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7日 星期日

【和解不是原諒和接受,而是做出選擇。 】

 

【和解不是原諒和接受,而是做出選擇。 】#好書推薦
.
01
.
原生家庭之傷有解嗎? 李松蔚說,“和解是一種壓力。問題不是問題,我們對問題的不接納、對抗,或者執著於解決問題,才構成了真正的問題。”
.
和解不是原諒和接受,而是做出選擇。 「你不用把自己的翅膀折斷了,去成就一個家庭的完滿。」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接納這些原生家庭中已經發生的痛苦,它們是我們人生的一部分,但不是必須去解決的“問題” 。 我們有能力(翅膀)從原生家庭中分化,並把精力更放在自我的發展上。
.
具體做法:(1)允許自己憤怒。 (2)改變自己的敘事方式。 如,把「我爸從來不讓我過自己的生活」變成「我一直在努力擺脫我爸的控制」。 (3) 做出意義解釋。 我們無法決定過去發生了什麼,但我們能夠決定賦予過去什麼樣的意義。 (4)練習非辯護性回應。 如,父母責怪道,“我們去你那邊看你,你居然建議我們去住賓館,我簡直不能相信。”,子女說,“我不是這個意思……但我真的沒有辦法,我也不想 這樣的……要不等你們來了,我帶你們去其他地方好好玩一趟。”,這就是辯護性回應。 我們需要練習的是非辯護性回應,“嗯,確實讓你們傷心了。”
.
-
.
02
.
佩里(Philippa Perry)在《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一書中寫道:
.
不久前,一位懷孕的準媽媽問我,如果給新手父母一個建議,會是什麼?
.
我告訴她:無論孩子的年紀多大,他都會以行動提醒你,你在他那個年紀時所經歷的情緒。
.
-
.
03
.
什麼是親職化的親子關係? 親職化是指父母和孩子的角色發生顛倒,父母放棄了身為父母原本應該做的事情,並將這種責任轉移到了孩子身上。
.
親職化可分為兩種:(1)情感型。 父母會強迫孩子滿足自己或其他兄弟姊妹的情感需求,孩子成了父母的密友。 (2)工具型。 例如完成照顧弟弟妹妹、煮飯等父母需要做的事情。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小大人」。
.
親職化關係對孩子成年後的影響:(1)情緒敏感。 (2)容易憤怒。 過往的一些難受經驗──向父母尋求慰藉卻不可得,情感訴求得不到回應──就會再次襲上心頭,失望、羞恥、自我批判的感覺會讓他們痛苦加倍。 (3)很難建立依戀連結。
.
-
.
04
.
你「準備好」成為媽媽了嗎? 對照一下以下條件:(1) 壓力程度較低。 (2)擁有一定的時間和精力成本。 (3)在生活中搭建「鷹架」的能力。 如果父母能夠用溝通和開放性的語言,為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犯錯環境,引導孩子完成他們原先無法獨立完成的任務,就是成功搭建了「鷹架」。 搭建「鷹架」的能力,常被心理學家看作一項評價優秀父母的指標。 (4)擁有良好的感情生活。
.
如果說人們對父愛有什麼期待的話,用精神分析師李孟潮的說法,叫作「勝利的背影」──父親被期待成為家中最成功的那個人。 他沉默,遙遠地愛著孩子,只給家庭留下忙碌的背,成為一個並不真實存在的符號。
.
“足夠好的父親”,這是心理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的觀點。 首先,他需要足夠在場。 他要與妻子有良好的伴侶關係,存在於真實的日常互動中,為孩子提供(除母親之外的)第二個支持系統;其次,他需要存活下來。 孩子常將家中男性理想化。 身為父親,他需要撐過孩子對自己「理想化」的破滅,撐過孩子對他的失望、憎恨。 不競爭,不報復。 同時,他能擴張對真實自己的接納程度,依然對孩子付出“存在”,付出愛。
.
-
.
05
.
相較於自尊的高低,自尊的穩定性對心理狀態有更重要的影響。 一個自尊水平總是穩定在6分的人,很可能比一個在2分和10分之間反覆橫跳的人更幸福和從容。
.
不要再把「證明自己」當成做一件事的意義,而是多問自己:做這件事能帶給別人甚麼好處?
.
-
.
06
.
拉黑、擺爛、生悶氣,很可能是在隱形攻擊。
.
走出隱形攻擊的方法:(1)感覺到生氣的時候,不必急著否認。 (2)覺察憤怒的源頭。 (3)容許建設性的衝突。
.
在《怒氣與攻擊》一書中,維蕾娜·卡斯特(Verena Kast)發現,生氣通常由以下五種特定的情感所引起:(1)受到傷害,想要報復;(2)想獲得 掌控感,但無能為力;(3)心灰意冷,想推開別人;(4)不被尊重,想獲得認可和關注;(5)表達複雜情感,減少自己的不舒適。
.
容許建設性的衝突:(1)少一些批判和互相指責,把表達的重點放在描述自己的感受上,比如把「你很傷我的心」換成「我現在覺得有點傷心」。 (2)避免用一概而論的說法,例如「總是」「從來不」。 (3)不再假設對方應該知道你的想法和感受,而是直接表達。 (4) 一起討論解決方案及其對各自的影響。 秉持著雙贏或「至少沒人輸」的準則,選擇對雙方最有利的方案。 然後一起執行並評估結果:這個方法對改善我們的溝通有效嗎? 萬一還有下次,怎麼做可以得到更好的結果?
.
以上內容摘自《簡單心理:向內看見》。
.
-
.
▋美妏讀書:「愛自己」教科書
.
心理師或各式各樣的助人工作者,
總是不停呼籲大家要「愛自己」。
.
到底該怎麼「愛自己」?
.
專業心理平台《簡單心理》集結了許多資深心理師,
共同推出了這本「愛自己」操作手冊。
.
從深度認識自己,到影響我們最大的原生家庭,
談情緒,也談關係,人際關係、親密關係,
還有那些我們常見的困擾,低自尊、高敏感...
.
這本書的敘述平易近人,
甚至把一些比較生硬的心理學知識也科普化了,
無論是專業工作者或是心理學愛好者,
都能嘗試更科學的愛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