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9日 星期五

【放假,不等於自我照顧。】

 

【放假,不等於自我照顧。】#新書上市
.
▋推薦序:學習自我照顧,找回對世界的美好感受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
你今天照顧自己了嗎?
.
自我照顧必須成為現代人的必修課。不為什麼,就因為學校什麼都教,卻沒有教我們如何照顧自己。關於自我照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迷思:自我照顧等於放假休息,自我照顧會讓自己喪失生產力。
.
先談第一個迷思:自我照顧等於放假休息嗎?
.
不!放假休息不等於自我照顧,因為人的意識有個習慣,它總是朝向外界,總是「心隨物轉」,因此你知道嗎?如果沒有學習特定的技巧,哪怕是請假休息,我們的注意力也會一直附著在原先擔憂的事情上,逐層加深,從而讓自己陷入煩惱的漩渦。
.
如果你有過失眠的經驗就很清楚了,明明人已經躺在床上休息,大腦卻怎麼也停不下來,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不停打斷你的睡意。這種對壓力源的持續反應可能源於我們的演化,不透過特定的學習其實很難加以阻斷。
.
換言之,自我照顧必須同時顧及身心,只有外表上看似無事可做,並不等於自我照顧的品質有所提升。
.
再談第二個:自我照顧會讓自己喪失生產力嗎?
.
不!其實懂得自我照顧的人反而有很好的生產力,原因有二:第一是由於自我照顧的技巧重視的不是時間長短,而是練習的頻率。當頻率越高,自我照顧將會變成一種健康的習慣,無所事事不等同自我照顧。第二,善於自我照顧的人生產力尤其高,因為他們更能專注在問題解決的狀態,也更注重長期效益,而非短期效益。
.
出於各種原因無法自我照顧的人特別可能出現被我們稱為「隧道視野」的現象,他們忙碌不堪、被俗事纏身,因此易於追求短期利益。研究發現,這一點跟智商或人格特質無關,純粹是壓力導致,因此我們一旦學會書裡教導的自我照顧技巧,反而更能為自己提出具有生產力的人生願景。
.
這兩種迷思或許就是學校教育乃至一般大眾不重視自我照顧的原因,而這本書,補足了這個缺口。
.
從心理諮商的角度來看,《自我照顧百寶箱》裡面所提供的一百個小技巧其實都頗具深意,背後的哲學也彼此連貫,涵蓋了行為療法的三波運動:也就是行為、認知、與正念。因此讀者不用擔心這是一本技術的大雜燴,恰好相反,這是作者刻意不談理論名詞,專注於將實用技巧分享給大眾的結果。
.
請立刻翻開這本書,立刻從中找出三到五個你最方便使用、最為喜愛的技巧,給自己兩個月的時間,重新找回對世界的美好感受吧!
.
本文摘自《自我照顧百寶箱:100個與壓力和平共處的自救提案——用最簡單的方式,實現最有效的自我照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