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7日 星期二

【當家庭成員在治療中激烈衝突…】

 

【當家庭成員在治療中激烈衝突…】文/李松蔚
最近老被問到這個問題:
「如果來訪家庭成員之間衝突激烈,在咨詢室里惡語相向(沒有肢體暴力),怎麼介入?咨詢師怎樣才能不被傷及無辜?」
這時候,我首先會想到Fritz Simon的案例。
他坐在咨詢室里,看著一對夫妻令人窒息地爭吵了20分鐘,找了一個機會弱弱地插話說:「那個……謝謝你們花了20分鐘,向我展示你們的日常生活。時間有限,現在我可以開始做咨詢了嗎?」
然後?然後就開始囉。直接做你的工作就可以,該問啥問啥,該聊啥聊啥,毫無困難。
很多人似乎都不敢相信如此輕易的處理,甚至包括很多家庭咨詢的初學者。
他們總覺得,如果一個人在生活中是情緒失控的,那麼他在咨詢中也應該是情緒失控的。他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暴烈情緒會無差別釋放給身邊的每一個個體。
這是一個誤解。
至少在我的工作中,沒有遇到過家庭成員直接把情緒衝著我來的,這不需要什麼秘訣,老老實實做自己的工作就可以了。
事實上,高強度的情緒輸出是很耗能的,人們只會把它用在利益交關的地方——也就是至親的人之間。
至於外人,你只是做份內的服務,又不侵犯到他們的利益,你以為他們非親非故就會把情緒分享給你,你想太多了(此處應有配圖)。
只有一種情況,家庭成員才會把矛頭指向咨詢師。就是他們感覺咨詢師「站邊」了,某個家庭成員認為咨詢師已經跟另一方結成一伙(至少是走得更近一些),這時候他就可能啓動攻守同盟。
要避免這種情況,咨詢師就要覺察到自己的偏向,回到中立。包括出於善意地想要「改變」某個來訪者,幫他解決問題,這種期待最好都不要有,因為它背後仍然是某種程度的「站邊」(你默認了問題主要出在他身上)。
中立是心理咨詢的基本倫理,但在這裡,也同樣是保護自己,避免被家庭捲入的技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