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8日 星期一

持續的重要。

持續的重要。

引用自 King Wayne蔡世偉

翻譯《原子習慣》的我,想從習慣的角度跟大家談談學英文
【每日半小時的魔法】
九年級升高一的暑假課程,通常是我首次跟學生接觸的時候,往後兩年半左右的時間,我會一路把他們帶到學測,往後半年,在仍有指考(二○二一年的指考是末代指考)的時候,我會繼續帶著他們備考。
每年第一堂課,我總會跟這些剛從國中畢業的孩子們說:「面對高中英文,其實你們根本不用來補習,只要做到一件事就好,但是基本上沒有人會做到,所以你們還是來補吧。」
那件事就是:每天花半小時聽空英。
所謂「空英」,就是《空中英語》的簡稱,而《空中英語》(Studio Classroom)是國內老牌英語教學雜誌。但其實不一定要是《空中英語》,任何英語教學雜誌都可以。
打從二十多年前我還在就讀高中時至今,各所高中的英文課程,除了一綱多本的課本之外,都會搭配一份的雜誌,比較知名的包括《空中英語》、《空中美語》、《Live ABC》、《English 4 U》以及《常春藤》等等。
雜誌每月出刊,每天教授一篇文章,或是幾個段落,課程時間是半小時。
現在當然方便多了,掃個QR Code就能用手機收聽課程。但在我的高中年代,連mp3的形式都還沒出現,只能守在收音機前,使用AM/FM調頻廣播電台,配合書頁上的節目表時間轉到相應的頻道。
學校老師不見得會另外拿出來教,但通常會把雜誌的內容納入段考,配分各校的每次段考都可能有所不同。我記得當年大概佔個10%到20%之間吧。
而要在段考中拿到這10%到20%的分數,真的有必要每天打開收音機收聽半小時的課程嗎?
當然不用,把雜誌裡的文章讀一讀,甚至把雜誌整理出來的單字片語背一背就差不多了,根本用不上多少時間,一樣能把雜誌的分數拿下。
也就是說,多數的人都會做出這種「比較有效率」的選擇。
************
當初,剛進高中,突然被每一科的難度給嚇到(尤其是數學,與其說嚇到,不如說嚇哭),也沒多想未來考試升學的事,直覺認為知識量太多,學了終究要忘光的,掌握一科就好,我就選英文吧,好像比較實用。
既然要掌握,那就多做一點,從拿到學校發的雜誌當天開始,我就打開收音機聽。
當時,收音機裡講課的人有兩個,一個台灣人跟一個老外,老外當然就是全英文朗誦與講解,台灣主持人有時會穿插中文解說。
半小時,很快就過了。
比起課本,雜誌的文章更貼近日常生活,用語也比較活潑。學習起來,不算乏味。
但再怎麼有趣,畢竟是一種形式的「用功」,同樣的半小時,我大可以拿來做其它更好玩的事,例如說待在學校多打半小時的籃球、待在西門町多打半小時的撞球(沒錯,那個時代的高中生很流行打撞球),或是單純耍廢。
怎麼樣都勝過坐在收音機前面聽空英吧。
況且,誠如前面所說,每天聽空英沒有立即的回饋,畢竟別人考前花點時間翻翻雜誌,背背單字片語,一樣能穩穩拿到段考的雜誌配分。
但我還真的一直聽下去,每一天,甚至包含寒暑假,幾乎沒有錯過任何一堂收音機裡播放的課程。
當時我不知道堅持下去的關鍵在哪裡,直到我在二十年後翻譯了台灣出版史上數一數二暢銷的《原子習慣》。
書裡提出一個觀念:「不要中斷連續紀錄」是一個強大的咒語。
************
【Creating a Streak:創造連續紀錄】
倘若當時剛開始聽空英的我禮拜一聽了一回,禮拜二跟禮拜三懶得聽,禮拜四跟禮拜五則是連續聽了兩回,週末休息,那麼新的一個禮拜的每一天都會猶豫要不要聽。
也許這週又聽了兩三次,下一週變成一兩次,然後很快就會變成不聽了,因為不聽比較容易,人總會挑簡單的路走。
反正考前翻一翻背一背,分數也差不多。
好在,當時的我一開始聽,就接連聽了幾天。連續整個禮拜都聽之後,某種程度上就創造了一個streak,也就是連續紀錄。在運動場上,streak這個字往往意指「連勝」。
