那就可以觀察請教,及早開始準備,有目標的嘗試往這個路徑發展。
-
永遠不嫌早。
我遇到很多研究生或考生,遲遲不敢開始想執業、想發展、想生存。覺得自己還不足,想著多學一點以後再看看。
一拖幾年就過去了。
想到什麼就試試看吧!你比你想像的擁有更多試錯空間,越早開始,成本越低。
做自己喜歡的事,獲得合理的報酬,找到自己在行業中的定位。
我們可能暫時無法成為大師。
但成為被合理對待、擁有選擇權和自由的助人工作者,我個人認為還是做得到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