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9日 星期一

【防衛,需要被溫柔以對:適度防衛】

 

【防衛,需要被溫柔以對:適度防衛】#新書上市
.
前來諮商室談話的人,大致上可以分為二種類型:
.
一種是自願前來尋求協助,另一種是因各種原因而被他人強迫來談話(也稱之為非志願個案)。多數人會覺得非志願個案應該比較不配合、談話進度也難以推進,對吧?
.
但實際上,無論是不是自願來談話,難免都會遇到談話無法深化、總是在某些表層議題打轉的時刻。處在這種難以前進的狀態下,有時候會讓人感到挫折、氣餒,甚至生氣。
.
包括治療師在內的想要幫助他的人,心裡不免氣憤:「能說的都說了,為什麼就是不願意配合?為什麼就是不願意坦誠以對?這樣子我怎麼能幫上忙呢?」「你到底有什麼問題?」
.
「防衛」一詞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封閉、拒絕溝通、不願配合……等負面意象。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防衛導致治療師無法繼續深入來談者的內在世界、使得治療停滯不前。
.
因此,拆除、突破對方的防衛就成了許多人直覺想使用的策略。
.
但事實上,所謂的防衛機制,其實也是一個人用來保護自己的方式。只是他所保護的,是內在層次的某些東西。
.
好比說:
.
💡一個說謊的人,很可能是害怕被他人看見脆弱不堪的一面。
💡一個表現反向行為-「明明討厭對方,卻討好對方」的人,或許是為了避免可怕的人際衝突。
💡一個壓抑-「內在很有事,嘴巴卻說沒事」的人,或許是為了避免因情緒化而失控的行為。
💡一個合理化-「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人,很有可能是在安頓內在的失落。
.
沒有一個人不想要活得輕鬆自在,除非他的環境不允許。
.
記得很久以前,曾聽前輩們這樣描述:
.
剛出道的心理師,經常被來談者的防衛機制拒於門外;稍有經驗的心理師,致力於突破來談者的防衛機制;資深的心理師,能夠包容並善待來談者的防衛機制。
.
在一個人的防衛背後,往往就是他最真實、也最脆弱的部份。換句話說,防衛機制其實就是一道戒備森嚴的大門,裡頭藏放著一個人豐富的生命經歷。
.
面對防衛機制,不需要去質疑對方「你到底有什麼毛病」,而是要去關心對方「你發生了什麼事」。
.
當一個人感受到被接納、理解,所處的環境是安全的,就能逐漸卸下那一層厚重的防衛,用更輕鬆的姿態來面對自己與他人。
.
翻開這本書,你會對於防衛機制有更完整的理解,帶著這一份理解,你將會更尊重對方(也包括我們自己的)的防衛機制,並且願意用更柔軟的姿態來靠近彼此、與這一層防衛友善地對話。
.
*以上為胡展誥心理師為《適度防衛》撰寫的推薦序。
.
-
.
💡在一個人的防衛背後,往往就是他最真實、也最脆弱的部份
.
當內在的不舒適感越增強,防衛機制將會變得越活躍。探查自己、伴侶、孩子和他人的內心感受,看到焦慮、委屈、憤怒、緊張、挫敗、壓抑背後的需求和動力。
.
💡戒備森嚴的大門裡,藏放著生命的經歷
.
防衛是無聲的語言,宣洩無法表達的情緒,過度的防衛顯示你的內在有著一股無法掌控外界、強烈不安的焦慮,甚至是憤怒。同時也意味著自我的存在價值、地位、人際關係有著認同上的危機和不安全感。防衛盔甲造成內心的矛盾衝突,也造成與人之間的隔離。
.
💡心理防衛是一種人性,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也是所有人際問題的根源
.
防衛機制似有自我欺騙的性質,即以掩飾或偽裝我們真正的動機,或否認對我們可能引起焦慮的衝動、動作或記憶的存在而起作用。因此,完成自我防衛機制是藉歪曲知覺、記憶、動作、動機及思維,或完全阻斷某一心理過程而防衛自我免於焦慮。實際上,它也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保護法。
.
防衛機制往往是出於不自覺反應,是無意識進行的。反應本身不是病理的,它們在維持正常心理健康狀態上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正常防衛功能作用改變的結果可引起心理病理狀態。
.
曾奇峰老師將精神分析的概念與生活的點滴結合,希望讓身陷問題深淵的人們重新認清現象背後的事實,找到幸福的方向。當我們擁有精神分析的視角,會發現關於人生能掌控的還有很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