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9日 星期二

工作沒有容易的,但要人吃苦也得值得。

 

對你而言,最重要的工作動機是什麼?
這一波缺工,也許是產業重新調整體質的機會,
工作沒有容易的,但要人吃苦也得值得。
 
 
圖片中的是,已經缺人缺一年的,米其林二星主廚田原諒悟。
談到缺工困境,田原主廚說,應試者要求的薪資,他全盤接受,人來上工沒幾天,卻仍轉頭就走。logy 員工分兩班,早晚有別,沒有兩頭班的問題,加班費也讓員工請好請滿。如果問題出在休假,田原主廚說,他也思考過週休三日,但不補滿人,就無法啟動,惡性循環於是繼續。
餐飲業正面臨史上最大缺工潮。
缺工原因有近有遠。疫情是近因,很多餐飲旅宿業員工轉行,一去不返;低薪、工時長則是老問題,餐飲業人事成本佔比高,經營者欠缺調高薪資的誘因,兩頭班使員工一整天都待在餐廳裡,被詬病已久。
是否加薪和改變工作排班,就能解決問題呢?缺工卻還有兩個結構性的因素,導致長期的趨勢不樂觀。
一個因素是少子化。餐飲業大量仰賴19歲到29歲的年輕人,然而年輕人將越來越少,與2021年相比,2030年15到24歲人口將減少211萬人、25到44歲人口將減少87萬人,只有45到64歲的中高齡人口將成長86萬人。
另一個因素是,年輕人看待工作的態度也在改變。20幾歲的世代,更追求自主自由,比起每天固定時間地點上下班,有些年輕人選擇多元斜槓兼職或跑外送,收入還不一定比較少。講到斜槓,其實現在的工作選擇比起以前更多元,除了經營自媒體或微型創業,還有各種我們老人家覺得匪夷所思的職業,例如「陪玩師」,就是陪人玩線上遊戲、陪看電影、或者「掛睡」,就是陪人講電話講到他睡著。
缺工的問題到底該怎麼解?各方專家已經開出許多藥方,包括加薪、任用中高齡、彈性工時與排班、提高約聘、派遣、部分工時制,或者敦促政府開放外籍人才。
這些解決方案都很實際,但沒有回答到一個問題,就是受雇者的認同感。
為了研究缺工的議題,先前我在限時動態搜集大家的看法,收到大約200則的回覆,非常感謝大家的input!而在我收到的豐富回饋中,低薪、工時長固然是大家最關心的焦點,也有幾位在餐廳工作或者正在經營餐廳的網友認為,一家餐廳的文化,能否讓員工產生認同感、歸屬感,是更重要的。也就是說,如果員工覺得自己做的工作很有意義,有更強的動機完成任務,並和這家餐廳產生更深刻的連結,那麼他久留的機會就比較高。
我不禁想到我讀過的一本書,《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是企管界破壞式創新大師克里斯汀生的名著,他在裡面論述「工作是為了金錢還是理想」,用了兩種不同的學術理論來說明。一個是經濟學的「誘因理論」,認為金錢是人工作的最大誘因,付多少錢就做多少事。但誘因理論並不能解釋一些反常的例子,譬如,有些最努力工作的人是在非營利組織或慈善組織服務,他們的工作超級艱難,例如去災區重建,金錢報酬也非常少,但他們還是繼續做下去。
於是有另一個理論叫做「動機理論」。動機理論指出,一般人以為工作滿意度是巨大的連續體,就像光譜一樣,一端是非常快樂,另一端是非常悲慘,其實不然,在我們心中,滿意和不滿意是可以分開的。就是說,你可以痛並快樂著,對你的工作又愛又恨。
那麼,影響你工作的因素就可以分為二種:保健因素和動機因素。
我們剛剛分析的薪水、工作時間、管理政策等等,被歸類為保健因素,指的是工作環境健不健康,如果不健康,就會使人痛苦、不滿。但是,即使不斷改善工作的保健因素,你也不會立刻變得熱愛這份工作,頂多只是不討厭而已。
那麼,什麼因素才能讓我們熱愛工作?這就牽涉到動機因素,包括: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得到認可、責任和個人成長。你能從工作本身感覺到你的付出是有意義的。動機是由內而生,出自你的內心和工作本身,有別於外來的鞭策或刺激。
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關鍵所在。餐飲業的勞資雙方都可以評估一家餐廳提供的薪資、休假、文化如何,而我認為最後的文化面,如何創造真正的動機,是資方與勞方利益一致、可以共同努力的方向。
如果你正身在餐飲業,對你而言最重要的工作動機是什麼呢?是錢、自由、還是成就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