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體貼者的詛咒:或許,你該勇於讓人失望】#新書上市
.
▋體貼者的日常樣貌
.
我們且來看看一位體貼的人可能如何過這一天,讓你評估自己是否能夠認同。
.
這名體貼的人早晨醒來,理想上會希望能泡個茶,聽個廣播,潔身沐浴著好裝,吃完早餐,然後出門上班或辦事。在幻想的國度中,他們還夢想能悠然品賞這些事:也許用美麗的茶壺砌上心愛的茶葉,享受香氛泡泡浴,仔細挑選讓自己開心自信的衣裝,找一雙能完美搭配衣服同時又很舒適的鞋子……。但是,一個小人兒(或者並不小)正在大叫:「我那件藍色套頭衣呢?」另一個小孩想知道冰箱裡怎麼沒有牛奶、某個阿姨剛剛來電要求他/她找時間去探望外婆:「她就自己一個人,好可憐哪!」某個朋友傳簡訊說必須談談,因為她男友已經二十四小時沒回她電話了。
.
醒來沒幾分鐘,不僅幻想中的情境顯得如此可笑,這位體貼的人甚且已壓下自己最起碼的需求,以便好好照料他人。隨便一個早晨,他們多半空腹出門、鞋子擠痛了腳、頭上沾著乾掉的洗髮精。這位體貼的人飢餓心煩、有點邋遢,卻自我安慰說自己已照顧到每個人、讓他們開心──某人可能有的壞心情由你撫平了,家裡不再出現叫囂或臭臉了。在更深入(也許不自覺)的情感層面,體貼的人感到心安,覺得仍會被愛,因為他們已經把所有人都照顧妥當;也可能,他們覺得自己不會陷入麻煩,因為他們沒令任何人失望。
.
該是慢慢改變的時候了
.
當然,我們不會都是同一種體貼的人。各色體貼、善解人意的人在不同情境下有各種演繹,而雷同處在於:我們常被他人的期望壓得喘不過氣,卻完全不知道有其他的表現方式。實際上,光是想到要做那些事,譬如回絕某個要求,往往就令體貼者悚然。我們製造出期待,而後在某個時間點感到窒息,導致製造這些期待的種種技能往往傷及我們自身,因此我們必須加以改變。
.
茵迪拉(你會在第五章再度遇見她)敘說她的家人如何視她為「不打烊」的資源,他們認為她應該放下手邊的一切,趕去出租房產那裡讓水電工進去修繕;幫忙掛號牙醫;家鄉親友來訪時要負責鋪床、準備早餐並秀出光耀門楣的事蹟。身為唯一一個未出嫁的女兒,茵迪拉駭然預見自己得看護至少一位老病雙親,又對自己有這些念頭感到「不孝、不知感恩」,而沒有多餘的時間和力氣去遇見能救她脫離這番命運的男子更令她深感絕望。
.
你將在此書看到其他個案的故事,它們都在在顯示沒有一蹴可幾的簡單答案。我們的思考、情感和行為模式一直伴隨著我們,成效也多半不錯──直到不再如此的一刻,或可說是從朋友變成我們敵人的一刻。
.
改變的方法是,採取微小可行的步驟,一次只改變那麼一點點,並且深知這是我們為自己嘗試的、勇敢而令人畏懼之舉。茵迪拉採行的實驗所奉行的意念是,她不再是二十四小時營業的便利超商,而是會在一定時間打烊的商店,譬如營業時間是上午八點至晚上十一點。儘管這樣的營業時間似乎仍很長,但若瞬間改成朝九晚五,對茵迪拉和她的親友來說都會太過劇烈。
.
就像家庭治療師暨作家海瑞亞.勒納(Harriet Lerner)說的,當你想一下子改變太多,周遭親友將透過舉止對你吶喊「變回來!」,而這將會造成自我挫敗。
.
以上內容摘自《或許,你該勇於讓人失望:學習課題分離,卸下歉疚感,做個體貼但有原則的人》。
.
-
.
▋美妏讀書:打破體貼者的詛咒
.
你是體貼的人嗎?
.
體貼,一向被視為美德。
但過度體貼的背後,常伴隨著討好、忍耐和失去界線,
這本書著眼於體貼者該如何建立界線,
試著打破體貼者的詛咒,不再在關係中受委屈。
.
體貼是一種美德,但不能變成犧牲自己的討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