我覺得「連勝」二字用在此處也很貼切,因為連續戰勝了怠惰的自己,連續一整個禮拜,每一天都在明明可以找藉口的時候,選擇了打開收音機用功半小時。
有了連勝紀錄之後,成就感會讓人不想輕易中止。既然可以連聽一個禮拜,那連聽兩個禮拜呢?可以連聽兩個禮拜,那一路聽到段考呢?可以一路聽到段考,那就聽到學期末如何?都聽了一整個學期了,不如寒假也繼續吧。
半年過去,我想可以把它稱為習慣了。而習慣的力量,就在於「不假思索」。
你不需要每天都掙扎思考自己要不要洗澡,也不需要每天掙扎思考自己要不要打開Instagram,因為洗澡跟使用社群媒體,都是根深蒂固的習慣。
當時的我也是如此,每天打開收音機聽半小時空英,就像每天洗澡一樣自然。
甚至連要到外地住的時候,我都會帶上walkman(當年的隨身收音機)跟耳機,就為了不中斷屬於自己的連續紀錄。
************
【Never Skip Twice】
當然,要在這種事情上做到真正的「全勤」,實在有點強人所難。
總會遇上臨時的行程、讀不完的別科、感冒提不起精神、打球太晚回家趕不上節目最後播放時間,等等諸如此類的狀況。
若有某一天因此沒有聽到,換作今日,透過App可以輕易補聽錯過的部分。但在當年,錯過就是錯過了。
偶爾跳過一日,長遠看來倒也不至於產生太大影響。
但是,連續跳過兩日,或是三日呢?
這就很可能讓你養成「時常跳過」的習慣,而人總是傾向走好走的路,所以很容易就演變成「乾脆不聽」。
偶爾跳過一日,我會利用那份中斷連續紀錄的罪惡感,驅使自己隔天設法恢復收聽。也就是說,盡量不連續錯過兩次,更不用說三次了。
連勝紀錄被中斷,至少要避免二連敗。如果三連敗的話,士氣難免重挫。
巧合的是,多年之後翻譯《原子習慣》,發現作者James Clear也提出never skip twice的原則,當下一邊翻譯一邊頻頻點頭。
這裡是以高中時期收聽空中英語為例,代換為任何每天或是每週要做的英語學習行程,一樣可以參考這個「絕不錯過兩次」的原則。
************
持續收聽的過程中,也難免遭到同儕的質疑,覺得大學入學考試又不考聽力(當年尚未有所謂的大考英聽),段考也不過佔個幾分,隨便背背就好,每天聽空英是在瞎忙什麼?
投資報酬率很低耶。
我個人的英文水平——指的當然是「英文科考試能力」的水平——維持高檔,但班上也不乏在這方面與我能力相近的人。那些人並沒有每天聽空英的習慣,靠著補習班,靠著做參考書,甚至靠著天資聰穎,還是能考得跟我差不多。
然而,進入高三,整整兩年的空英時光就像「一萬小時理論」一樣爆發開來(只不過遠遠不到一萬小時,簡單算一下就知道)。我明顯感覺到自己在英文科上的水準在同儕之上,而且可能高出不只一截。
在高三各科夾攻,兵馬倥傯之下,我仍然維持每天聽空英的習慣,儘管我知道,當時的我就算不在英文上多花努力,也已經遠勝他人。
高三畢業,我在指考英文科考了97點多的高分,以當屆考生的級距來看,約莫是全國前十名左右。
後來台大外文系畢業,在英國當了一年的交換學生,出社會後踏上大型補習班的講台,先後翻譯了包括《原子習慣》與《曼巴精神》在內的多本知名書籍,也親自撰寫過英語教學書。
接受過不少採訪,而每當有人問起學英文的方式,我在說出其它想法之前,總會先提到高中三年每天聽空英這件事。
就像我在升高一第一堂課跟學生們說的:其實你們不需要來補習,只要做到一件事就好:
每天「額外投資」半小時。
當年為了準備大考,每一科都要讀,精進英文的餘裕有限,況且二十多年前的科技與現代有天淵之別。
現在的我們,若要每天投資一些時間在學習英文上,聽空英當然仍是一個很優質的選擇,但不會只有這一個選項。
Youtube、Podcast、線上課程、應用程式,甚至AI工具,玲瑯滿目,任君挑選。
然而,你會選嗎?
選了,你會做嗎?
做了,會做多久?
久了,會中斷嗎?
簡而言之,能否養成精進英文的「原子習慣」?
難得正經寫長文,感謝讀完的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