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7日 星期六

【停止責備自己:我一點也不糟糕】

 

【停止責備自己:我一點也不糟糕】#新書上市
.
我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一些人這樣評價自己:
.
「我覺得自己不夠好,我該怎麼辦?」
「我覺得自己很糟糕,我的主管一定也這麼覺得。」
「我覺得自己肯定要搞砸了,那些對我寄予希望的人,其實根本不知道我是個什麼貨色!」
「我覺得自己根本做不到,我不知道自己是發了什麼瘋要學這個。」
.
但實際情況並不像他們描述的那樣不堪。他們身邊的人覺得他們很不錯,他們在學習和工作中通常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即便有點瑕疵,也是「瑕不掩瑜」。可是他們依然不斷地批評和責備自己,語氣中充滿了懊惱和煩躁。
.
他們身上完全沒有那種「我知道自己其實還不錯」的故作姿態。他們身上清清楚楚地寫著:「我不喜歡自己」、「我討厭自己」,這種感受強烈而真實。
.
他們常常處在被自己擊潰的邊緣。他們的日常表現很容易讓人誤以為他們對自己有高標準、嚴要求。而在內心深處,他們可能並不認同自己是心中有理想的逐夢者,反而覺得自己只是背後有追兵的逃亡者。做「更好的自己」是競技選手進步的動力,卻是他們脖頸上的鎖套,他們之所以掙紮,只是為了能稍作喘息。雖然這樣說有些極端,但事實大抵如此。
.
他們之所以在生活的長河中搏浪向前,是因為腳踝被拴上了巨錨。在水面之上,人們以為他們在努力爭勝(或許他們自己也這樣認為),而在水面之下,他們只為了不沉入水底,哪怕稍作停歇,也會感到焦慮不已。他們就在我們身邊,真實地存在著,由於他們的努力多少帶些自我強迫性質,因此我將他們稱為「強迫型奮鬥者」。
.
與「強迫型奮鬥者」不同,有些奮鬥者是快樂的、享受的,不管他們是要準備一次公開演講、投入一個新的案子,還是計畫在公司獲得晉升機會,人們在聽到他們眉飛色舞地描述自己的計畫時,很容易激發出心裡的羡慕之情,這些人與我要說的「強迫型奮鬥者」看起來沒有太大差別,都把大部分精力和注意力投入在自我發展、自我成長、自我完善、自我實現上。
.
他們與「強迫型奮鬥者」的區別是,雖然也焦慮,但是這些焦慮不僅不會淹沒他們,還能激勵他們更積極地努力準備、反復練習、模擬可能遇到的困難。同時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們不羞于向外界尋求幫助和支援。他們可以坦然地在各種關係裡分享自己的目標、任務和期望,請教過來人,遇到障礙時也能相對自在地「放過」自己,暫時停下來休息或充電,等聚集足夠的能量後再重新開始。
.
即使最後的結果與預期有出入,他們在感到失望、沮喪的時候,也總能看見自己身上的閃光點,認同努力過程中收穫的寶貴經驗,相信自己下一次能夠做得更好。
.
總而言之,他們都認為自己足夠好,值得更好。
.
而「強迫型奮鬥者」,他們認為自己並不好,然後在追求更好的路上疲於奔命。
.
「強迫型奮鬥者」的壓力感和緊張程度十分強烈,必須消耗大量能量去應對這種高水準焦慮帶來的影響。例如,他們經常體驗到「萬事開頭難」,一旦到了計畫開啟任務的時間,就無法集中注意力,好不容易專注了,又不敢停下,怕下一次再也找不到一開始的感覺,於是「萬事結尾難」,當然還有「萬事過程難」。
.
總結起來,準備難,開始難,過程難,結束也難(因為要面對來自外界的評價)。如果你告訴他們:「這件事就是很難,很不容易呀」,他們會說:「其實還好,也沒有那麼難,如果我能更努力/有經驗/再多花一些時間……就……了。」言下之意,這件事不算難,主要還是自己不夠好。
.
《阿甘正傳》曾感動和鼓舞過很多人:阿甘是一個智商偏低的人,你看,即使是一個智商不及普通人的人,只要足夠執著,都可以贏過命運。但我們換一個視角來看,阿甘的內在價值感卻是在平均水準之上的。
.
他說:「媽媽總有辦法把事情說清楚,讓我也能聽懂。」
.
他知道自己和常人有一些差別,但媽媽能讓他聽懂,媽媽向阿甘傳遞的,除了話語本身的意思,一定還有愛。所以,阿甘的內在是充盈的、穩定的,他從不向外界求證自己的好壞,而是堅定地執著於自己的感受。
.
因為媽媽在阿甘很小的時候就告訴他:「記住我說的話,福雷斯特,你跟別人沒有兩樣,聽清楚了沒有,福裡斯特,你跟別人一樣,沒有什麼不同。」
.
阿甘的一生在奔跑中向前,跑贏了橄欖球對手,跑贏了戰場的子彈和飛機轟炸,跑贏了命運的安排和悲傷。他說:「我就是喜歡跑步,媽媽告訴我:‘要往前走,得先忘掉過去’,我想那就是跑步的用意。」阿甘越跑越快,越跑越堅定,他帶著媽媽的愛跑向世界。
.
阿甘並不傻,反而那些不確定自己內在,卻又想向世界求證的人,才是讓人心疼的傻瓜。
.
當你覺得自己不夠好時,應該努力讓自己更好,還是應該努力接受自己的不夠好,這並不是一個二選一的命題。實際情況是,只有在充分接納自我,尊重自我,愛護自我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有足夠的心理能量和資源去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
.
以上內容摘自《我一點也不糟糕: 建立價值感,我值得更好,我也很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